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亲相处最难的时候,为能说服他不买假药我对他喊:爸呀,你咋不爱我了?为啥不相信你女儿了?他灰暗的眼睛没有看我,木然地说:顾不上了。一刻间我明白自己要放手,给他留一棵稻草。冰冷的世界假药原来才有真疗效!当时轮到我恨这个世界恨得丧心病狂,没有眼泪只有握紧拳头。
那以后有空的时间就躲在自己屋里,在网上读书看电影研究自己的病情。无意间看了朱利安 摩尔(Julianne Moore)的获奖电影,“Still Alice”《依然爱丽丝》。朱利安饰演一个著名大学的著名学者爱丽丝,中年春风得意时突然被发现得了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这是比癌症还可怕的魔鬼,任凭你多么优秀都无从与之抗争,只能眼看着自己一点点失去。从在熟悉的地方迷路,到在家找不见厕所而失禁,再到提前为自己录的自杀步骤最后都执行不了。
有时候,命运够冷够狠,逼人要全部放手,什么都不留。可我们一生学习的都是在努力得到和拥有。面对失去,面对不动声色依然火热前行的世界,我们惊慌、愤怒、委屈、孤独而抗拒!
“三年记”是个压抑和悲伤的系列,刚开始家人和朋友都反对写:让时间帮你淡忘吧,伤口再撕开有什么好处?但是北美这边基于心理治疗的悲伤顾问却认为:爱的能力要求当你失去爱的人时,悲伤是一定的。除非你公开表达自己的悲伤,否则无法治愈。
病的初期,爱丽丝代表阿尔茨海默病人有一个题为《失去的艺术》的演讲:我发现自己每天都在学习失去的艺术。失去了优雅,失去了目标,失去了睡眠;而失去最多的,则是记忆 。
和爱丽丝相比,我们的难过在于孤独中只有留下的记忆。它不是轰然坍塌式的痛苦,而是不知在什么时刻就突然来临的绝望与颤抖,可能是气味、声音、一个画面,一样东西,甚至就是无端地看到一个神态..... 可能时刻提醒你失去的有多好,有多少,你不得不和它的碎片做混乱的缠斗。最后我还是决定通过网络用文字公开表达悲凉,就像爱丽丝说的:我只是在奋力抗争,让现在的自己尽量存在于生活,让过去的自己尽量存在于现在。
时间没有意义,是我们的选择让时间有了意义。痛楚哀伤随着文字和互动,一丝一缕地整理和倾吐了出来,让我又一次跳出过去的三年,回想童年的失去,移民的失去,中年的失去。记忆在提醒我失去的有多少,有多好的同时,也一点点展现出自己得到的有多少与多好。随着更多美好片段的打开,生活开始渐渐复活......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外出回来很累就躺在沙发上,看着打游戏的儿子顺嘴说:儿啊,可以帮妈妈捏捏脚吗?正开始叛逆期的儿子竟然没说话放下游戏走过来,拿起我的脚,开始捏。
两分钟后我惊讶地坐起来:你怎么会这样捏?
他几乎是国内洗脚服务的专业手法,按穴位揉、捏、顶、搓......
儿子抬起头:怎么了?小时候回中国,爷爷每天晚上给我洗脚就这样啊。现在想起来,那时每次回去都带父亲去洗脚修脚,而他每天晚上总是端一盆热水,搬个小凳子坐在孩子旁边,说也要给孙子烫脚防感冒。
爱丽丝讲演中说:于是我告诉自己,这是我力所能及的全部。活在当下,珍惜拥有,不对自己求全责备,也不催促强求自己通晓失去的艺术。
一直攥着的拳头松开了,因为失去而留在心头的那一滴冰凉的泪,终于可以落下了。这个压抑的系列写到后来越来越不消极,世界和我开始重新和解,生活也在向新的意义和目标迈进。看完这个系列的一个朋友,一篇篇复制出来发给国内的亲戚朋友看,最后她说:通过你的文章,我知道怎么回去做父母的引导工作了。而我,春节回去也知道怎么更好地照顾母亲。
原来我不是仅仅被爱过,而是一直被爱着。有些生命原始的温暖总会默默地传递,从一代到另一代,从一家到另一家,永远不会失去。
《依然爱丽丝》最后是女儿在给彻底失去记忆的妈妈读《天使在美国》的台词:什么都不会永远消失。这个世界有种痛苦的进步,渴望着我们留下些什么,还依然梦想着前行。
读完女儿问妈妈,这讲的什么?摩尔艰难地吐出一个词:
-L-O-V-E-
=============================同感!
这个系列就这么完结了,很舍不得。春节我们都会回去,希望此行顺利。希望我们能为我们父母在最后的日子里带来安慰,也希望我们自己能够平安洒脱地走完我们的一生。送给你最真挚的祝福!!!
你的文笔不仅仅是自我疗伤的,更是造福读者的。期待还有机会读到你的新作,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