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记录

用手中的笔记下生活的点点滴滴
个人资料
淡淡的日子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人性是我们最大的敌人,读《追风筝的人》

(2021-12-06 06:45:30) 下一个

作为一个喜欢写的人,我一直有自己推崇的写作风格。就像绘画一样,每个画家都有自己最钟爱的绘画技法和风格。对于绘画,我喜欢色彩浓郁的油画,但对于写作我却更喜欢简单明了的“白描”形式。中国画中的“白描”是指以淡墨勾勒物体轮廓或者人物,而不着色。白描的韵味在于只以笔勾取绘画对象的形状,而难度在于画面的细节和重点全靠笔触的曲折和轻重来体现。看似十分简单的“白描”,其实要画的生动有相当的难度,因为画家手无他物,唯一可以利用的只是一根黑线。但如果把这跟黑线用好了,画家就可以把大千世界倒映于他的画纸之上,山水鱼虫,花鸟走兽,故事,人物,甚至思想和情感。。。而写作也是一样,我一直认为作者的“笔”不应该过于花哨,不必要用太多华丽的辞藻,也无需使用过分的修辞,而是应该像“白描”一样老老实实,安安分分的去突出内容。让人物本身,故事本身,情节本身去感染读者。读者在读一篇文字或者一本书的时候,根本就不应该看到作者的存在,而是应该跟着作者的笔走进文字的空间,在其中体会作者要告诉读者的一切。翻开第三本书《追风筝的人》,我看到了一幅“白描水墨画”。

 

    相较于《金翅雀》的通篇的细节渲染,《摆渡人》的巧妙的故事构思,《岛上书店》的书中有书的创新写作手法,《追风筝的人》可以说是什么也没有。但我却最喜欢这本书,因为从头读到尾,我没有被作者的任何刻意的“吸睛”写作手法所干扰,而是完全彻底的沉浸在一个悲伤但却充满力量的故事之中。

 

    我不是第一次翻开《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三年前刚把它从国内带回来的时候就试图要阅读它,但我记得我当时完全没有心境去看每一个字,只觉得这本书的开篇相当的枯燥无聊,一个男人描写的记忆中小时候爸爸的豪华老宅和长相奇怪的仆人玩伴完全不能引起我丝毫的共鸣和好奇心,所以看了不到十页,我就把它放到一边去了。但这次再翻开第一章的时候,我却被作者写在页尾的一行小字所吸引,“为你,千千万万遍。”,这看似诺言的几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主人公男孩儿阿米尔和他的仆人朋友哈桑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感情?我迫不及待地一页接一页的读下去,终想探个究竟。其实我觉得读书也存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决条件,并不是时时拿起书都能真正读进去,也不是读进去就会与书产生共鸣,而是要分时间和心境。在人生意气风发,洋洋得意,一切顺利的时候,我们是很难真正读进去书的,因为这时人浑身积蓄的能量太满,需要的是发散。而读书是一个吸收的过程,所以只有在人低落,虚空的时候,才容易与书产生共鸣。而此时的我与《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长篇小说,2005年出版以后,在美国的畅销书中排名第三。这本书以作者回忆的形式,围绕着男主人公阿米尔和他的仆人玩伴哈桑的半生情感纠葛,从各个角度展露了人性的美与丑,包括爱,忠诚,责任,勇敢,良知,嫉妒,懦弱,恐惧,愧疚,赎罪等等。同时也带领读者了解了阿富汗在动乱前后大众生活的天壤之别,也揭露了塔利班给阿富汗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全书从1963年阿米尔出生在阿富汗的喀布尔一直写到2002年中年的男主人公在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公园放风筝为止,以风筝为引线,作者徐缓有度的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故事里有两个男孩子,一个是富商的儿子阿米尔,另一个是他的同龄仆人哈桑。两个男孩子都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各自跟父亲生活,而他们的父亲也是四十年的主仆关系。这看似简单清楚的人物关系却从一开始就暗藏着玄机。在阿富汗这个以伊斯兰教为主的穆斯林国家,种族意味着一切。阿米尔是种族高贵的普什图人,但他从小性格懦弱。哈桑是种族低劣的哈扎拉人,但他却勇敢正直,忠诚的为阿米尔效力不遗余力。吃着同一个奶妈的奶长大的两个人,从一出生就注定了会有高低不同的人生。阿米尔虽然看似拥有一切,但却始终得不到父亲的全部的爱,冥冥之中他始终感到父亲更在意哈桑。嫉妒让他在依赖哈桑的同时,又时常的去欺负和取笑这个称不上朋友的玩伴。而哈桑却心无旁骛地为自己地小主人恪尽职守,忠心耿耿地守护在阿米尔身边。小说的前六章都是在讲述阿米尔和哈桑的安逸幸福的童年时光,那回忆带着作者的体温,让读者好像能切身感受到阿富汗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之前是怎样的一个古老,迟缓但却温暖有礼的国度。

 

