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会回忆起那些教过我们的外教,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成了当时懵懵懂懂的我们了解和感受西方文化最早的途径。
最早的一个外教,是个应该只有二十多岁的美国女孩。她比较活泼,也邀请过我们去她的公寓作客。有一次,看见她在教室里边抽泣边说什么,大意是,她和学校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大概还是待遇之类吧。只记得她说, 我如果真是为了钱的话, 可以去日本教英语。我想,学校可能还是有亏待她的地方吧,不过,那个时候,学校亏待的人, 又何止是她,中国老师也都闹着跳槽下海的。
还有一个外教,性格最为活泼,也是美国人,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她很喜欢上一级的一个班的学生, 根据他们吹嘘,她经常请他们全班同学吃饭。听说,她在美国并不富裕,有时还靠兄弟姐妹接济,但是她对我们这些学生还真是热情大方的。所以,当我和同宿舍的另一个同学决定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去内蒙古看草原的时候,第一个就是想到找她借个傻瓜相机。穷学生,那时真是连个傻瓜相机都没有。果然,她非常爽快地就把相机借给了我们,而且觉得我们的内蒙古探险计划非常了不起。
也有不和蔼的。有一个外教,我们都觉得她是从澳大利亚来的,但又隐隐约约记得她说自己是从美国移居澳大利亚的。她非常严厉,从来不笑,一句多余的话也不说,而且还经常用难听的语言贬斥我们的发言。对于作业,她会规定在中午12点前必须交出,过了就不收或者减分等等。我们有时侯很讨厌她,有时候又觉得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有一次有几个同学可能是因为补交作业,去了她的公寓,遇见她找来工人搞点维修,然后他们的惊人发现是: 她的中文其实非常流利!后来我们猜测她们其实都会说中文,只是不和我们说而已。
再后来有一个美国男的,大胡子,马尾巴,大概两百磅重,据称是个“作家”。这个作家上课和不上课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就是一通胡扯。当时不是有个说法吗,现在流氓都不叫流氓,改叫作家了。这个美国文艺界的代表最大的爱好是吃烤鸭,据说每星期他要吃一只。当然,以他的身躯,可能也只有靠这个才能支撑运转,靠大白菜和柿子椒是断断不行的。他在课堂上会讲到在美国去中餐馆的经历,特别强调有free tea. 那时我想,餐馆里免费喝茶太正常了,值得这么高兴吗,美国人民也太水深火热了吧。 有一次,他约了隔壁班全班去吃烤鸭,后来我问,是不是他请客。同学说,什么呀,他是先付了,但同学吃完以后排着队给他付钱!
那时看《大红灯笼高高挂》,他在课堂上说,他最喜欢的是"wife number three", 就是何赛飞演的那个唱戏的,并不是巩俐。多年以后,这部电影我陆陆续续看了至少十遍,越看越觉得胖子的眼光不错。何赛飞演的三姨太确实是最出彩的角色。
胖子叫Dickey,为便于管理,取中文名曰“迪基”。到现在,我想起系办的秘书议论“那个迪基”如何如何都想笑,像说个邻居哥们儿似的。
说起这种在中国人看起来的小气,还有一个例子。另一个美国外教,白发老人,风度翩翩,他号称自己打过二战,不远万里投身中国教育之前是UCLA的教授。UCLA用他的单反相机给我们全班照相,然后送给每人一张,再然后,也是把每张的洗印费算好,收了钱的。从此看扁精英! 时至今日,我也觉得精英就不该小家子气。
有一次我们气哭了一个美国老太太。她在美国也是教授,在中国还收到她学生从美国寄来的明信片,上面you 都不叫you 叫thou,拽古文呐。但是她的讲课深度可能超过了我们的接受水平,所以课堂上有的写信,有的偷偷讲话,幸好那时还没有wifi ,最后她终于崩溃了,怒斥了我们然后冲出教室。多年以后,我觉得她做得太对了,我们实在是对不起她。三十多岁的系副主任来打圆场了,劝了老太太,然后直接上阵给我们讲课,也没批评我们。没办法,中国人就服中式英语,她一讲,好象我们就都听懂了。
有时候,学生水平低, 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折磨。
此外,还有一个从加拿大来的斯里兰卡籍外教,皮肤黝黑,精力旺盛,经常讲得汗流浃背,可以感觉到非常投入,而且他和他的太太都非常善良。他来了以后,首先反对一个事情,就是之前的美国人给我们取的英文名字。他认为,中国人就应该用中国名字,乱取一堆英文名字,只是因为西方人发不好中国读音,为了方便自己才搞的。因此,他坚持用拼音来点名。其实,他的中文发音也很差,发的音经常让我们大笑,但他校正自己的发音,坚持了下来。
多年以后,当我自己也成了亚裔移民,才慢慢体会到,为什么他对英文名字那么反感,为什么如此强调使用属于本民族文化的名字…的确,我本人后来也放弃了当年的英文名字,只用中文名字。我的儿子虽然出生在美国,我们也没有给他取英文名字。这个老师还在课堂上批判美国人针对中国提出的知识产权问题,说,纸和印刷术是中国人发明的,那美国人不是也该给中国付钱吗?类似这样的表达,是一般的英美澳外教没有的。
还有一个纽约出生的美籍华人,一个英国女士,另一个美国老太太,就毋庸一一记叙了。
总体上,外教的教学方法我还是比较欣赏的。比如把讲座改成围成一圈的讨论形式,比如每堂课前的学生presentation,写周记的要求和对周记的评点,观点的自由讨论和辩论。还有看电影,像Home Alone,与狼共舞,看美国总统电视辩论(老布什,克林顿,佩罗三人对阵),万圣节...等等。
当然,内容都是照本宣科,浮泛,无新意。没有任何一个来自西方国家的教师会真正把自己国家的文化,制度的深层问题告诉中国学生。
提到克林顿,真是“为何一转眼,时光飞逝如电”——那真的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