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各大私立高中前日发榜了,想来,现在有报考名校生的家庭定是几家欢喜几家忧了。
一个朋友好奇地询问我孩子是否去上菲利普斯高中,待我笑答:我们压根没申请。有一抠门老妈,觉得公立学校挺不错…
朋友很快回复了我的自我定位:…….这样的老妈是太抠门。
看到朋友颇为认真的答复,我觉得在此分享一些有关教育的另类思考确是有些意义的…
记得小时候我的功课成绩和老师的教学质量一直没有什么关联,这让我对学校到底在我的成长中起了多大的作用并不确定。
而《怪诞经济学》这本书更给我的这个困惑找到了科学依据:根据数据分析,在相同背景和资质的孩子中,去与不去好高中和他们将来的成就没有相关性!
也就是说,落榜生的父母们,你们压根不用沮丧,更用不着焦虑。换句中国的老话: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何况,还有一个大实惠:省了这么一大笔学费,可以想想怎么花喽……
除了学校无关性外,《怪诞经济学》在育儿章节中还列举了许多有关教育的数据统计及回归分析结论,其中不乏一些会让传统育儿经推崇者大跌眼镜的数据推论。
例如,以下几个看似非常体现教育精神的举措其实和孩子以后的成就毫无关系
1. 经常带孩子去各种博物馆
2. 每天给孩子读书
3. 搬到一个好学区
4. 孩子参加早期教育…
那《怪诞经济学》的数据分析又认为什么才和孩子以后的成就相关呢?它们是
1. 基因
2. 父母本身的素质与成就
关于第一点,我想很多人都能想出几个让自己羡慕嫉妒恨的天才吧,这就是基因的强大,不服不行。
当然,我们大可不必就此自暴自弃,因为《怪诞经济学》又指出,基因固然很强大,但只占了百分之五十的份量,而另外百分之五十则归功于第二点:父母自身的素质与成就
我对第二点的理解是:提升自身是最有效的育儿模式。换言之,这又应了中国的的另一句古话:身教重于言教。
举个例子,你热爱读书,自然也会影响你的孩子去读更多的书。若是自己对书拒之千里,只是出于职责给孩子读书,却不见得多有效了。
又比方说,自己对万物没有好奇之心,即使出于职责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这也并不能激发出孩子自己的求知欲。
换言之,如果你只是为了完成育儿职责,形在心不在,又怎能指望孩子心形俱在呢?
当然,也有例外。只不过这要看你的孩子是不是幸运地拿到了优质基因。若是先天基因没有那么走运,后天加强就更要靠父母的身教了。
说了这么一大堆,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成就和原生家庭密切相关。和自身主动力相比,学校的好坏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却是没有太多相并性的。
没有考上心仪名校高中的孩子父母们,又何必心中纠结呢?
的确不如此;与很多人的想法相反,其实是优秀学生成就了名校,而不是名校造就了优秀学生。
把一群猪赶进名校,出来的还是一群猪。
====================================
名校在选择优秀学生上还是很有一套的。能被名校录取,可以视为优秀学生或真金的一个佐证。
把一群猪赶进名校,出来的还是一群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