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A”
按照雨果的文字描述,我用谷歌地图复制了这个“A”. 该找到的地名都找到了,奥安的英文应该是Ohain, 在布兰拉勒以东七公里左右,并没有显示在这个地图上。李丹先生把Mont-Sainte-Jean翻译成圣约翰山,这没有错误,不过这里并没有山,只不过一个陡坡而已。所以有其他的中文资料音译为“蒙桑让”。
雨果说:“两军的将领都曾仔细研究过圣约翰山平原。”实际的情况是威灵顿确实对此地有过详细的勘察,在一年以前他就曾来到此地,并对圣约翰山的背向斜坡赞不绝口。威灵顿据说是最喜欢背坡布阵的将军,他打仗的原则是尽可能的保护士兵的生命,防守是他的强项。把自己的步兵埋伏在陡坡的另一侧,可以避免敌军炮击造成的损失。在18,19世纪的欧洲战场上,军队大多数包括三个兵种:骑兵,步兵,和炮兵。这三个兵种相互克制,就如同我们小时候玩的石头剪子布的游戏。炮兵移动缓慢,但是可以实施远距离攻击,对付成建制排列的步兵军团,炮兵的威力是巨大的。所以一般的情况下,两军开战最开始的阶段都是炮兵开局,然后步兵挺进,骑兵突击。炮兵对于骑兵的杀伤力并不大。因为骑兵的机动性很强,适合短途冲击敌阵,特别是缺少步兵保护的炮兵团。步兵的枪刺对于骑兵的杀伤力很大,当骑兵突入到步兵队列前很难近身攻击,当然有些骑兵是例外,例如拿破仑偏爱的胸甲骑兵。
威灵顿在6月16日的卡鲁托布拉战斗之后,连夜主动撤退到圣约翰山,就是为了利用这里的有利地形与拿破仑进行决战。而拿破仑对此地却并没有做好勘察。他认为威灵顿在卡鲁托布拉的撤退完全是怯懦的表现,他现在只需要等到架好了大炮,轰上它一个小时,然后再来一个完美的冲锋就能够解决战斗。到时候英国人被赶到了海边,普鲁士军队也打道回府(如果运气好没有被格鲁希干掉的话)。反法同盟一哄而上,欧洲臣服,高呼“皇帝万岁”!这才是拿破仑的战略,你让他老老实实的作战地勘察?那就是太小看皇帝陛下了。
这一章节,雨果最后一段话的议论实属真知灼见,即便是放在当下,我们也能找到相应的影射。只可惜有时候人民无法正确判断,甚至不允许做出判断。
“历史有这样一种特点和妙用,尽管它是光明,并且正因为它是光明,便常在光辉所到之处涂上一层阴影;它把同一个人造成两个不同的鬼物,互相攻讦,相互排斥。暴君的黑暗和统帅的荣光进行斗争。于是人民有了比较正确的定论。巴比伦被蹂躏,亚历山大的声誉有损;罗马被奴役,凯撒因而无光;耶路撒冷被屠戮,梯特为之减色。暴政随暴君而起。一个人身后曳着和他本人相似的影子,对他而言那是一种不幸。”
李丹先生在翻译这一段的时候,是大汗淋漓还是痛快淋漓?
================
今天我们胜利了人民欢呼,明天我们失败了人民依然欢呼。
拿破仑说:真理是强权者的宣言,群众只为胜利者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