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回陶钧

选一处可以自由粘贴文字的地方终老
个人资料
正文

杜牧《清明》

(2017-07-27 14:44:21) 下一个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确实是一首好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没有一点点玄虚与嚣张却意境深远。我想不论在哪一家的排名中,这首诗都出不了前十位。

 

杏花村在哪里呢?一直以来我只知道山西汾阳有一个杏花村,那是出汾酒的地方。后来读了些书才知道原来祖国这么大,好酒那么多,杏花村也不少。有多少呢?我上网搜了一下,有二十多个。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三个,除了上面说的山西汾阳,还有安徽池州的杏花村,和湖北麻城的杏花村。

 

比较这三者,首先出局的是山西汾阳,因为小杜的履历行踪早已经被考证清楚,这辈子就没去过山西。而且还有人落井下石地指出山西干旱春季少雨,清明节很少下雨,与诗中描述的湿润气候不相符。至于池州和麻城两地的杏花村,都很有竞争力。因为小杜确确实实曾经刺史两地。两个杏花村也都是古村落,这两地的县志可以上溯到明代,都对杜牧和杏花村的渊源有明确的记载,而且都出产美酒。

 

更多的人倾向于池州,因为当地的杏花村离池州市很近,只有一里地,而且那里的气候也符合梅雨时节的特征。不过张锐强先生在《杜牧传》又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池州的杏花村离市区太近,反而让这种可能变成了不可能。想想小杜这样的酒鬼在刺史池州大半年之后又怎会不知道近在咫尺的出产美酒的杏花村在哪里?还用问牧童吗?张先生认为黄州麻城的杏花村更有可能是小杜诗里的原地。麻城的杏花村在歧亭县和木兰庙之间,据麻城还有一段距离,而且小杜也确实游览过木兰庙,有《题木兰庙》诗证。因此张先生推测小杜在清明时节出访木兰庙的途中遇雨,偶然间探访到杏花村。

 

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读了张先生的《杜牧传》我对张先生的文笔以及考证精神还是非常钦佩的。而且非常羡慕像他这样专业的文科生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去翻书考证,同时还有工资拿。不过张先生给出的答案也是在一种假设的基础上,而这个假设就是《清明》这首诗确实是杜牧写的。

 

对于《清明》的原作者早就有很多的讨论。张先生也在传记中提到这首诗并未录入杜牧文集,《樊川文集》《外集》《别集》《集外诗》都未见踪影。更为诡异的是《全唐诗》里也没有录入此诗。这首诗始见于宋人的《千家诗》并注明作者是杜牧。这样就很奇怪了,杜牧作为晚唐的重要诗人,甚至在整个唐诗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又怎么会失录呢?

 

如果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就讨论一下另外一种假设:这首诗不是杜牧写的。那应该是谁写的呢?有一种猜测是许浑。许浑也是晚唐的一位重要诗人,虽然没有小李杜,温庭筠那样有名气,不过在当时他的诗作也是广为流传。最为有名的要数那一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因为他工于律诗,而且诗作中又多描写风雨的诗句,后人称之许浑千首湿,与之对应的是杜甫一世愁。既然有资格和老杜相对应,可知许浑的诗句也是很不错的。

 

许浑和小杜是同时代的,许浑大杜牧12岁。两人也是好朋友,相互倾慕,彼此之间多有诗作唱和。据说后人在编撰两者文集的时候会经常搞混俩人的诗句,可见许浑和小杜的诗风是很相似的。

 

许浑曾写过一首《下第归蒲城墅居》

 

失意归三径,伤春别九门。

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

牧竖还呼犊,邻翁亦抱孙。

不知余正苦,迎马问寒温。

 

不知道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不过许浑41岁进士及第,那么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他第N次落榜之后,应该还不到40岁,甚至更年轻一些。因为第一次落榜总是最心痛的,N次之后也就不会再怎么失意伤春了。读一遍这首诗会发现和《清明》描写的意境是一样的:春天里,微微细雨,失意的人,牧童,还有就是杏花村。只不过在《清明》诗里,诗人点明了时间是清明节,而且诗人想要喝几杯。这俩首诗的意境太相似了,要说它们之间没有关联是不可能的,而且杏花村在晚唐时期也并不是一个有名的地方,歌咏杏花村的诗句并不多,只有在明清之后这样的诗句才逐渐多起来。但要是就此认为《清明》也是许浑的作品,我觉得也不对。诗人既然已然有了一首律诗在前,没必要再翻做一首雷同的绝句来重复自己。

 

我认为《清明》很有可能是宋人的一首翻做,向唐人致敬。这样的作品在宋代是很流行的,例如宋祁的那首《鹧鸪天》,整首词几乎就是摘录李商隐的《无题》和李煜的《望江南》。但没人会认为宋祁抄袭前人,因为经过宋诗人的妙手组合,新的词句透露出的是与原诗别样的风味。而这一首《清明》也是这样的套路。在唐诗中汲取灵感,再次发挥创作,结果更上层楼,终成经典。可惜诗人没有留下姓名,只是任由美词佳句享誉于世,冠杜牧之名也是给它寻了一个高贵的出身。诗人也许从未去过杏花村,但想必是一位好酒之人。在许浑的原诗基础上画龙点睛的填上了清明寻酒两个重要因素,于是整首诗升华了,留传千古。

 

如果这首诗的来历果真如此,那么杏花村既不在汾阳,也不在池州和麻城,而是在陕西的蒲城。尽管那里没有杏花村的传说,也不出产美酒,但我相信是在那里。一条种满杨柳的黄土道,通向一座开满杏花的小村子,牧童拽住穿过牛鼻子的缰绳,在大声吆喝着,邻家的老翁抱着孙子哄他睡觉。天空细雨绵绵,沾衣欲湿。诗人摘下斗笠,垂着头,叹着气,一步步朝着家门走去.......

 

镜头慢慢拉远,画框外面是一个父亲带着两个顽童,手里拿着iPad。他们一边在看着唐诗动画,一边跟着父亲在读这首《清明》。父亲的语调低沉,孩子的嗓音清脆。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一刻,杏花村在哪里?《清明》是谁写的?就都不重要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