有关三年记系列私聊问得最多的是养老院,大家都觉得我母亲的养老院不错,希望也能为自己父母找到这么个机构。虽然养老院一般看的是硬件,收费和照护比(一个护工照料几个老人)。可儿女的心里,最关心的还是服务,担心的是越来越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父母,能够得到多一点的体贴与照顾。就像去海底捞,广泛的比较中,服务让用户体验就是比别家好。即使去年夏天海底捞出了那么大的丑闻,让我们看到了所谓极致服务后面的千疮百孔。但是人们仍然选择理解和相信这个能够“把人当人看”的企业,其接下来的运营与服务可能有希望做得更好。问题是,什么样的养老机构,能给我们这样的希望?
给人希望的从来都不是硬件理念或者承诺,而是人以及对人的管理。但一到这些软性尺度上,标准就容易虚无和空泛。说大说小都很难有具体标准的操作办法,只能结合我自己的经历供大家参考。
去年冬,母亲养老院来了一个护工,六十多岁的农村妇女,守寡一人种11亩地,同时还扫大街硬硬把儿子供上大学。儿子毕业娶妻生子,她养孙子到三岁。前不久儿媳妇接来娘家父母,夫妻俩把她赶出了家门,她就来到养老院工作。春节前听说儿子媳妇那边有点情况又想让自己妈回去,而这个护工跟大家说:他们把我赶出来那天我们就没有关系了。我现在自己养活自己,干不动回农村自己死。
养老院护工年龄大致相仿,我母亲的护工已经六十大几,还有糖尿病。她们多来自同一个乡,甚至同一个村。每个人照护六到七个老人。 每个月挣不到两千的基本工资,然后再按照护的人头算效益。每个月休两天,吃住院里包了。养老院老人一天要吃一个鸡蛋,她们一周吃一次,本来说一周吃两次,后来也没有坚持下去。她们知道等待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所以尽量多挣点看病钱。 “把人当人看”这问题 她们没想过,只求老人别出事,领导别找错扣钱。好护工只是靠厚道和天良。
再说管理和管理的人。主要负责人是县城医院护士出身,心性平稳踏实,有宗教信仰背景。十年送走过上千名老人,对老人有经验有办法。最后得到投资从省城一家医院出来,几个人做了这么个养老院,还得到了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因为国家对养老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有各种各样的倾斜扶持。比如社会关爱这部分吧,逢年过节媒体把养老院作为采访基地,每周三、六、日都有大量义工过来,带着吃的用的慰问老人。小孩子给老人唱歌跳舞,大学生给老人洗头,包饺子聊天,社区服务队给老人理发修脚演节目。最近每周还给老人们加演一场老电影,上甘岭,闪闪的红星等。四月第一个周日,几个大学的学生推着老人们出去春游。各级领导更是经常来,养老院还成立了党支部。
这个养老院在市中心,地方不大,没池水假山鲜花树木,周围都是单位或者住户。比我看过的市郊风景如画的养老院要小很多,硬件非常一般。虽然我看到听到了各种问题,也能想象服务各环节的跑冒滴漏,但我看重它医养一体,看重院长的信仰背景和经验。同时也看重他们为获取政府更大支持,必须付出的积极管理状态,还有这么多社会关爱带来的运营助力及服务信心。
第一次送父亲去养老院那天,一个朋友帮忙开车。后来他对我说了一句话:我从来没有见过你那么慌乱。能不慌乱吗?送自己老人进养老院,在中国人传统的文化心理中,近乎于拆散自己的家,甚至是送老人去死的行为。让人充满恐慌,悲伤,内疚,猜测,羞耻的情绪,尤其是当父母不愿意去护理机构时。我对老人没信心,对自己没信心,对养老院没信心,对所有的标准更没信心。只听凭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带来的基本判断,还有父母各自的命!
给网友私聊的答复基本统一,各自的情况需要各自判断,要一家家去跑去看养老院,做好换的准备。要知道什么样的人在照护我们的老人,照护机构有什么样的优势和问题、我们的老人在衰老的什么阶段,需要接受照护的重点是什么。这对理解养老院的作用,调整我们的预期,监督检查关键问题,配合养老院的安排可能都有好处。海底捞现象是以餐饮业高利润的基础支撑的,指望养老院成就海底捞的服务不现实,但我们也要给正在努力的养老院以支持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