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红军是被逼上井岗山的
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国民党内的反动势力开始背叛革命,特别是在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彻底失败了。中共中央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召开紧急会议 ,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决定在革命基础较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广东4个省举行秋收暴动 ,实行土地革命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屠杀工农,丧失了民心,成为白色恐怖的象征,因此秋收起义时毛泽东坚决主张:“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以共产党自己的名义领导人民革命。他在给中央的信中写道:“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但中国共产党学习苏俄的革命经验——走城市包围农村的斗争路线。中共中央指示毛泽东带领队伍攻打大城市长沙,有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卢德铭任总指挥),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参谋长钟文璋,下辖3个团。其中第一团由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和平江工农义勇队以及鄂南崇阳、通城的农民武装组成,团长钟文璋(兼);第二团由安源路矿工人纠察队、矿警队和安福、莲花、萍乡、醴陵、衡山等地的工农武装组成,团长王新亚;第三团以浏阳农军为主,加上警卫团和平江工农义勇队各一部分组成,团长苏先骏。上述参加起义的各路人马共计4000余人,统一由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指挥调度。结果受挫,退到文家市。
由于蒋介石国民党反动势力过于强大,秋收起义未能实现预定的目标,部队也在战斗中几经挫折,损失严重。前委书记毛泽东审时度势,在文家市收集残部,决定向井冈山转移。9月19日晚上,在浏阳文家市里仁中学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宛希先等坚决拥护毛泽东关于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向井冈山进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英明决策,反对余洒度“直取浏阳,攻打长沙”的错误主张,并与曾士峨、张子清等相互鼓励,坚决跟随毛泽东。部队从文家市出来后,由于粮食不足,缺医少药,加之天天翻山越岭,还要对付国民党军队和反动地方武装的不断追击、骚扰,士气十分低落。特别是9月22日,部队在萍乡的芦溪遭到赣敌袭击,虽然突出重围,但伤亡很大,总指挥卢德铭也在战斗中英勇牺牲。芦溪受挫后,部队中弥漫着一股消极情绪,一些人以为败局已定,纷纷不告而别,不久部队便由1500多人锐减到800多人。
9月30日清晨,部队在三湾村前枫树坪集合。面对情绪低落的部队,毛泽东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他说:“同志们! 现在敌人只是在我们后面放冷枪,这有什么了不起? 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有两只脚,我们也有两只脚。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我们有两营人,还怕干不起来吗? 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成功和胜利!” 为了坚定大家的革命意志,他又明确指出:“我们干革命,一不图升官,二不图发财,三不图养家糊口,只图天下劳苦大众得解放。此行前去,山高水长,任重道远。人各有志,不能勉强。有愿意跟我走的,请站到左边来,我热烈欢迎;有愿意回家的,请站到右边去,我热烈欢送,并且发给路费!” 毛泽东说完后,下面一片寂静。这时,宛希先首先举起手中的武器,大吼一声:“跟着毛委员打天下,坚决革命到底!” 喊罢,站到了左边。紧接着,张子清、曾士峨、伍仲豪、罗荣桓、何长工等也站到了左边。在他们的带动下,绝大多数同志选择了跟随毛泽东。留在右边的十几个人,每人领了5块光洋,丢下武器,各自散去。
秋收起义从一开始,就显出了一种新气象!毛泽东赋予了它全新的一切!军队名称:中国工农革命军!(1928年中共六大后改名“中国工农红军”。)旗帜:镰刀斧头旗!更重要的是,毛泽东赋予它全新的使命:为穷人打天下!为无依无靠的人安身立命!为了做到这一点,毛泽东在三湾进行了著名的改编。这次改编最主要的有三点:1、支部建在连上,确立党对这支军队的绝对领导!2、彻底改变过去兵匪一家的状态,彻底改变军队作风,使这支军队不仅不能危害人民,还要时时刻刻帮助人民任何时候都为老百姓着想!3、确立官兵一致原则,树立一种全新的军队作风。
