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博士》者与当年地富的异同
《卖博士》者与当年地富的异同在于:《当年地富》被共产党分了田、公私合营了财产,反共产党,但不反华。而《卖博士》者中出生工人农民家庭的没有“被共产党分了田、公私合营了财产“的,应该说是共产党来了,让他们免费上大学读博士、国家分配工作、公费公派留洋深造,然而《卖博士》给洋人,来反共产党,又反华。这是一个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真实故事。
《当年地富》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农民,分了地主的田,公私合营了资本家的工厂。他们中的一部分反对共产党的,这一部分人中大部分跟随蒋介石国民逃亡台湾后,其中又有一部分留在了台湾,又有一部分不受蒋介石待见流落到世界各国,美西方也接受了不少。他们移民定居海外有一部分人是被迫无奈的。每当夜深人静时回忆起在大陆的地主和资本家的身份来,必然会泪流满面咬牙窃齿地恨共产党的。也是在情理之中是可以理解的。当然他们中间也有以民族国家高层次思考时认为这是一次社会大革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心里是咬牙窃齿地恨共产党的,但言行上是没有激烈的反共产党的。但大多数做不到选择在言行上是没有激烈的反共产党的。这可理解。不过这部分中的大多数是咬牙窃齿地恨共产党的,不过只是反共不反华。
《卖博士》时代的全中国大陆各地从改革开放复辟《高考》后的四十多年来《高考状元》都去哪儿了?这些《高考状元》经过中国名牌大学中国最好的大学培养学成毕业后,又被中国政府让这些《高考状元》马上或是分配工作短时间后《公费保送出国留学》。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己二十多年,人群中己没有也不分资本家地主和穷人之分。所以这些《高考状元》几乎都是普通工农家庭出身,当然也有少数高干子弟的特色。但在教育上是平等公平的,教育资源基本统一的。因此,普通家庭的孩子也是很容易地得到学习机会的。
在当时中国的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的国家科技文化并不发达,在很多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为了更快地追赶上别的国家的发展步伐,当时的中国走资派政府决定送一批优秀的人去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当时,一路各地都是学霸的《高考状元》自然都在公费留学的名单中,这些《高考状元》是国家的重要培养对象。当这些《高考状元》分期分批坐上飞机飞往大洋彼岸那时,这些《高考状元》是拿着国家的全额补贴,想来心中也是汹涌澎湃,怀揣着做出一番事业来回报国家的少年雄心。而那时候,在并中国政府并不富裕的经费中拨出一笔巨款,支撑数百名大学生几千几万地派出国留学的走资派特色政府的官员们,应当也没有想到人世间的事是那么的多变,终究难遂人愿。
来到外国后,这些《高考状元》们如愿进入了洋大学里学习,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博士》学位。洋大学许多是世界各类学科都是教育研究的一流大学,洋大学里人才荟萃,许多世界一流的专家教授都在这里工作。这些《高考状元》们身在花中气自芳,又经过了几年的洋大学里刻苦学习,很快又成为洋大学里的教授了,原本就天赋异禀的这些《高考状元》们又凭借着良好的研究环境和不懈的努力,攻克了一项又一项的科研难题。这些《博士》们也凭借着这些优异的成绩,成为了响当当的世界级权威。彼时,洋大学就有意要聘请这些《博士》们为洋大学里的终身教授。可是,想在洋大学当终身教授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加入洋国籍。对此,这些《博士》们也曾有过犹豫,为此,这些《博士》们还特意咨询过自已的父母亲的意见。父母亲得知此事后,只好说一句:“孩子,你可要想好了,当年可是国家花钱送你出去的,做人可不能忘恩负义。”
然而,即便事实如此,在开始这些《博士》们也应该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但最终这些《博士》们还是毅然选择加入了洋籍,用《卖博士》卖给了洋人。这些《卖博士》们个个都顺利成为了洋大学的终身教授,有的《卖博士》还当上了洋政府的洋奴才。对此,这些《卖博士》们的解释则是,这里的环境实在太适合做研究了。不仅没有任何压力和阻力,更重要的是学校可以为这些《卖博士》们提供一切研究的辅助,不仅仅是金钱和资源,更重要的是无条件的支持这些《卖博士》们。在这些《卖博士》们看来,在哪里做研究都是一样的,也都是在为全人类做贡献。从那之后,这些《卖博士》们就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到了洋大学各研究领域中,有的《卖博士》根据洋主子的需要提供中国的丑闻开始反中反华反共反社反毛泽东了。这些《卖博士》们在接下来的洋人里当起了洋奴才,这些《卖博士》们也实实在在地做出了很多对于洋大人们滿意的贡献。只是,对于这些《卖博士》们当年的那个选择,中国政府和父老乡亲们会否始终无法释怀。就像钱学森曾经说过的,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这句话在现在看来,十分准确。因为,你所研究的东西是用来服务大众的,但也要看是服务哪些大众?还有一句民间农村对大学生的说法,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如今的《卖博士》们,是否是,一年中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当然,这些《卖博士》应该说是留洋生中的一部分。有的东西,研究出来是能用在全世界的,但也有很多东西被美西方国家死死的抓在外国洋人他们自己手里不放。以至于到现在我中们国家还在很多方面被美西方卡着脖子,困难前行。虽然有些《卖博士》们也经常会回到国内,甚至在中科院担任外籍教授,也确实为祖国培养了一些优秀的人才。但《卖博士》们的身份依旧是《卖给洋人》的,这就不禁让人想问了,如果将来当祖国和《卖博士》们所在的地方发生冲突时,《卖博士》们又会怎么选择呢?当然《卖博士》们会说:帮洋人的。就是这样的《卖博士》们,两面通吃。当然有的除反共之外还反中反华,这是同《当年地富》只反共不反中反华的异同。
《当年地富资本家》也有不记恨共产党的。比如红色资本家: 荣毅仁。红色资本家是支持和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参与现代化建设的资本家。以及做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实际工作的资本家。如前新中国的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就被陈毅副总理誉为红色资本家。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1916年5月生,江苏无锡人。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民建成员。1937年任无锡茂新面粉公司助理经理。1939年兼任上海合丰企业公司董事。1943年兼任上海三新银行董事、经理。1945年任无锡茂新面粉公司经理。
