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对于中国人很遥远,但有些阅历的人可能还记得这个美洲的社会主义远亲。我们一度称兄道弟,也品尝过古巴糖的香甜。后因争论“主义”,渐行渐远,岛国也默默淡出国人的视线。
古巴在地理上离美国很近,就在佛罗里达州南边一百多公里的海对面,但心理上却远在天边。美政府恨古巴与前苏联为伍,视其为肉中刺,孤立封锁近六十年。
古巴近年来发生着微妙的改变,开始效仿中国的改革开放,对僵硬的计划经济逐渐松绑。也利用丰厚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八方游客来探究这颗罩在神秘纱巾下的加勒比海明珠。
古巴是加勒比海上最大的岛屿,1492年哥伦比亚首次航行新大陆就发现了古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古巴成为后来西班牙人占领美洲的锚地,岛上的天然良港也成为殖民者转运美洲财富和贩运非洲黑奴的集散地。
首都哈瓦那(Havana):一座五百年的殖民古城,历尽沧桑,积淀深厚,时间胶囊锁住片片岁月光影,引诱游客怀旧重温。
哈瓦那港湾入口处的圣萨尔瓦多·德拉蓬塔城堡(Castillo de San Salvador de la Punta)建于16世纪,守护着一方殖民地的商贸中心,也见证了西班牙帝国海上势力在美洲的兴衰。
港湾对面莫罗古堡要塞上的灯塔引导过无数商船和战舰,也是哈瓦那城最著名的地标和景点。
登上古堡要塞,哈瓦那城一览无遗,美景尽收眼底。游人彷佛能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历史烟云,岁月沧桑。
哈瓦那的深水良港和战略位置是兵家之争,西方列强多次交手争夺控制权,海盗也不时骚扰。在莫罗古堡要塞旁边不远处著名的 La Cabaña 城堡要塞现在开辟成了历史博物馆,讲述着一段段战争:新崛起的大英帝国海军在18世纪下半叶攻陷了西班牙人在17世纪建的莫罗古堡,夺取了哈瓦那。后来作为交换条件西班牙人让出了佛罗里达才要回了哈瓦那。
在1774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下令新建了更强大的La Cabaña 城堡要塞,是西班牙在美洲第二大军事要塞,重要性可见一斑。
La Cabaña 要塞规模宏大,重炮设防,居高临下扼守哈瓦那港湾。在以后的两百年里为西班牙殖民者和古巴政府的重要军事要塞和监狱。
在1959年古巴革命时菲德尔 · 卡斯特罗领军攻打,守军却不战自降。后来这里成为古巴革命军领导人切 • 格瓦拉的军事总部,也是关押和审判前政府官员的监狱。
切 • 格瓦拉 (Che Guevara) 可以说是一代传奇人物:出身在阿根廷,早年学医,生性反叛。年轻的格瓦拉转蹍中南美洲多国,路见贫富悬殊,贪腐暴政;立志革命,追求平等。在墨西哥与古巴流亡革命者卡斯特罗兄弟相遇成为知己,加入古巴革命。格瓦拉机智勇敢,善于游击战,也被誉为领导古巴革命成功的“三巨头”之一。
古巴革命胜利后格瓦拉历任多个政府要职,特别是在军事领域与苏联合作训练外国游击队,向美洲和非洲输出革命。1965年格瓦拉亲自出马刚果(金)和玻利维亚,领导游击战颠覆西方支持的政府。他因此成为美国的眼中钉,中情局(CIA)策划在1967年将其在玻利维亚抓捕杀害。
格瓦拉的死反而成就了一代神话传奇,他也被奉为反叛与革命的化身;他标志型的头像被印上体恤衫,被一代代年轻人追捧。城堡里格瓦拉博物馆介绍他的生平,也陈列不少他的遗物。每年都有不少人慕名而来领略传奇人物的风采。
哈瓦那的老城区与 La Cabaña 城堡要塞隔海湾相望,约四平方公里,汇聚了三千多座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不乏精品;当然也被列为联合国历史文化遗产。
