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盛兰校长是前不久在华文教师研修班上遇见的,她描述的自己如何创办华文学校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她一边讲一边哭,而我们几十位听者,一边听一边哭。
她初高中的时候便立下了志愿,今后一定要当华文教师,教下一代学习华文。华文这一说法是这一次研修班给出的,曾经我们是叫汉语,或者中文,而如今改叫成华文,世界华人为一家吧,一家人说一家人的语言。如果有外国人学习我们的语言,那就是学习我们华人使用的华文。
我这样理解华文一词不知道准确还是不准确?那个时候小罗还在读初高中,便告诉父母今后一定要当一个华文教育工作者,因为她自己便是华裔的后代,但是在缅甸,跟泰国接壤的金山角,在她那个时候教华文不是一个前途光明和收入丰厚的职业。
小罗理想明确,意志坚定,她说自己这一辈子只想做这一个工作,就是教华文。她高中毕业后,在父母的帮助下,买了两块地,在土地的上面搭建了简易的茅草房,她没有想到的是来她的学校学习华文的学生源源不断。
生源根本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校舍过于简陋,教师极度缺乏,教室内的设备急需装配,一句话就是缺钱,缺人哦。我已经不记得,她说得时候为什么要哭得稀里哗啦的,我们又为什么跟着她哭得稀里哗啦的。
她说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后来她应该是找到了愿意帮助华文教育的商会,商会的骨干应该也是以华裔为主吧,各行各业热爱华文教育事业的好心人,有能力的人参与进来,为她的学校募捐集资,目前她在缅甸已经建起了3所全日制华文学校,每一所学校学生总数超过了千人。
罗盛兰校长今年只有30岁,她自己已经收养了11位无家可归的孤儿,给这些孩子当起了妈妈。她讲到最后,是说:“我们缺华文教师,谁愿意来我们学校工作,我们可以付不错的薪水,一个月3千元人民币,在缅甸算是很好的收入了,学校里面有住宿,我们真得急需教华文的教师。”
我想说:“我去吧,我带薪去你办的学校教中文,如果你一位华裔的后代能为华文教育事业奉献青春,为无家可归的孤儿奉献青春,为什么我不能呢?”我能还是不能呐,哪怕去她办的学校呆上一个月,一个学期,我呆得住,还是呆不住呢?
有人跟我说:“你别发疯了,缅甸不可以去的,太危险了,社会治安那么乱,医疗条件也不可能好,你去了万一生病了,怎么去看病?天气那么热,你怎么受得了啊!”是啊,我受得了么?受得了么?
她为什么受得了呢?她那么年轻,为什么那么明白自己要走的路在哪里,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明白此生此世的责任和义务,明白自己的最爱在哪里?我们大家都被她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这便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的力量。
我也身陷在其中,哪怕就是那一刻,那一天,那一个星期被她感染和打动,也是那么美好,那么孔武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