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回陶钧

选一处可以自由粘贴文字的地方终老
个人资料
正文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_08

(2020-05-21 09:33:47) 下一个

读过这部作品之后回过头来看,雨果描述的悲惨世界在哪里呢?他分明是在写一个侠义恩仇录。冉阿让的遭遇算得上悲惨?芳汀的经历算作悲惨?珂赛特的童年算作悲惨?雨果试着讲给我的人间地狱在哪了?也许在他看来这一切都已经是非常的悲惨了,不过对于我所了解的中国人的苦难经历来说,书中描述的东西真的算不上什么。而中国人的苦难目前仍然在继续,只不过换了一些方式,带了一些道具而已……

还是让我继续读这个并不是悲惨的《悲惨世界》吧,主人公开始登场了。

第一部《芳汀》第二卷《沉沦》

1.2.1 步行终日近黄昏

不得不说1815年法国迪涅的治安真的很好。老百姓都要自觉的遵纪守法,而且对于政府部门非常的信赖。遇到可疑的人绝不收留而且及时上报政府。真是一个法治社会的典范。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又是怎样发生的大革命的呢?再看现在的中国,微信群里不时会有人出来提醒大家聊天“莫谈国事”,大家也会主动回避敏感话题。遇到有关民主的问题,大家都绕开走,好像民主是瘟疫碰不得。这种自觉自律自以为是的做法就和1815的法国社会一样。

R侯爵夫人与冉阿让相遇的这一段,雨果写的简洁有力,两个人的对话完全是连贯性很强的短句。读起来就像古龙的小说里面两个侠客主角之间的交流一样。这一段写的真的很棒:

“所有的门都敲过了?”

“是的”

“那你敲没敲过那扇门?”

“没有”

“去,去敲那扇门。”

在这之前,冉阿让敲过车马店的大门,小旅店的门,敲过农民家的门,敲过监狱的门,还闯进过野狗的洞,但无一例外都被赶了出来。他几乎尝试过所有的可能留宿自己的地方,唯独没有去教会,因为在他心里根本就不信任教会。在冉阿让的眼中教会和政府的衙门是一样的存在。在路过省长公署和天主堂广场的时候,冉阿让曾狠狠地扬起了拳头。

迪涅天主堂广场的一角有一家印刷厂,那里曾经是拿破仑《羽林军告军人书》的第一次排版印刷的地方。以后去法国旅游的时候要到这里看一看。迪涅莱班(Digne-les-Bains)简称迪涅(Digne)

如果说卞福汝主教是迪涅的上帝,那么R夫人就是飘荡在迪涅上空的天使。她时刻留意着城里苦难的人,当这些苦难的人走到了绝处,她才会现身,为绝望之人指点上帝的住处。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人读到这里会有所疑问。这个R夫人到底是什么人?她为什么会在夜晚还在街上游荡?为什么看到冉阿让这样凶神恶煞般的人物不会有恐惧之心?为什么愿意把身上仅有的四个苏给他?其实R夫人才是真正受到卞福汝主教教化的人,她懂得什么才是世间真正的恶,这样她的内心才没有恐惧。在这一点上主教的妹妹巴狄斯汀小姐也没有做到。巴小姐学会了主教的忠诚的一面,学会了放弃自己的思考,将自己的思想与灵魂交给主教,时刻与主教保持一致,这样遇到困难危险,巴小姐第一时间是观察主教的言行,然后调整自己的心态。而R夫人并不是这样的,她有着自己的思考,她信她所信的,而她所信的来自于她自己的判断。所以她和巴小姐都相信主教,她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自己的思考。所以R夫人是不是更像佛教里的观世音菩萨。

1.2.2 对智慧提出的谨慎

这一章节的题目有些不好理解。“智慧”是指主教大人对于是不是应该锁上自家大门这个问题自我的理解。主教坚持不给自家大门上锁。这个做法对于马格洛大娘来说是一种无法理解的“智慧”。而马格洛大娘只能在自己的理解范围内提醒主教大人要谨慎。

有一间书房,可以不受打扰的坐在那里读书,抄写笔记。日日夜夜,把自己理解的道理写下来,美妙的诗句抄下来,这就是我以后想要的生活。

马格洛大娘穿着马赛妇女的大鞋和黄袜。巴迪斯丁姑娘的穿着是1806年的时尚。那一年是拿破仑击败反法同盟,建立荷兰的年代。

“有些思想往往写上一页也还是说不清,可是单用一个俗字就可以表达出来。”

“信仰,慈悲,愿望。这三种可以使心灵温暖的美德。”

冉阿让敲门之前,屋子里的三个人还在讨论安全问题,在讨论是不是要上个铁门闩。说是讨论,其实是马格洛大娘一个人在提建议。主教好像在听,好像也没有在听。这时候敲门的声音传进了,主教毫不犹豫的答应:请进来。看来马格洛大娘提出的警告对于主教大人是毫无作用的。

