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简谈诗词平仄的起源和平仄格律的目的。兼谈看(kān)和看(kàn)。

(2017-12-29 19:20:52) 下一个

简谈诗词平仄的起源和平仄格律的目的。兼谈看(kān)和看(kàn)。

 

文/研究研究


首先先指出一下,汉字的阴阳顿挫、四声、各种声韵,等等特征,造成组合起来的中文就具有了一种特有的韵律,这是其它语种所没有的。

从古代有记录的诗经开始,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于是,诗词的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平仄,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诗词的平仄间隔,就是要应用汉字特有的声韵来产生这种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感觉。它是和朗读,倾听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中文特有的朗读和倾听各种四声变化的话,平仄就会变的毫无意义,就像英文一样,根本没有平仄的需要。这是我们在格律诗词里运用平仄和声韵的初衷,也是为什么有平仄的起源。

平仄的目的就是要追求声音上的美感。

例如,七绝诗里的格式之一: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诗人按照标准的发音和这个标准格式来填写诗的话,(当然这个标准的发音在各个时期和各个地方可能是不一样的),就会给人一种声音上的美感。

汉字的声韵也是不断的在发展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有《切韵》《广韵》和《平水韵》等等各种韵表。自古由于中国各个地方的中文发音的不同,甚至编写这些词韵的人对每个字的发音也是有不同的标准。所以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就成了永恒的话题。

是的,有时候是会有些古人写的诗平仄失调了,但我们一定要知道和理解他们当是的每个字的读音可能和现在不一样了。他们填那首诗时用的这个字在当时是可以的,但如果你现在再在同样的地方再用这个已经改变的发音的字,就是不行的。或者说你就是东施效颦了。

比如李白的“遥看瀑布挂前川”,此处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我们来说说这句诗里面的“看”字。

看,现在有下面这些解释和两种读音。

看(kàn)
使视线接触人或物:看见。看书。看齐。
观察,判断:看病。观看。看好(根据市场情况,估计某种商品好销)。看透(透彻深刻地了解或认识。亦称“看破”、“看穿”)。看风使舵。
访问,拜望:看望。看朋友。
照应,对待:看重(zhòng )。看轻。看待。
想,以为:看法。
先试试以观察它的结果:做做看。
提防,小心:别跑,看摔着。
安排:看茶。看酒。看座。
瞅顾观瞥瞧视望

看(kān)
守护,监视:看护。看押。看门。看青(看守正在结实还未成熟的庄稼)。

现在,看字的不同读音代表着不同的意思,在用在看护的时候要读(kān),不能读作(kàn)。

而看字在唐朝时的中原一带,两种读音的意思可能都是一样的。但我们在读“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看字时一定只能用(kān),而不能用(kàn)。这个看,唐朝李白可以用,但现在的人就不能这样用,这就像你要用《平水韵》写诗的话,就不能再像前人那样用《切韵》来做标准。你还在同样的位子用同样的看字的话,就一定是在东施效颦了。

有人说,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我们一定要从平仄的起源和目的来了解它,不要说:“古人用过的地方,我也要用。古人能用,我为什么不能用?”。要根据字的现在的标准读音来作平仄的调整。

(kàn)和(kān)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真可谓:

平仄起音调,诗词好带飘。
曲随言语变,千万莫文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清泉水 回复 悄悄话 我们在读“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看字时一定只能用(kān),而不能用(kàn)。

看(kān)
守护,监视:看护。看押。看门。看青(看守正在结实还未成熟的庄稼)。

我的天啊,李白,您在远远的守护或监视,看护,看押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诗仙您同意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