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入城开博时间晚,但是对文学城中过去两年内曾经的风波口水仗也是有所耳闻,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最近听说战斗又开打了,起因是一位文学城名博主写了篇事无巨细的买菜日记,记载了多伦多华人超市鱼和汤骨的价格,成为推荐热点。但是也遭到看不惯者的留言攻击,更激发了支持者的奋力维护,让短短一篇文章累计上万点击和上百回复,并引发了其他博主的回复分析文章也挂在城头。
这种现象其实古来有之,正应了一句英文俗语,the more things change, the more they stay the same。 中国现代的社会学经济学大师费孝通,出国留学前,在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苏北的一个叫“江村”的小镇住了一个月,街头巷末,所见所闻,事无巨细写了一大本流水账,细致到村里的农民送礼要送多少钱,到一亩地的租金,还有婚嫁所花掉的费用。后辈追读名著,虽然嘴上都是佩服无比,心里纳闷的也不少,这一大本账,也没什么像样的观点,到底好在哪里?
除了对内容的不屑,也有人分析,博主晒生活的平常日记,被小编频频推上热点,让她人气大涨,未免名不副实。这是眼红吗?如果是的话,就大可不必了。博主辛辛苦苦码字儿,虽然成了热门博主,十大人气,但这也就是网上一个虚名,一个子儿没有,费力也就是赚个吆喝。可是看看费孝通先生的那本账,被他带到了伦敦,成了自己博士论文《江村经济》的蓝本,而且被世界人类社会学权威马林诺斯基教授一眼看中,惊为天人,称之为“社会学历史上的里程碑”,甚至多年来成为世界各国社会学研究生的必读参考书。可以说,费老一生的名望和成就,就是建立这本坐在田间垄头和农民唠磕的流水账上。
那么买菜博文和《江村经济》到底好在哪里?马林诺斯基为《江村经济》 所作的序言中说: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又名《江村经济》--译注)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之所以评价这么高,因为30年代是社会学才刚起步的年代,踏踏实实的实地调查是任何高深理论的基础。买菜文作者也在日记中应和了这一点:“今天买菜23元65分,记录下来,或许将来谁写多伦多华人移民生活史,可作参考”。看来文城博主和学术大师,心有灵犀,所见略同。文学写作也是一个道理,艺术高于生活但是源于生活。马伯庸为写力作《长安十二时辰》,把西安的道路交通一街一巷研究个透,他的作品读来就有身临其境之感。
另外一个原因,马林诺斯基是洋人,看到一个中国学生用谙熟的英文原汁原味记录一个遥远神秘国度人民的衣食起居,自然极有兴趣,未免有一点“过誉”,同样的文字,如果让国人评价,说不定还看不上,说你这是糊弄老外。而文学城的读者里也没有歪果仁儿,有人总是读到逛街买菜蒸馒头这样海外华人每天都经历生活白描,感到不解不屑,也不出乎意料。可贵的是,费老对自己成名的“取巧”之处也是心知肚明。据说,50年代,胡乔木为《毛主席选集》的英文翻译物色人选,他是党务专家对西学一窍不通,只是对费老这位用英文写下世界学术经典名著的大师,久仰大名如高山仰止,遂邀他加盟。但是费老对自己吃几碗干饭有点自知之明,就推荐了英文比自己好的钱钟书。于是,由于《毛主席选集》英文翻译这身保护服,一向特立独行的钱钟书在反右中安然稳度,文革期间继续翻译《毛主席诗词》,也混过去了,同时业余搞学术写出了《管锥篇》。而大义让贤的费老,对党毫无用处,57年被划右派,蹉跎岁月20年学术人生一事无成。
说到这儿,费老名著《江村经济》的横空出事,背后还有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原来他在出国前夕,和新婚妻子同赴大瑶山做学术考察兼新婚蜜月,结果他误入猎人陷阱受伤,爱侣寻求救援坠崖身亡。费孝通为养伤在江村耽搁一月,也许是为了逃避巨大人生悲剧对灵魂的纠缠,他一头扎进学术心无旁骛钻入社会调查。爱妻的撒手人寰,反而催生了彪炳一生的学术成就,这是喜是悲,是甜是苦?
再回到文学城,我常去那位热门博主的院子转转,如果感到琐屑就瞟过,看到真知灼见就评论一下。因为我看文章,不在乎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也不在于是否欣赏作者的文风,而是是否能从文章中学到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读了她的文章,我这个既不住加拿大也不怎么食人间烟火的也了解了一下多伦多的物价。她写道:超市放着“只要你过的比我好”和“只愿一生跟你走”,我就想象到超市店主已经五六十岁,早已和国内的流行脱节,也不追踪新一代的思想爱好,或者年轻人也不怎么逛中国超市,等等,都是人情世态。红楼梦有言:世事通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既然谈到《江村经济》,就再多扯几句经济学,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奖授予了Richard Thaler,因为他用数学模型证明,人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经常是不理性的。其实何止经济行为,文学城骂架本身就是不理性行为。你如果讨厌一个博主,再去闹场,增加对方的点机率不说,还吸引博主粉丝去维护,人气更翻倍,小编也会特意栽培富有争议性的作者。所以说,在博客界,踢场的其实都是捧场的,这么一想,被骂的,旁观抱不平的,气也就消了吧。
费孝通的一生蛮坎坷的。
这世道。
有没有什么美国电影,可以印证文学城这个现象的?
