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聚诗存》最后一章节收录了钱先生在1991年写的七首代拟无题诗。除此之外又看到了杨绛先生为这七首诗撰写的“原题注”。在注文里,杨绛先生解释了这七首《无题》的来缘。我这个人真的比较刻薄,一看到这篇半文半白的题注就想起了前几天的“杨绛代序”。本来又想开几句玩笑话,但等到仔细读了钱先生这七首《无题》,忽然体会到了杨绛先生的用心良苦。
钱先生的诗那是没得说的,对于我这样肤浅的人来讲是很难真正参透的。而且钱先生的诗句多喜欢用典,仅从文字的表面来解释诗词的用意是完全不够的。可惜《槐聚诗存》里大多时候只是收录钱先生的作品,却很少有逐句的解读,也没有钱先生对诗的背景交代。但即便是浅陋如我,在读完这七首无题之后呢,也会多少明白这些诗绝不是像杨绛先生在“题注”里解释的那样是专门给她准备动笔的爱情小说里的人物代拟的旧体情诗,反而更像是钱先生在当时周遭环境下对于时事命运的一种感怀。
有传言杨绛先生一直都在扮演钱先生的消防队员,从这篇题注看确实如此。不过我还是要指出杨绛先生这种欲盖弥彰的小聪明。且不说老先生80多岁的年纪了,还如何有精力和心情去写爱情小说?即便是她真的有这么个打算,钱先生又怎能应景的写下如此隐晦的七首无题诗?试着解读一下这七首诗,肯定有误读的地方,先给钱先生和杨先生道个歉。
代拟无题七首之一
纵说疏疏落落,仍看脉脉憧憧。
那得心如荷叶,水珠转念无踪。
这第一首六言古韵,读起来飘逸灵动,像是一首开篇词,也像是为了后面的诗写下了一个序。理解它是情诗也可,理解它是感怀诗也可。诗的前两句用了八个叠字,前四个“疏疏落落”在诗词里多是指树木花草稀疏间错的样子,后一句里的“脉脉憧憧”多是用来描写一个人寂寥默然的眼神和摇摆不定的心神。那么我对前两句的解读就是:提醒读者,表面上这些诗词是来描写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光影疏落,其实更多的是为了转述诗人摇曳不定的心情。
后两句相对比较浅白,我理解是钱先生对自己内心修习的一种期待(或当是时,先生已经是达到如此境界)。他比喻外界的纷纷扰扰就如同大雨一样。生活中人也会有突临大雨无处可藏的境遇。他希望自己的内心能够修炼得如荷叶一样,任凭骤雨洗涮,却丝毫不能渗透进入一滴雨水。待雨过天晴,荷叶上的雨水聚攒成珠,顺势游走,又不在荷叶上留下一分痕迹。
在《围城》里面也有过类似的比喻。当方鸿渐最后一次见唐晓芙拿到遣散令的那一段,钱先生形容方鸿渐的头脑就像是蒙上了一层油纸,唐晓芙的话像雨点一样渗不进去,可是油纸震颤着雨打的重量。再回想一下这首诗的后两句,料想荷叶也是在勉力承受着雨打的压力。但是雨打荷叶还是要比雨打芭蕉看起来更多了一些优雅,少了一分凌乱。
唐·陈润在《题山阴朱征君隐居》一诗中有相似的一句雨打荷叶的描写:两岸杨花风作雪,一池荷叶雨成珠。该句收录在全唐诗,可惜只有这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