当时毛泽东的身份是前委书记,不直接指挥队伍,加之官兵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少干部还是黄埔生难以掌握。在这样的紧急关头,宛希先、张子清、曾士峨、罗荣桓等人坚决支持毛泽东,才稳定了这支队伍,这也就成了毛泽东以后对这支队伍、对宛希先等人特别信任和器重的重要原因。
三湾改编后,起义队伍缩编为一个团,即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宛希先任一团政治部主任兼一营党代表,并被增补为前敌委员会委员。随后,他又配合毛泽东在三湾接见并说服原宁冈县党组织负责人和宁冈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袁文才的代表,为进军井冈山打下了基础。
宛希先为革命立下的另一个重大功绩是协助毛泽东及时平息了“陈浩叛变”事件,保存了秋收起义的骨干和精华。陈浩在三湾改编后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此人是黄埔一期毕业生,有一定的军事经验和指挥能力,但革命意志并不坚定。1927年11月18日,毛泽东派宛希先和陈浩率领工农革命军主力攻打茶陵获胜,打开了监狱,处决了国民党县长。在攻克茶陵之后,陈浩开始贪图享乐,走向歧途。他还背着宛希先成立所谓“人民委员会”,从部队委派了一个县长,沿袭旧政权办事制度升堂审案,征捐纳租,使当地群众深感失望。
宛希先作为团政治部主任,和三营营长张子清等对陈浩等人的所作所为进行了抵制和批评,但陈浩等拒不接受批评。宛希先本着对党对人民负责,将陈浩等人的错误用鸡毛信及时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知晓后,复信指出,“人民委员会”应立即撤销,同时对陈浩等人提出了严厉批评,并指示宛希先成立工农兵政府。
宛希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发动群众,从基层产生了工人代表谭震林、农民代表李炳荣、士兵代表陈士榘,组成新政府常委,并由代表推举谭震林任政府主席。设立了民政、财经、青工、妇女等部门。1927年12月28日,举行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大会,从而诞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这当然也是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后来,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为全国红色政权建设的典范与样本。
1927年12月下旬,湘敌方鼎英、吴尚等分别从安仁、攸县、高陇等地进逼茶陵。鉴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宛希先和张子清等主张撤出茶陵,回师井冈山。而团长陈浩、副团长韩昌剑、参谋长徐庶、一营营长黄子吉等人却企图假借将部队撤往湘南,乘机把工农革命军700多人拉向湘敌方鼎英那里去。为此,陈浩还下令拆除茶陵城东门河上的浮桥,妄图切断工农革命军回井冈山的退路。
宛希先、张子清等对陈浩此举作了面对面的斗争,并设法向毛泽东报告情况。毛泽东得知这一紧急事态后,力图挽救这支部队,12月25日从宁冈茅坪出发,26日傍晚到达与茶陵城一水之隔的中瑶村。27日拂晓,毛泽东一行通过向当地百姓打听,得知部队已南撤,当即决定加速追赶。12月27日上午,陈浩率领南撤的部队先于毛泽东到达茶陵大墟镇湖口。在湖口,陈浩仍然坚持率部继续南撤,欲去桂东投靠方鼎英,而宛希先等人则坚持率部东进井冈山,回到毛泽东身边。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但慑于陈浩以团长身份下达的命令,部队被迫继续向南缓慢行进。情况十分危急。
在这支部队将要离开湖口的严峻时刻,毛泽东一行赶至茶陵湖口,传令他们开回湖口宿营。当晚,毛泽东在其住处主持召开连以上干部参加的前委扩大会议。会上,宛希先、张子清等揭露了陈浩一伙妄图叛变投敌的阴谋,毛泽东当即命令逮捕陈浩一伙,随即讨论决定了部队的行动方向。第二天早晨,毛泽东在湖口东侧的一块稻田里召开了全体指战员会议,他代表前委公布了陈浩一伙的罪行,继之把部队带回了井冈山。在宛希先的协助下,毛泽东于茶陵湖口挫败陈浩一伙的叛变阴谋,在危急时刻挽救了年幼的工农革命军。要知道那700多人是秋收起义队伍的精英,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与壮大的保证,如果让叛徒的阴谋得逞,后果不堪设想。