漫步其中如同穿越时空隧道,体验城市五百年历史的不同时段。
许多老街区年老失修,破落衰败。但仔细观察框架结构还能依稀看出昔日楼房的的风采。
多年僵硬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加之美国的封锁和制裁使古巴的经济失去活力,停滞不前。眼前的破旧街区让人回想到改革开放前拥挤不堪的上海弄堂和乱糟糟的北京四和大杂院。
城市交通如同历代车展:四,五十年代的美国老爷车招摇过市,大都经过修复,很吸引怀旧的游客。也有些新车出现,其中不乏中国车的身影,如“吉利”和“BYD”等。路上车不多,没有交通拥挤。
大巴车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国“宇通”,倍感亲切。
古巴的经济现状有点像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刚刚开放,货币实行双轨制。能和外币直接兑换的钱叫“CUC”,有点像中国当年的“外汇券”。与美元挂钩 1:1;可以购买进口和稀缺商品。外国游客也只能用“CUC”,吃住消费和美国差不多,并不便宜。
当地人用的货币叫“CUP”,和“CUC”的兑换率是 25:1 。古巴人的平均月工资是一千到两千 “CUP”,也就是40 到80美元,(合人民币约300 到 500元)低的不可思议。但是食品和基本日用品都是国产,实行配给制,非常便宜;一个鸡蛋不到五分钱人民币。国营商店的货架空空荡荡,只有些面包和简单食品。
国营肉食店的选择好像也不多,据说要凭票供应。让人想到当年国内的肉店,产生莫名的亲近感。不过没看到营养不良,反之满街都是丰乳肥臀。
古巴的“社会主义”成就之一就是全民教育素质高,培养出不少医生,实行全民医保。但国营药房里似乎没有“琳琅满目”;自身生产能力不足和美国制裁让古巴的医疗服务大打折扣。
有海外亲戚寄外汇,或者有能力做生意的人还可以去大购物中心去消费。虽说不如中国的超市豪华,但也物品丰富,因有尽有;关键是手中要有“CUC”。
这和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很像,政府开始对僵硬的计划经济松绑。头脑灵活的人悄悄“下海”,赚钱的机会开始刺激人们的物质欲望。
古巴近几年经济改革最明显的迹象就是对于老城区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开始修缮,让这颗加勒比海明珠重发昔日的光辉。这里曾是西班牙人运送新大陆财富去欧洲的中转站和集散地,聚集过无数财宝,地位显赫。
在老城区中央公园周围十八,十九世纪的建筑色彩淡雅,雍容华贵,一幅西班牙皇家气派。
哈瓦那大剧院可以说是精品中的精品。建于19世纪中叶,比利时建筑师设计,新巴洛克风格。
大剧院规模宏大,外型优雅,雕塑和浮雕装饰,是老城区吸引游客的最亮点。
在19和20世纪许多全球顶尖级的艺术家都来哈瓦那大剧院表演,列出的名单很长。现在这里是闻名世界的古巴芭蕾舞团的驻地,大厅里有芭蕾舞传奇人物 Alicia Alonso的雕像。
大剧院旁边的“国会大厦”也是一大亮点。似曾相识,很像美国华盛顿的国会大厦;这也难怪,本来就是美国人设计监造。只是建的比原型的长,宽,高各多一米,要略胜一筹。
“国会大厦”是以前老政府的议会所在地,1959年古巴新革命政府解散了议会,大厦也被弃用,荒废多年。从2013年起古巴政府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又开始修缮“国会大厦”,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会议大厦。
在大剧院北面是充满历史的 Paseo del Prado 林荫大道,长约一公里,直通加勒比海边。