1.2.3 绝对服从的英雄气概

这一节的题目也是那样的非中文化。雨果想要说主教大人对于冉阿让的要求一概应允,好不犹豫也没有疑问,从而体现出一种慨然无畏的英雄气概。李丹先生的翻译大概是这个意思。

这一章节读起来很有武侠小说的感觉,尤其是冉阿让刚刚推门进来的一瞬间的描写,让我想起了《神雕侠侣》里面风陵渡郭襄听众人闲聊杨过传奇的那个场面。或是其他的武侠小说里描述的场景;在一家客店里,大伙聚在一起闲话江湖上的风流人物,外面风雪交加,就在话事人讲到最精彩的时候,“轰”的一下,店门被撞开,一个高大的身影站在门口......

这里写冉阿让进到主教的房间里的画面就类似于上面的场景。马格洛大娘目瞪口呆连叫的力气都没有了。巴蒂斯汀姑娘吓得站不起身来。唯有主教大人用镇静的目光瞧着冉阿让。其实在一开始看到冉阿让的时候,主教心里已经借助马格洛大娘的描述知道他就是那位传说中的流浪汉,那位“恶人”。但是他自始至终没有开口询问:你是谁?

冉阿让情绪激动的介绍自己是谁的过程中,主教一直在静静的听着,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在听,或许冉阿让的来历并不是他所关心的事情。他只是嘱咐马格洛大娘安排好招待客人的餐具与床铺。

不知道法语里有没有区分“你”和“您”,在英语里好像没有“您”这样的敬语。

我也听到过基督教的牧师称呼信众为“我的兄弟”,但是读到主教在这么样称呼冉阿让的时候确是另一番的感觉。怎样称呼别人其实就是怎样定位自己。称呼只是一种虚无的东西,就像是领袖嘴里的“人民”“公仆”一样。每个领袖都愿意这样来称呼,但是自己怎么去做的,人民心里是明白的,或是说在一个长久一点的时间段里是会明白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3)
评论
鸿鹄生而有翼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周回陶钧' 的评论:还听说过更可爱的发音,叫“笨猪”....

周回陶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鸿鹄生而有翼' 的评论 : 去读法语版,能读原著就最好了。
周回陶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鸿鹄生而有翼' 的评论 : 我的法文水平只知道“崩住”。哈哈哈哈
鸿鹄生而有翼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你分享这部作品的读后感,“害得”我有强烈的愿望去读原汁原味的法语版。

在灵修/心理分析/及追求世俗成功的道路上探索多年,你读后感中的很多话很契合我的个人体悟。

鸿鹄生而有翼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周回陶钧' 的评论 : 你的回答好玩。

Merci.= Thank you. (不分你/您的谢谢)

以下是正式说法:
Je vous remercie. = 谢谢您
Je te remercie. 谢谢你
周回陶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鸿鹄生而有翼' 的评论 : Thank “vous”!
鸿鹄生而有翼 回复 悄悄话 “不知道法语里有没有区分‘你‘和‘您’,在英语里好像没有‘您‘这样的敬语。”

----- 法语里有区别。 即使是师生之间,教授都客客气气地用“您 (vous)”称呼学生,而不是“你”(tu)。

当然法语的称呼有不同的格。

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拉丁语也有你/您的区别。
周回陶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nowball123' 的评论 : 你好,雪团儿。今天刚巧有个朋友推荐我听童声合唱《耶稣加油》。
snowball123 回复 悄悄话 喜欢看你的读书笔记。 我在几年前开始可以看电子书的时候决心看英文版,中文版在几十年前看过几次,但是那时候年轻,主要是看故事。 看英文版给我的感觉可以用震撼两个字形容,尤其是一开始的几个章节关于主教的那部分。 几年前我刚刚开始信主,得以从神的层面看主教的行为,不像小时候简单地把他的行为理解成善行。
周回陶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c_claire' 的评论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周回陶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ng' 的评论 : 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关于德纳第的评价会在后续的文章中出现。另外,迦弗洛什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品人物。谢谢你的留言!
cng 回复 悄悄话 有这样一个说法,中文和英文的书名翻译,据说还是没有表达法语les miserables的全部含义。这个法语里的悲惨,还有一个被“抛弃”被“遗忘”的阶级的意思。正面人物冉阿让是这样,反面的德纳地是黑社会也是这样的阶层也是悲惨的被“遗弃”,还有城市顽童咖弗洛什,他们永无翻身的机会。

也许是因为法国历史上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英国中国没有法国这样的历史社会根源,在语言上传达不出法文原意的意境。
cc_claire 回复 悄悄话 "有一间书房,可以不受打扰的坐在那里读书,抄写笔记。日日夜夜,把自己理解的道理写下来,美妙的诗句抄下来,这就是我以后想要的生活。"

Same here!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