    阿富汗国运的转折在1973年穆罕默德·达乌德·汗等发动政变之后,而两个男孩子的命运转折却发生在1975年的冬天,发生在一场风筝比赛之后。阿米尔是出色的“风筝斗士”,即善于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风筝的线。而哈桑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因为阿富汗的传统是线被切断而落下的风筝归追到它的人所有。在1975年冬季的那场风筝比赛中,阿米尔斗风筝获得了冠军,哈桑却在替少爷追风筝的过程中,被坏孩子堵进了黑暗的小巷并遭到了强暴。懦弱的阿米尔全程目睹了哈桑的惨状,却因为害怕而没有挺身而出。更糟糕的是,事后充满罪恶感的阿米尔不仅没有去安慰痛苦万分的哈桑,还因为自己无法面对他而落井下石,栽赃哈桑偷窃而把哈桑和他的爸爸彻底赶出了父亲的家。

 

    从此阿米尔的人生走进了黑暗的洞穴,不仅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而使他和父亲流离失所,以避难的身份颠沛到了美国,更让他难以忍受的是无时无刻从没有停止过的对自己心灵的拷问。显而易见阿米尔是有良知的,正因为有良知所以才有痛苦。痛苦源自他的嫉妒,源自他对友情的背叛,源自他因为懦弱而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中国人讲:人之初,性本善。但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如果是善,那是什么造就了人性中那么多的黑暗面?贪婪,嫉妒,懦弱,虚伪,傲慢,多疑,偏执。。每当这样的人性在我们的头脑里抬头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总是问自己。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让我不断的思考这个问题。人性是人的本性,既然是本性那就无人可以避免的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黑暗面。我总觉得重点不在于这样的黑暗面会不会出现,而在于当它出现了我们要如何的去应对它。阿米尔的应对方式当然不可取,先是由于嫉妒和懦弱而背叛了自己的朋友,后来还是因为懦弱而失去了救赎自己的机会。但幸亏阿米尔还有良知,所以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他一直饱受愧疚自责的煎熬,终于在人到中年的时候决定踏上自救的道路,重返阿富汗。

 

而对于现实生活里的我们每一个人,我始终认为对付人性黑暗面的最好武器就是善良。什么是善良?善良不是在我们志得意满的时候去施舍不如意的人们一些怜悯,而是在我们自己孤立无援的时候,在我们自己心生怨恨的时候,在我们自己害怕恐惧的时候,在我们自己虚荣善妒的时候,仍然能,也仍然愿意去与人为善,不会去伤害任何人。

 

好的书总是能从某一方面给人以启迪,《追风筝的人》无愧于是一本好书。看过这本书的人一定会对人性的邪恶心有余悸,也会因输给人性而产生的痛苦而心有余悸。所以还是以它为戒,力求做一个善良的人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4)
评论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玉器晚成' 的评论 : 说实话,对于阿米尔的父亲我是理解的。男人跟女人不同,女人活在情感里,情感大于一切,女人可以为了情感放下骄傲和自尊。但男人不会,没有了尊严对于男人来讲就好像裸体走在大街上一样吧。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为了一个人男人可以放下自尊的话,那这个人一定是他的真爱。换句话说,阿米尔的父亲在权衡自己的面子和阿桑的时候,没有选择阿桑的原因还是因为阿桑对他来讲不值得。我倒不认为这是阿米尔父亲的虚伪,反而觉得是他最真实的表现。至于由此而来的负罪感,那不过是他心软罢了。
玉器晚成 回复 悄悄话 恶人从不会为自己作恶而感到内心的不安,而懦弱的人因为自己犯错会有沉重的负罪感。《 追风筝的人》中最负阿桑的人是阿米尓的父亲。他的虚伪是阿桑悲惨命运的根源。读书到最后,我在想,如果阿米尔不知道阿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他还能不顾一切地赎罪吗?赞同 ,人性中的阴暗面“ 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半岛人' 的评论 : 嗯,好的故事书一定是故事本身吸引人。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valore' 的评论 : 世界对善良的人再不公平也不是我们可以不善良的借口。即便是因为善良而吃亏,我也会选择与人为善。只是对一些小人多提防些就可以了。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是的,人看书的时候如果能联想到自己生活里的遭遇,也会产生共鸣。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林海平兔' 的评论 : 谢谢!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的评论 : 是,书永远是我们的朋友。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牟山雁' 的评论 : 谢谢鼓励!
半岛人 回复 悄悄话 很奇怪,我看这本书前一两页就被吸引进去,一口气读完。很久都不看小说了,居然因为从图书馆借了本中文书,完全不知背景的情况下,把书看完了。
小说就是讲故事。讲故事的高手都是有本事从一开始就把人给吸引住了。
valore 回复 悄悄话 可是哈桑终究被毁,失去了生命。阿米尔无论如何忏悔,弥补不了,也怀疑他这样的人现实里真还有良知。一直相信善良,可现实每每给你看善良的人受苦,受罪,不禁怀疑。八月的网暴实在粉碎正直善意,人性过于黑暗
无法弄 回复 悄悄话 我也喜欢白描,白描的书更难写,能体会到作者的意图,得有作者的心境。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容易引起共鸣。记得一个朋友说过,他看到路上一个乞讨的人,想起自己无依无靠、没钱吃饭的日子,这个抠门后来又富裕的人掏出了大把钱给了乞丐,人性这时忽然显灵了,而且加倍地体现了:)
林海平兔 回复 悄悄话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回复 悄悄话 好像几年前读过这本书的英文版,感人但有点沉重,在书架上翻了翻,看见书果然在那,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谢谢分享
牟山雁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