大道两旁排列着经典洋房,每幢都是风格典雅;虽然看上去历经风霜,有些疏于打理,但都如同漂亮贵妇气质不减。
彩色水磨石铺垫人行大道,傍晚时分是市民和游客都喜欢光顾和纳凉的地方。一群年轻人在光滑的地面上演示“霹雳舞”的难度。
近几年在林荫大道旁也增加了一些新楼房,主要都是高档酒店餐馆;也加入了不少新的艺术元素,展示出改革开放的自信度。
在中央公园周围的几座高级酒店也很有建筑特色,其中塞维利亚酒店就是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的阿拉伯风格,门面精雕细琢,十分考究。
在凯宾斯基酒店内开设的精品店。可能因为古巴人的消费能力不足,外国游客人数有限,显得冷冷清清。
和其它美洲前西班牙殖民地一样,古巴本来也是个罗马天主教国家。1959古巴革命以后新政府奉行马列,对天主教会实行限制,但比起其它共产党国家要相对宽松。美苏冷战结束后古巴政府对于天主教更加宽容,几届教皇都来访问,教堂又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中心。
哈瓦那老城区里有许多天主教堂,风格多样,都是精彩看点。其中哈瓦那大教堂 (Catedral de San Cristobal) 地位最高,建于1777年,巴洛克风格,是哈瓦那的大主教所在。
圣弗兰西斯大教堂 (Convento de San Francisco de Asis) 高耸的钟楼是老城区的地标之一。建于16世纪末,属于天主教弗兰西斯教派。教堂广场宽阔,临近邮轮码头,周边布满酒店商家。
圣安琪儿教堂 (Iglesia de Santo Angel Custodio) 位于安琪儿小山坡上,以其多个小尖顶著称。多位古巴名人在这里受洗,也是南美洲浪漫小说中的场景。小广场上布满餐馆,据说户外酒吧的艳遇指数爆棚。
圣托克里斯托教堂 (Iglesia Del Santo Cristo Del Buen Viaje) 坐落在老城区的低收入教区,设计简洁对称,门口两座六边形塔楼。教堂广场周边的街区破败失修,灯光昏暗,但丝毫没有不安全感。
这里也是哈瓦那的WI-FI点之一,聚集了不少低头族上网聊天。古巴的网络系统很不发达,市民和游客们只能买上网卡在WI-FI点限时游览网络空间。
在老城区里居然看到一座清真寺,傍晚时分还有人在祷告真主。在古巴约有一万多名穆斯林,大多数都是从巴基斯坦和其它伊斯兰国家的学生和家属;土耳其政府也积极向这面扩散伊斯兰教影响力。
哈瓦那和其它西班牙殖民城市一样也有一座阅兵广场 (Plaza de Armas),当年是为了展示武力。哈瓦那的阅兵广场不大,中间是座花园。北面是座四角形的16世纪古城堡要塞 (Castillo de la Real Fuerza),现设为海军博物馆。
在东北角有一座优美的古希腊神庙风格的建筑叫做:El Templete;是为了纪念1519年11月16日哈瓦那建城而修建。里面展示了三幅油画,表现了当时的场景。现在每年的11月都有纪念仪式。
阅兵广场的旁边还有座城市博物馆;建筑外型高雅,欧洲贵族宫庭气派。户外陈列艺术品,街头艺人表演。
老城区的另一座广场是Plaza Vieja;可以说是市民广场,供百姓娱乐休闲,彩妆游行,斗牛狂欢。广场中心有个大理石喷泉,四周都是商铺酒店,餐馆酒吧,市民和游客都喜欢在此悠闲打发时光。
要想了解20世纪的古巴近代史可以参观老城区的“革命博物馆” (Museo de la Revolución)。博物馆的原址是1959年前的总统府,大楼本身就是一件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杰作。
博物馆详细介绍了1959年古巴革命的前因后果,也展示了不少实物。1959年前的古巴政治强人富尔亨西奥• 巴蒂斯塔 (Fulgencio Batista) 执政多年;独裁亲美,寡头控制经济,贫富悬殊,民怨沸腾。