你给土豆出难题了,估计有,得想想,想出来了,换一条鹅牌秋裤,如何哈。:)
估计今年的十大流行词之一就是“鹅”。
其实呢,评论也是一种写作,有时,博文只是抛砖,要引出评论里的玉。博文因为长篇大论,可能会失焦,而评论者无心插柳,反而点播的颇为精当。
比如本人的川普吃瘪文之下,就引出了些许峥嵘毕露,嘿嘿。
你还真别说,我对烹调挺感兴趣 :)
第一不是学者,第二,从别人那学新东东太容易了,光读留言,就知道了好几个事儿,比如,湖乔木是英文系毕业的,卜凯,侘寂, 等等。
十1。
Wit, humor, 真知灼见,这篇都有。再赞你一遍,真心佩服!我读文章,先找笑点,乐够了再慢慢学习。这篇读了三遍。
觉晓自己选择把生活日记公开,别人评论她,正面负面,就是fair game。评论者的言辞和语调,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学识和修养,刚好和她博文中所显示的对比一下。
我闲下来也去觉晓那儿瞟一下。和博主不同,我爱读她记录的琐事。虽然与她的生活经历和性格不一样,我并不认同她的生活方式,但我喜欢她的生活态度。有一次我评论她笔下的生活是苹果味的,甜里微酸,她告诉我,加些枫糖就好了。
一个东方女人,轻声细语,带着乡音,述说她移民在西方的生活。博主本人和她的生活,或许没什么代表性,也不完美,但有一种审美观叫侘寂,在不完美中寻找美。
我从觉晓老师那儿学来这个新词,拿出来分享。
卜凯(John Lossing Buck) (1890—1975),美国纽约州人。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和教育家,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研究以及为中国近代经济学科的建立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卜凯1914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毕业之后,随即来华从事农业实验和推广工作。1920年起担任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教授,并兼任农业经济系主任。在此期间,他两次回康奈尔大学学习,于1925年获得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1933年获得博士学位。1935年担任美国财政部驻中国代表,离开金陵大学。1940年再次回金陵大学任教。从他1915年来华,到1944年离华,除去中间学习的5年,他将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近代农村经济事业。
同样想问一句,那些看不惯的人,为啥不自己写, 用自己的好文字,好文笔,提升文学城的水平呢?
我觉得很简单一件事儿,看不惯,自己写啊...
我基本不说话,属于没有才,不会写,就是白看类型的...
对别人的不足之处保持缄默,让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空间,这是善意,也是修养。
同意!
回复 '简宁宁' 的评论 :
这是本人的主意,请给本人提成。哪位买了,唸语一声。
因为我们都是不用买菜做饭的主儿,所以才会产生这种八杆子都打不着的联想 :)
连像你这样的人也居然认为,起因是一位文学城名博主写了篇事无巨细的买菜日记,记载了多伦多华人超市鱼和汤骨的价格,成为推荐热点。但是也遭到看不惯者的留言攻击,结论是攻击者(这是你的理解)是多么无理。
你不是没有分析能力,是你看此博主的文章只对菜的价格感兴趣,其它你视而不见,既然如此,你是否应该把你的题目改成《多伦多菜价与“江村经济”的养成》?你看文章感兴趣的是物,而不是人,感兴趣的是菜价的高低,冬衣的品牌,而不是人的品质好坏,做人的道理。
如果你要写《文城博主的挨骂和民国大师的长成》,是否应该全面了解一下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这里的人与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因为记录了菜价就能遭到谩骂吗?要知道做人远比做事重要。
文学城应该大力发展你为人气博主,激发你的斗志,我们也有更多的好文看。不过写博客挺费时费力的。就凭这,我很钦佩觉晓的。
在她自己的文章或留言中,阴阳怪气的贬损别人,抬高自己,是bully的一种,是passive aggressive。对此保持缄默,不是善意,也不是修养。
巧了,我看到觉晓在最后算的那笔账,想到的也是”江村经济“。当然觉晓那篇文章不是社会学调查,所以我就不评论她的文章了。顺着费孝通说两句 --江村经济给我启发挺大的,我才知道原来大学问家是这样做学问的。据说吴健雄也是以同样风格著称,她选择的研究题目都是物理学里面最基本的问题,一点不刷花哨。吴健雄的传记里说,她少女时代写过一篇文章,自己很得意,请父亲看。她的父亲只在文章上面批了八个大字 -- 笔大如椽,眼高于顶。自那以后,每当我看到声嘶力竭的文字,脑子里总会想起这八个字。这八个字改变了吴健雄的文风,大概也奠定了她一生踏实务实的风格。
对别人的不足之处保持缄默,让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空间,这是善意,也是修养。
此次吵架,是因为某博主前有一篇自以穿鹅而高人一等并贬损邻居不懂鹅,后有一篇讲她买菜付款时人家都羡慕她穿鹅,有读者反感她一再炫耀鹅,有人将批评者悄悄话曝光,从此砖头横飞,好一派热闹群架。跟社会学论文八竿子打不着。
你把红楼梦的名言引错了,我有意见啊,应该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当然博主们的境界和意境不同,对事物的领悟和感悟是有区别的,写的博文是有差异的.
"因为我看文章,不在乎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也不在于是否欣赏作者的文风,而是是否能从文章中学到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金句,写得极好! 这是我们所有的读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修养.
尊重你们的辛勤写作,笔耕不辍,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