1928年1月,宛希先等率领工农革命军,在毛泽东指挥下,攻克了井冈山东南最大的反动堡垒遂川城。尔后他又自告奋勇,前往九陇山开辟革命根据地。在九陇山,他带领干部战士走村串寨,访贫问苦,宣传革命道理,并在九陇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和由200多人参加的农民赤卫队。他指挥赤卫队,按照游击战术的要领与敌周旋,诱敌深入,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粉碎了国民党对九陇山的围攻,使九陇山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大屏障。
朱、毛会师以后,宛希先身兼第十一师党代表和湘赣边界特委常委二职。当红军大部队被湖南省委拉往湘南,湘赣两省敌军11个团大举进攻永新之时,宛希先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担任北路行动委员会书记,带领九陇山军事根据地的地方武装和三十一团一营一连及三营七、八连,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切断敌人的交通。白天,他们在山坡上丛林中到处插上红旗、梭标,晚上,在山头岭腰遍燃火把,不时主动出击。就这样,他和东、中两路行动委员会密切配合,总共以一个团的兵力,将敌人11个团困在永新城附近30里内达25天之久,史称“永新困敌”,创造了红军战史上的奇迹。
为打破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的第三次联合“会剿”,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带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发展,留下彭德怀的红五军与王佐的红四军三十二团留守边界。包括宛希先在内的红四军的一批骨干,如何长工、张子清、陈毅安等被留在井冈山,大大充实了根据地的工作。其实,毛泽东留下宛希先在井冈山,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当时井冈山根据地内土、客籍争端纠结不清,极大地影响了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湘赣边界特委以土籍人员为主,而以王佐、袁文才为代表的地方武装则以客籍人员为主。井冈山根据地留传着这样一句时谚:“土籍的党,客籍的枪。”这形象地说明了特委与袁文才、王佐之间的关系。王佐、袁文才出身绿林,对毛泽东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其他人的话则时听时不听,给边界特委以目中无人的感觉。恰逢中共六大决议中有关于清除工农红军中绿林头目的内容,给双方的争斗悲剧埋下了伏笔。而作为湘赣边界特委班子里重要成员的宛希先,是唯一的外籍干部,在各方面声望都很高,是土、客籍双方都能接受的人物。毛泽东出于对井冈山根据地的深厚感情,留下宛希先在井冈山,是希望他能发挥好调解和缓冲作用,肩负协调双方矛盾、巩固根据地的重任。
1929年2月,宛希先以特委常委和巡视员的身分,牵头召开了宁冈、永新、茶陵三县县委联席会议,重新恢复了特委,继续领导边界军民的对敌斗争。红五军重返井冈山后,宛希先又受特委派遣,到茶陵特别区任区委书记,继续开展革命斗争。但此时,革命队伍内部的矛盾却愈演愈烈,甚至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宛希先和袁文才、王佐的关系一向很好,彼此过从甚密。自朱、毛率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后,宛更成了袁、王在边界特委内唯一的依靠和缓冲。而随着双方矛盾的不断升级,边界特委与袁、王二人形同冰炭之际,宛希先的地位便愈加凸显出来。因此,如果土籍人把持的边界特委欲除掉袁、王二人,则必先搬开宛希先这块巨石。
1930年2月,远在湖南茶陵的宛希先收到湘赣边界特委的紧急通知,令他火速赶回,会同袁、王所部与各县赤卫队进攻永新县城。宛希先不敢怠慢,立即率部赶回参战。而因国民党正规军的阻袭,宛希先耽误了行程,在战斗结束后的第三天,才赶到永新大湾村。实际上,此时的特委已经对宛希先动了杀机。宛希先刚到大湾,特委副书记王怀等人就指斥他不服调度,贻误战机,不容其分辩,就将其绑起关押了起来。宛希先明白,杀身之祸就在眼前,唯一的出路就是赶快脱身赶往袁文才、王佐处。是夜,他趁看守疏忽,用力掀掉土屋的木窗,逃上了山。可是一则天黑,二则心急,转来转去,始终不辨方位,他只得决定躲在山上,等天亮再走。王怀等人很快就查悉宛希先逃走,他们当即动员千余农民搜山。天亮时分,宛希先被发现,未等他开口,就被推进一孔用于保鲜生姜的窖中,被乱枪射杀。宛希先死后不久,王佐、袁文才也先后被杀。这是一场悲剧。1945年,党的七大追认他为革命烈士。毛泽东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在和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等人的谈话中,曾专门提到宛希先,并满怀深情地说:“实践证明,宛希先是一个很优秀的同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唯有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