古巴革命三巨头:菲德尔• 卡斯特罗 (Fidel Castro), 切 • 格瓦拉 (Che Guevara) , 卡米洛• 西恩富戈斯 (Camilo Cienfuegos) 流亡墨西哥,策划革命。1956年11月乘伪装的游船潜入古巴东部丛林,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发动农民暴动,最后农场包围城市于1959年元月推翻巴蒂斯塔政权,建立革命政府。
美国政府策划反扑,中情局训练1500多名古巴流亡人员组成雇佣军在1961年4月强行登陆古巴南部的猪湾。不料遇到古巴革命军的强烈抵抗,三天后败北。博物馆外的场地上展出当时的军火装备,
哈瓦那老城区的小街小巷特别适合闲逛拍照,少有小贩的骚扰,你也不用为安全担心。街头黑人很多,但感觉不到任何恶意。
虽然许多建筑显得败落,但不时在街头拐弯能发现惊喜。这座洋房真是上等精品。
在老城区北边的加勒比海岸是数公里长的海岸大道 (Malecón)。始建于20世纪初作为防浪堤,后经多次加固扩宽成为当今快速车道加人行步道。楼房面对无敌海景,在风浪天则是惊涛拍岸,水漫金山。
海岸大道的西端是美国大使馆,也算个旅游点。美国和古巴的关系可谓爱恨交加,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美国人帮助古巴在19世纪末从西班牙解脱获得独立,但也变成了美国身边的半殖民地,差点和波多黎各一同加入美国。1959年前的历届政府几乎都是美国傀儡,经济也大都被美资掌握。古巴岛半个多世纪经济发展迅猛,哈瓦那城也变成加勒比海上的耀眼明珠。赌场妓院,灯红酒绿;华尔街大亨,好莱坞明星,黑手党横行;在美国不方便做的事在这里可以随心所欲,逍遥法外。然而贫富悬殊堆积民怨,独裁专治背离人心。这一切都导致了后来菲德尔• 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
(大使馆前面不远处有座美国“缅因号”炮舰纪念碑。停靠在哈瓦那港的“缅因号”在1898年2月15号爆炸沉没,251名船员遇难。这次事件引发了美国和西班牙的战争,也让古巴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下解脱出来。当年的古巴政府为感谢美国,立此纪念碑,顶部有只象征美国的白头鹰。革命后的政府将鹰去掉了。)
革命后的古巴政府向苏联靠拢,奉行共产主义;驱走美资,没收私人财产归国有。当然美国也没善罢甘休,多次操纵颠覆卡斯特罗政府,但未成功。1961年的“猪湾事件”,和1962年的“核导弹危机”让两国关系彻底决裂,美国也开始了长达近六十年的孤立封锁。苏联解体后古巴政府失去依靠,经济陷入困境。美国的经济制裁如同卡脖子,雪上加霜。
就在大使馆前面的“反帝广场”(Tribuna Anti Imperialista Jose Marti)的一端立有一尊铜像:一男子怀抱受惊吓的孩子,怒指美使馆,似乎在控诉美国罪行。
美国大使馆在好长一段时间里叫作“美国利益代表处”。尽管当时没有正式外交关系,但两国实在是纠缠不清,藕断丝连,必需要有个机构沟通,至少也要较劲。在小布什年代“代表处”利用外墙字幕播放刺激古巴政府的标语。古巴政府就在大楼前面竖了150只旗杆,飘扬黑旗,挡住标语,也气气老美。在2015年奥巴马总统改善对古巴的态度,恢复了正式外交关系。两国开始交流,美国游客也现身岛国。
可惜好景不长,特朗普上台后关系又急转直下,速冷严冬。美政府刚刚又公布了更严酷的制裁法律,欲致古巴于死地。看来特朗普政府要在加勒比海演一场苦肉计。
哈瓦那的革命广场(Plaza de la Revolución)位于新城区,是古巴的政府中心。广场中心立有109米的何塞 • 马蒂 (José Martí ) 纪念碑和他的大理石雕像。何塞 • 马蒂是十九世纪末古巴独立革命最著名的倡导者,领导人和英雄,也是位著名作家和诗人;1895年牺牲在与西班牙军队的战斗中。
