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记之五,东北暑假兴城之大茬子粥(下)
有一次早晨匆忙要赶路,没在家吃早餐,就只好看路边摊档有什么好吃;仔细一看,有红黄两色的大茬子芸豆粥!还配着一碟子最爱吃的芥菜疙瘩焖黄豆,油汪汪的,都是我的最爱啊-----豆浆油条麻花豆腐脑都不管了,就来这个一大碗,坐在车上,脚翘得高高的二郎腿,一路一口粥一口咸菜地细嚼慢咽,这个品滋味,这个满足啊-----新修的高速公路宽敞通畅,一路上的海景山景心情舒畅,别提多美了!
别看咸菜稀饭不起眼,平时在南方要吃到这些地道正宗的东西几乎是不可能的!---后来有个著名的东北人餐厅在很多地方都开了分店,生意很好,东西也算地道好吃的;但是,要和老家的比起来,仍然是太难为他们了----餐厅做的大茬子粥究竟和老家做的,会有哪些不同呢?
记得中考之后,分数还是比较理想的发挥的,于是回了一次老家去见同学和亲戚---说起来可能没有人信,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仍然是想念老家的同学们,不大能融入新的班级和学校—虽然新学校的老师对我都很好,我也参加了各种活动,但是那种思乡之情就从来没有化开过!--老家的同学很多都是一起读完小学又上初中的,大家互相熟悉了解得说话不需思考的,他们又都很谦让,觉得我年龄小,理应受到一些特殊的优待,有什么事情都帮我想着,替我想在前头了,大家也从不争夺什么荣誉或者利益的,尤其是,那是一个特别纯真的年代,很多同学都是铁路职工的家属后代,为人朴实仗义,很有江湖义气的,那种情义是非常特殊的,感觉在南方和国外基本上是非常稀有难遇的奢侈品了。。。
我见了同学,特别亲切,互叙别离之情------记得送我走时,全班五十多名同学都走上了站台,火车开动的那一刻,同学们都哭了,我也哭了,而且都哭得很厉害,感觉就像生离死别!之后我们也一直都有通信,尤其是我们的老师张老师,虽然他也参加过红卫兵的大串联去过北京,他有时候也和我们聊天讲起那时候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检阅的往事,他说起来很平静,说,反正都过去了,你们再也没有机会体会那种感受了,---他没有说太多价值观判断,只是说让我们都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他是一个非常认真负责也非常讲情义的人,每天早上给我们安排一个小时的早自习时间,一天读英语,一天读语文。他也把我写给全班的信在全班读给同学们听,我们就这样一直保留着书信往来,直到现在的微信。
但是 毕竟那时候的年纪是小的,十三四岁的样子,所以很多故事都记不得了,还是别人讲述细节给我听---我有时有的事是很留心的,但也有的时候完全粗线条记不得。这个故事是春雨讲给我听的---我去了春雨家里,她家我以前也常去;她妈妈问我中午想吃什么,我说想吃“朝鲜冷面”;结果一般人家,又不是朝鲜族又不是饭店,哪里会有什么朝鲜冷面可以吃呢,然后她妈妈据说就做了手擀面,结果,据说,我说的是“这是啥朝鲜冷面呀,不是这样做的”!这些 细节我完全没有印象了,可是,春雨也不是遍故事的人,那就只能说明:我一向是一个说话不大注意别人感受的人吧---此外就是,那时候也真不懂事----我质疑春雨说:我怎么会那么说话呢,那多没礼貌啊!春雨说,你就是那么说的,你也没把自己当外人!
见完同学就是小时候一起玩耍长大的亲戚家的孩子们了---玉芳陪着我到处串门走动,还陪我下了乡----具体是怎么去的我记不清了,但去到四娘家,到外面各处走累了逛好了,还是同样的问题,四娘问我们想吃什么?“包饺子吧,好不好?“她说。呢包饺子就是过年一样的最高礼遇了,可是我和玉芳使了一个眼色,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吃饺子,我们就想吃大茬子芸豆粥!
乡下人家包括我家,都有一口巨大的铁锅,底下是烧柴草的;我家的就很少用,而有另外一个小炉灶是烧煤的;但农村那时没有煤炭,只有柴草----烧柴草的大锅要是煮粥就别提多好喝了!--因为柴草是很软的小火,和高压锅或者一般炭火瓦斯煤气的性质是不同 的,再加上农家新鲜的玉米碴子和大红芸豆,各项最好的选择聚集在一起,无任何添加剂,就成为最为诱人的纯正五谷杂粮的香味儿,属于可遇而不可求!
那么兴城这个疗养小镇,海边古城,周边除了庄稼地,就是海边;这样得天独厚,粮食也属于一年一季生长期很长的寒温带,每一粒玉米,每一粒芸豆,都是结结实实的黑土地和在四季轮回里汲取的日光月华,经早起的辛勤劳作的双手,和花费时间煎熬而成的新鲜粥品,以很低的价格送到食客的手中,无论是上班的,还是赶路的,都带着热粥进肚的温暖,带着一脸的满足,开始了平凡,又是永不会重来,只可追忆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