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大雁也有一个通用的名字,而且也是以地方的名字来命名的,那就是“衡阳雁”。在很多诗词歌咏里,都会见到“衡阳雁”的字样。我在古诗词网简单搜了一下,就有470首诗词里含有“衡阳雁”三个字。快速看了一遍,基本上朝代越靠后,引述衡阳雁的诗句越多。宋代多于唐代,明清又多过宋元。
衡阳雁断
简单摘抄几首喜欢的有提到“衡阳雁”的古诗词。第一首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在文正公的词句里面,雁群像是一个窥视着敌我双方的第三股势力。它们静卧在远处的山坡上或是旷野里,眼盯着双方排兵布阵剑拔弩张。慢慢的四野寂静下来。秋风起自远处,溅起黄土,横掠战场。这时头雁发出尖利的鸣叫,扑扇着翅膀冲向天空,它的身后群雁奋起跟随,形成一个巨大的三角形的雁阵,从旷野揭地而起,黑云压城般呼啸而过。雁阵过后就会是兵将的冲杀,而雁群不再回顾。我认为这是描写雁阵最深沉的一篇。
还有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里的那一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在南昌市的西北,彭蠡就是现在的鄱阳湖,在九江市和南昌市之间,衡阳市在长沙以南。王勃在滕王阁上吃饭的时候听到两嗓子。第一声是晚归的渔人在鄱阳湖上扯开嗓子相互唱和。王勃觉得这嗓子已经足够要人命了,整个的鄱阳湖都能听到了。没想到第二声来自雁群的叫声更是惊人。直接从南昌城传到了衡阳城。要知道南昌到衡阳的直线距离有380多公里,高铁还得需要两个多小时,可以想象这雁阵惊鸣的气势是多么的惊人了。应该好好读一读《滕王阁序》,连串儿的典故,连串儿的成语,搞明白了这些,唐以前的文化圈就大概了解了。
更多诗人在引述大雁的时候往往会加入自己的议论或是感慨。大部分诗句对大雁的评述是比较中性的,只是提到了大雁南来北往的特性,然后加上自己人在旅途或是人在他乡的愁思期盼等等。在这样的结构设计里,大雁在诗歌里只是一个客观的道具,一个引发诗人情怀的一个触点。还有些诗人会在诗歌里把大雁刻意的拟人化,美化或是丑化大雁,然后借此抒发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前一类的诗词很多,举两个后一类的喜欢揣摩大雁心理健康的诗人的诗句。一首是明代诗人王恭的《春雁》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在王诗人眼里,大雁是热爱故土重情重义的鸟中君子。冬天的时候不得已离开故乡,那么春天一到,就迫不及待的返回家园。哪怕江南再好,也不再留恋。这就很像是现在的海外移民一样,在祖国一片寒冬的时节悄无声息的移民海外,等到祖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了,又开始回流。当然也有坚持海外做代购的.....
再看一首柳宗元的《朗州窦常员外寄刘二十八诗见促行骑走笔酬赠》
投荒垂一纪,新诏下荆扉。
疑比庄周梦,情如苏武归。
赐环留逸响,五马助征騑。
不羡衡阳雁,春来前后飞。
这个题目还不是我见过的最长的,我见过更长的是文天祥的“咸淳甲戌第二朔予道槠洲里徐畋方谏自长沙来为别问客几何曰半年矣临别为赋”,那首五绝一共二十个字,结果题目就是三十四个字,而且我连断句都断不明白。
回到柳宗元的这首诗,河东先生在改革失败之后受到政治打压被贬去永州做刺史,和他一起被贬的还有刘禹锡,就是这首诗题目里的“刘二十八”。这一贬就是十年(诗里面说的“一纪”是十二年,多说了两年)。在元和十年的春天,先生接到朝廷的诏书让他回京。任何人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兴奋不已的,比如李白,还没说让他回去做官只是免罪了,就已经“两岸猿声啼不住”了。先生也是这样,接到信后也是很激动,又是庄周梦蝶,又是苏武归汉。不过先生又很快冷静下来,开始自嘲。笑自己不应该像衡阳雁一样,一接到春天的信息就屁颠屁颠儿的飞回去了。事实证明先生顾虑的对,因为回京之后并未受到重用,两个月不到又被贬为柳州刺史,四年后病逝,年47岁。
摘抄这两首诗就是说明一下同样的春归衡阳雁在不同的解读下有着不一样的寓意。说到对大雁的抹黑呢,还有一个专有名词“随阳雁”。在开始读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以为随阳和衡阳一样也是一个地名。后来才明白,“随阳”是一个专门创造出来的词,是跟随太阳的意思,所以“随阳雁”就是和“向日葵”一样,用来形容大雁一年四季跟随着日照而迁徙。本意没有问题,但是诗人在引用“随阳雁”的时候多是用来形容那些喜欢揣摩上意曲意逢迎的人。而且“随阳雁”又多与“稻粱谋”在一起使用,增加了贬低的力度。例如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最后两句。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慈恩寺塔就是西安大雁塔,现在是旅游景点,唐朝的时候也是旅游景点,并不是什么红灯区,或是艳粉街。其实杜甫根本不用这么小心,还要特意点出来是同“诸公”登塔。这首诗非常有名气,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体诗,典故引用的也非常好。最后两句,杜甫自比黄鹄。什么是黄鹄呢?有人解释是黄色的大雁,有人说是天鹅,还有人说是黄鹤,反正这几种鸟我都没见过有黄颜色的。汉典里讲“鹄”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鸟,一举千里。反正杜甫就觉得自己特大鸟,是一个不被重用的人才,而他也不屑于为了那几口吃的就像“随阳雁”一样趋炎附势。其实杜甫这个人本事不大官瘾不小,曾经给皇帝写自荐书找工作,文章写的言辞恳切凄惨动人。有兴趣的搜来学习一下,对找工作非常有帮助。
写了这么些的题外话,还是回到“衡阳雁”上来。古人以衡阳来命名大雁,是衡阳城就在南岳衡山的边上,衡山七十二峰里第一峰就是“回雁峰”。相传北归的大雁飞到这里后就停在这里不再南飞了。我就很好奇到底是不是真的这样?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大雁到底为什么飞不过去回雁峰呢?
一种说法是衡阳城北临衡山,北方的冷气流被衡山阻挡住了,因此衡阳城的气候相对比较温和,所以大雁就都喜欢停留在这里。
另外一种可能我猜想是与衡山派有关。根据《笑傲江湖》的记载,衡山派属于五岳剑派之一,总部就在衡阳城。衡山派的掌门人是莫大先生,莫大先生有一个师弟叫刘正风,与魔教长老曲洋琴箫合璧,共同创作出“笑傲江湖曲”。刘正风的成名绝技就是“回风落雁剑”,一剑落九雁。平时刘正风练剑的地方就在衡山72峰之首的回雁峰上。所以这就很好解释为什么大雁都飞不过回雁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