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国点滴 - 高山仰止太史公

(2016-10-14 10:51:27) 下一个

【5月18号,司马迁墓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每提太史公,便想起太史慈。前者是汉初史官,后者是汉末武将,相差了几百年。三国演义里的太史慈潇洒飘逸,身高臂长,弓马娴熟,有勇有谋。太史慈单骑救北海,现在读来还是那样引人入胜。但从深层的角度看,太史公比太史慈更为英勇,更为侠义,更为笃列。

 

司马迁以《史记》而名垂千古,太史公一称,从此只属一人。其成就一是在史学上的登峰造极,建立纲目归类编年等。二是把严谨的治史通过精练的文学笔法表现出来,而非流水记事,使《史记》在历史学外,成为后世学习文学的入门。三是敢逆流而动,坚持良知,乃至后来的人生际遇与坚忍。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青年时代与成年后的汪精卫对生命与使命感是否不同?读书时觉得我们的先民,好像大多古道热肠,仁德至上。是因为历史限于篇幅,只记下了一些英雄事迹,还是古人对生命的看法与我们现代人不一样,更愿意赴汤蹈火慷慨激昂舍生取义?抑或是我们作为民族,到了今日,已如进入人生暮年,失去了那种"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精神?

 

勇士视死如归,猛将杀人如麻 - 在存亡惯见生死事小的时代,司马迁却宁愿活在腐刑的屈辱中以完成《史记》。其恢弘度量,其忍辱心志,令后世景仰。

 

司马迁墓园建在一个高坡上,周围绿荫水映。脚下是条千年古道,凹凸不平。每块石头都刻记着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岁月沧桑。来到庙前,我在想,在汉武大帝震怒之时,他为什么要站出来为李陵辩护呢?是出于史官秉传的正直,朋友之间的道义,对君主死谏的忠诚,抑或出于要救护李陵家小的一片怜悯?

 

从太史直笔,到孔夫子的微言大义春秋笔法,再到当下要么就噤若寒蝉要么就顺风而响的党八股文化,满城一片和谐,歌功颂德。历史是专俎禁制,远则褪色,近更模糊。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最开放同时又最有文化创造力的年代。合纵连横,朝秦暮楚;诸子立论,百家争鸣。如果在战国时代,而非独尊儒术的汉朝,汉武帝不至于对李家斩尽杀绝吧!也正因如此,赫赫有名的李将军从此再不想回归汉朝。与苏武道别时一句''我已胡服矣",道尽无奈和凄凉。我等在海外何尝不是如此?

 

从陵园远望,雄伟壮观的G5国道横跨山野,大国声威四海传扬。汉武一时糊涂,遂使竖子成名。没有孤家的英明领导,何来司马的千古青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X723 回复 悄悄话 中國新造的古蹟實在不敢?維。
元龍歸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化外人' 的评论 : 既为化外之人,何来乱邦之说:-)?想当初李陵在胡娶妻生子,今日脑洞大开,说不定乌兹别克和中国足球队里都有老李的血脉,如此算来,中国人还是两边通吃,厉害着数,不用对着足协骂娘。我等到北美何曾不是一样?教化蛮夷,繁衍后代,意义非常。在坟墓里打个盹,就已千年。以后中美杂交,唯汉室是望的日子不远了。
化外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农家苦' 的评论: 我等移植海外,是“乱邦不居“。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元龍歸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农家苦' 的评论 : 谢谢农兄。“胡言、胡语、胡吃、胡搞”,哈哈,短短评论一如你的诙谐文章。我们中午也在韩城美美吃了一顿。农兄有“胡手胡脚胡搞”韩妹吗?喔,你我这样大嘴巴不好,下辈子选美国总统时说不定给人家翻出来骂。

启功的字真好,柔中见刚,四平八稳却极具张力。这边游人很少,但值得带孩子回去一趟。
元龍歸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磨不开' 的评论 : 农兄已经作答。司马迁祠在陕西韩城南边。墓是原来就有的,但附近现在在搞开发,建了好些不伦不类的景点和雕塑,像文中最后的照片。
农家苦 回复 悄悄话 好文章。感慨尤其大气!

我等移植海外,不但胡服,而且胡言、胡语、胡吃、胡搞。

这里我99年来瞻仰过,以后还会带孩子们去。韩城的面条好吃,韩城的女人有味。谢谢介绍。
磨不开 回复 悄悄话 有个地名木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