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愛說華人移民在加拿大新家園「默默耕耘」,而這種套用成語講法是個比喻。但沒多少人知道,華人曾真的在大溫地區等卑詩主要城鎮,默默從事農地耕作,且成為各城鎮新鮮蔬菜主要供應源,早年即已形成「一條龍」式食品雜貨供應鏈,改善一些本地人經營手法。
卑詩大學(UBC)「加華紀事」(Chinese Canadian Stories)加國華人歷史研究計劃,把這段罕為人知的華人耕作史列為課題,並意味深長地取名「埋藏的根」(Covered Roots)。
據參與研究的歷史系副教授余全毅表示,從字面看,「根」是植物的根,借指農耕,同時暗喻昔日華人農場提供新鮮食物,成為城鎮發展的根基,這種貢獻卻鮮為人知,有如埋藏起來,亟待發掘。
余全毅指出,自19世紀中葉二埠(1858年)和維多利亞(1862年)相繼開埠,以至距今僅約30年的1980年代,華人農場是維市、二埠、溫哥華等城鎮的新鮮蔬菜主要供應源。
新鮮蔬菜主要供應源
余全毅強調,雖然華人農場規模不大,但蔬菜長得快,農場數量多,加上密集經營,個別農場的獲利以至產業規模,都不容小覷。而且華人除種菜以外,還涉足儲摺⒎咒N,在食品雜貨業(grocery)隱然形成「一條龍」供應鏈,更是對今天創業的華人,也深具參考價值。
華人農場除種植同胞慣吃的蔬菜如白菜、芥蘭等,也大量種植洋人吃的生菜、胡蘿蔔等,供應西夫威(Safeway)、超惠(SuperValu)等主要超市。華人這方面與超市的聯繫,余全毅認為值得注意。他有感而發表示,過去本地華人社會出現像雷氏(Louie)家族的雜貨連鎖集團企業家,恐非偶然。
雷氏家族創辦者是農場工人
以創辦人命名的雷氏家族企業H.Y. Louie Co.,歷經祖孫三代經營。創辦人原是農場工人, 1903年在溫市華埠開雜貨店,1930年代兒子雷鈺棠接手,轉型為批發業,至世紀中以後陸續收購卑詩IGA超市和倫敦藥房(London Drugs),如今由孫子雷震瀛主理的家族企業,是僅次卑詩首富帕蒂森(Jim Pattison)企業王國的卑詩省第二大非上市公司。
這個很多人耳熟能詳的企業成功故事,今天放在華人農場經營史的透視點下,也許更具說服力。
踏足食品雜貨供應環節
從一個小故事,可見華人農場作業牽涉多端,包括駕駛貨車送貨等。Eddie往日與父親一起經營陳氏家族的萬利園(Man Lee Farm),他說開貨車是他農場工作一部分,還一度想當貨車司機。
萬利園位於昔日華人農場雲集的溫市馬斯琴(Musqueam)原住民保留區,隔壁是香港園(Hong Kong Garden),由現任卑詩省議員李燦明的祖父經營。Eddie一次與李燦明談到那次排隊領貨車司機申請表,輪到他時說表格派光了,但後頭的白人仍拿到表格。他只好打消轉業念頭,回到農場工作。
這個故事揭示出,當時種族歧視明顯,華人找工作受到局限,自己開農場不失為出路。但華人不光在田裏種菜,他們也開貨車送貨,踏足食品雜貨供應的環節,形成產業「一條龍」,開出事業一片天,從「見龍在田」,演化為「飛龍在天」。
转自星岛日报記者江先聲2010年4月20日報道
种有一点虫洞的证明没有使用过杀虫药的Authentic Organic 蔬菜,可以要价很高。方法是引入蜘蛛population,维护蜘蛛和虫子的生态平衡。我不是专家,仅供参考。
最好问问专家,下边是一个专家网址
http://www.ccagr.com/
谢谢杨子补充梳理来龙去脉。以前潮汕人到南洋耕地,如今中国西部贫苦地区也应该可以出来与印度人和越南人竞争农场。
感谢华人农庄,我们有油菜芥蓝等中国菜吃。
1). "自19世紀中葉二埠(1858年)....", 这个“二埠”,是老移民对“New Westminster”的称谓。原来BC的首府设在此地,后来岛上的Victoria开埠后,首府移到哪里,NW便成为二埠了。直至上世纪90年代,省府在大温地区的办事机构仍然多在NW,随着60年代省高法在温市中心盖楼起,才渐渐移向为市中心和铁道镇(Metratown)。NW相对没落,不过哪里Columbia街上的物业仍属省府。
2)“供應Safeway、超惠(Super-Valu)等主要超市”。其实,在BC,华人经营的T&T(大统华)蔬菜规模更大,发展迅猛,真正成为华人的一条龙服务。现在也扩张到中部和多伦多东部。前年,以石油基地CALGARY大财团为背景的“Canadian Superstore”,财大气粗,在对华人市场经营节节败退之下,一举之下,干脆把T&T给收购了。现在Superstore + T&T合起来,在蔬菜等原生农产品方面,应该超越了Safeway,至少在西部的大都会区域是这样,并且T&T还在扩充中,而Safeway在踏步或退守。
3)西部种菜开农地的,目前印度人、越南人多过华人。尤其大陆来的多受过高教,不大经营农场。只有个别,不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