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多人说样板戏好听,价值不能否认,客观地说,也不能说是错的。样板戏确实算得上是一批艺术精品,江青主管,也可以说是有功劳的,但是这个功劳里很大一部分也要算给具体创作演出的人员。他们本身就是中国当时最优秀的一批艺术家。
江青主张花费巨大的精力搞一批好的样板戏,这个思路,和她让工农兵形象占领文艺舞台一样,也是偏执的。江青认为,作品在精不在多,这个想法原则上也挑不出什么错,但是忽略了文学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时间会在大量的作品中自然筛选。不好的,平庸的,自然会被淘汰,好的,优秀的,自然会被记住,最终不会被埋没。
全唐诗里收录的诗近五万,而唐诗三百首才三百出头,但这三百精品正是在四万多首的基础上筛选出来的。几万首除了被收录以外并没有被传颂,也许1000首真正留了下来,其中特别脍炙人口的,就是几百首,普通人熟悉的,恐怕才十几首而已。
如果唐朝有个江青,发誓集中抓好300 首唐诗的创作,那么,实际产生了300 首好诗的那几万首,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了,而没有那个基础,组织人才来写300 首,也是抓不出来的。
泥沙俱下是再正常不过的,但是数量首先要足够多,再说,欣赏的人的口味也千差万别,让时间慢慢去鉴别,才是最自然的做法。
江青,以及整个共产党很多政策,都错在人为的干预,设计,命令过多,似乎以为那几个人的头脑可以替几亿人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