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到底是什么?我相信没有人能说的清楚。即便是多数人在一生当中都会遭遇爱情,但如果你问TA这个问题,我估计TA也只能含含糊糊的讲一讲自己的理解而已。
有人说,爱情是一种情绪,也有人说,爱情是一种状态。有人说,爱情是一日三餐,也有人说,爱情是餐后的甜点。有人可以为爱情走进婚姻这个坟墓,也有人为了自由而置爱情于不顾。但无论人们如何评说爱情,它都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
围绕着这个话题,古往今来有太多的名家大鳄在以各种文学或艺术的形式来表述他们理解或者向往的“爱情”,而《吉赛尔》正是一部关于青春与爱情,死亡与悲悯的芭蕾舞剧。
这部描写“人鬼情未了”的作品有着170年的历史,是一部经典的浪漫主义传世之作。故事本身来自海涅的诗歌和雨果的小说,音乐则来自法国浪漫主义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阿道夫·亚当,编舞科拉利与朱儿·佩罗都是一流的舞蹈编导,最初出演吉赛尔的卡洛塔·格丽西更是天才的舞蹈家。一部剧集合了这么多名人名家的心血,难怪自初演到现在它一直在舞台上熠熠生辉。
舞剧一共有两幕。在第一幕中,美丽单纯的农家姑娘吉赛尔,拒绝了守林人汉斯的追求。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乔装农民的贵族青年阿尔伯特邂逅,已有婚约的阿尔伯特爱上了吉赛尔。于是,整部舞剧在阿尔伯特的竭尽全力的追求和吉赛尔欲言还羞的过程中展开,它有一切浪漫爱情的要素,而芭蕾正可以把这些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科拉利与朱儿·佩罗用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表现形式,把吉赛尔和阿尔伯特的爱情推向高潮。最后,吉赛尔接受了这份爱情,并登上一辆花车接受了众人的祝福,这如同给他们的爱情冠以最高的荣誉。
故事的转折出现在汉斯对于阿尔伯特身份的揭穿和阿尔伯特未婚妻对于真相的再次揭露。阳光灿烂瞬间变成了暴雨雷霆,把爱情当做一切的吉赛尔,似乎除了以死抗争别无选择。整个故事匪夷所思之处就在于第二幕的鬼戏,中国的《聊斋》和《牡丹亭》已经把鬼戏演绎得美丽而凄婉,而《吉赛尔》则让我们看到另一种表达。通过灯光和布景渲染气氛,女幽灵的世界变得格外凄清,魅影重重,而归于薄命司里的女鬼采用“邀请跳舞致死”这种浪漫至极的行为,将负心汉们引入到不得不为的疯狂状态中,汉斯就是这样“跳舞致死”的。随后,阿尔伯特也受邀加入了跳舞的行列。但是,阿尔伯特对于吉赛尔是真爱,而不是调情或戏弄,更不是淫邪与奢靡,所以结局并不是一拍两散般的决绝,而是让二人走向了悲情浪漫主义的极致。吉赛尔面对她依然牵挂的阿尔伯特,倾尽全力将其救了回来,但她自己则如海的女儿般,在天亮前悄然隐没于山林之中。用谎言哺育爱情,用生死升华爱情,最后用悔恨祭奠爱情,《吉赛尔》不愧是法国“浪漫芭蕾”时期的悲剧巅峰之作,今天看来依然是爱到绝望,美到心颤。
这部剧是我非常喜欢的芭蕾舞剧之一,尤其是第二幕里身着白色Tutu裙的吉赛尔在山林间翩翩起舞的片段,那么轻盈,那么柔美,那么纯粹,那么忧郁,一切的一切都诠释了我心中对爱情的期望。不过当我把吉赛尔搬到画布上的时候,我突然对爱情有了新的理解。也许爱情的魔力并不在于两情相悦白头到老的甜蜜,而在于爱而不得相忘于江湖之后的涅槃重生。吉赛尔的爱情充满了殉道者和牺牲品的意味,这难道是人们经历爱情的意义所在吗?是消沉?颓废?甚至死亡?还是应该振作?奋进?自我成长?所以我不满意《吉赛尔》中阴冷,悲凉,充满仇恨,失魂落魄的蓝色调,我就要加上张扬,靓丽,活泼生动,熠熠生辉的金色。以此表达我希望所有人都能从爱情中获取自我成长的力量,而不是做爱情牺牲品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