1950年后,历任申新纺织公司总管理处总经理、恒大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面粉工业同业公会主委、华东行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1957年任上海市副市长、市工商联副主委。1959年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顾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1978年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9年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82年—2001年3月任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
历任全国工商联第一至五届执委会副主席(副主任委员),第六届主席;民建第一至四届中央常委、副主委。是第一、二、三、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1957年曾被陈毅副总理誉为“红色资本家”。
红色资本家霍英东:全国政协副主席。男,汉族,广东番禺人。1923年5月生,2006年10月28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4岁。
1953年创办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及有荣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先后担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永远名誉会长,香港足球总会会长、永远名誉会长,国际足联执委,世界羽毛球联合会名誉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推选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霍英东从两手空空到资产亿万,霍英东的独到眼光和经营艺术,在香港富豪中,除与李嘉诚比肩而立,再无出其右者。作为一名创业大师,他的传奇发家史,被世人所津津乐道,对于今天的创业者来说更极具启迪意义;而在一名企业家成功之后,以品德和情怀回馈社会方面,他也是令人敬仰的长者和大家。
霍英东曾经说:“在香港这些富豪里,我的出身是最苦的。”别的不说,仅凭他小时全家穷得连鞋都穿不上就可见一斑。从事船运接驳生意的父亲在他7岁时去世,全靠母亲做工养家。为了省一点钱,霍英东每天花半个钟头急步上学。在学校里他最喜欢的课外活动是踢球,但又不敢踢得太久,因为要回去帮助母亲记账和送发票。
霍英东回忆说:“这种紧张生活,经常弄得我筋疲力尽,头昏眼花,甚至神经衰弱。不过,这对于我又是一个极好的锻炼,使我后来走入社会以后,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工作多么繁忙,自己也不怎样畏惧,倒是能够从容对付。”
20世纪40年代,日本军队侵占香港。霍英东高中毕业后的第一份工是在轮船上做铲煤工,那时他才18岁。但因为体格太弱,这份工没有做多久。其后在太古船坞抡大锤打铁,也是同样命运。当时香港修建启德机场,征集大量劳工,霍英东经过在机场里做事的朋友介绍,进了机场当苦力。工钱是每天七毫半。他不愿只卖力气,便认了师傅想学开汽车。
一天洗车时,看见有辆车的车钥匙仍留在那里,他便爬上去试开。但刚巧停车时车轮歪斜着,汽车溜走撞到另一部车上。
日本人把他毒打一顿,随即这份工也丢了。在太古糖厂的经历也好不到哪里去,霍英东在化验室工作,用硫酸学制氢气时发生了小型爆炸,结果又被厂方辞退。他的最后一份工是在仓库磅米,这种需要力气和技巧的工作也不适合他。
在多份痛苦的打工经历后,霍英东醒悟到自己不适合给别人打工,应该自己创业当老板。于是,发动亲戚朋友凑钱,开了一间杂货店。这间取名为“有如”的杂货店让霍英东赚来了第一桶金。由于他细心精明的经营,杂货店的生意日渐兴隆。后来母亲与他商议,把杂货店顶给别人,得了7000元,重操父辈的驳运旧业。
多数成功者的人生第一桶金都离不开运气和眼光,同时也要冒一些风险。二战后,美国把许多剩余物资运到香港公开拍卖。这些消息多是用英文发布的,霍英东懂英文,他知道只要以低价标购这些物资再转卖,获利会很丰厚。但他自己没有本金,只好眼看着大好机会白白错过。
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英美对华禁运,许多战略物资只能通过地下渠道进入中国内地。霍英东抓住了这一时机,冒险从事海上运输船队的生意越做越大,霍英东很快积累起了资本王国的最初实力。
中年(1950-1964年):首创卖楼花跻身超级富豪
随着实力的增长,霍英东像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小工人一样,只做一个航运公司老板也难以令他安心。经过短暂的观望,霍英东开始将目光转向香港房地产业。而霍英东从事海上运输的近3年期间,积累的资金约为100多万港元。此后他以这100万元资本进入房地产业,靠着过人的眼光,终于成就了跨越数个时代的商业版图。
人口剧增,住房严重不足,加上工商业勃兴,形成对土地和楼宇的庞大需求。霍英东审时度势,认定香港房地产业势必大有发展。早在1953年初,他已开始经营房产业,成立立信置业有限公司。
过去美国华侨喜欢在九龙深水埠一带购置物业,作为祖业传给子孙收租。从买地、规划、建楼,以至收租,资金周转期很长。霍英东当时是向银行贷款建楼的,要付一分多利息,如果建成了才卖,人家不买,利息承担不起,自己只好“跳楼”。
他一改过去的作法,将房地产工业化,兴建住宅、写字楼、商场综合大厦,分层、分单元出售,预售“楼花”,并提倡分期付款。此法大受买家欢迎。
他首先买入使馆大厦,卖了280万元,赚得不少。以后陆续兴建的楼宇,他带头“卖楼花”,一时地产商纷纷效尤,成为香港房地产市场的一大经营特色。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霍英东的财产已数以千万港元计,跻身于香港的超级富豪之列。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人各有志,无可厚非。是非对错,后人评说。事实现象,故事要讲。无人去说,后人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