他在古巴几乎享有国父的地位,到处都能看到他的雕像和以他命名的街道和广场,头像也印在古巴的钞票上。
登顶何塞 • 马蒂纪念碑可以360度环视哈瓦那。哈瓦那市人口两百多万,颇为壮观。“革命广场”宏大宽阔,可容纳百万人。政府经常举行大型群众集会,卡斯特罗和其他领导人在这里口若悬河,慷慨激昂。
新城区有点像前苏联的城市规划,马路宽阔,办公楼式样基本相同。往北可以看到内务部和通讯部的大楼,国家图书馆,国家大剧院,远处是加勒比海一片蔚蓝。
纪念碑的背面是古巴国务委员会大楼,也就是最高权力机构。第一代领导人菲德尔• 卡斯特罗在2008年卸任国务主席 (2016年去世),由弟弟劳尔 • 卡斯特罗继任至2018年;现在是第三代领导人 Miguel Díaz-Canel 任主席;一手推进改革,也面对美国制裁。
哈瓦那的科隆公墓(Colon Cemetery)位于革命广场西北面,也是个旅游点。对于国外游客,不如说是座雕塑公园,门票5美元。这里的墓碑和陵墓都是精雕细刻,个个都像精美的艺术品。当然古巴人来这里如同在读历史书,可以列出名人录。公墓管理的井井有条,花园草地修建整齐。看来社会主义的古巴人生前物质生活简单拮据,去世后才真正进入天堂的共产主义。
这是座150多年历史罗马天主教公墓,规模宏大,有80多万人在此安息;在西班牙前殖民地国家里仅次于阿根廷的布利诺斯艾利斯公墓。虽然经过了古巴的“无神论”共产党政府六十年,却未见受破坏的痕迹。回想到国内“十年浩劫”的红卫兵,不免令人感慨。
特立尼达(Trinidad ) 位于古巴岛南岸,距首都哈瓦那280多公里,著名旅游景点。建于1514年,美洲最早的殖民城市之一,保持了加勒比海殖民时代的建筑原貌,被列为联合国历史文化遗产。
小城的主广场(Plaza Mayor)是特立尼达的精神中心。圣三一教堂(Iglesia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始建于17世纪,有一段传奇:里面一尊耶稣雕像本来是为墨西哥的一座教堂所造,但西班牙的商船运送三次都在特立尼达附近遭遇风暴,不能前行。于是教会认定上帝耶稣更钟情于特立尼达,将其供奉在这里。
圣三一教堂的门面呈现新古典主义风格,侧面却显得简单。
教堂前面是座精致的小花园,有天使和动物造型的雕塑装点;角落里立有陶瓷宝瓶,四周有铁椅供市民和游客歇脚休闲。
小城特立尼达是由甘蔗种植园而兴,热带海洋性气候特别适合甘蔗种植。在北面几十公里的山谷平原布满了甘蔗种植园和榨糖厂,被称之为“糖谷”。
这里也临近海港,在十八世纪曾是全球蔗糖交易中心,也被誉为“糖都”。“甜蜜的事业”给小城带来巨大的财富,小城一度极度繁荣。城市以主广场为中心,放射性布局,石块铺街,花园装点。蔗糖大亨们在中心建了不少豪宅,风格高雅,装饰高档,现大多都开辟成了博物馆。
很有意思:“反匪战争博物馆” (Lucha Contra Bandidos) 的前身是座女修道院。里面讲述了在六十年代古巴军队和美国政府支持的反政府游击队交战的故事,也展出不少军事装备。可见美古关系还有不少伤痛。
博物馆的黄色钟楼是特立尼达的最高建筑,可以登高远眺,360度环视小城。
在城区的南部是市府广场(Plaza Carillo),正面的黄色建筑是市政府,对面的广场有花园装点。
可以看出小城近几年为了吸引海外游客进行了修缮粉刷,面目一新。街区色彩斑斓,一派加勒比海特有的亮丽明快,是摄影爱好者猎取光影的乐园。
外围的一些街区好像还是原貌。这座教堂残垣破壁,只剩一座钟楼。不过更显时间的沧桑,留给人们更多的想象。
石块地上马蹄声嗒嗒回响;街道蜿蜒,时光缓慢流淌。这里很适合发呆和闲逛,漫步街头似乎能嗅到淡淡的蔗糖甜香。
古巴岛南岸港城西恩富哥斯(Cienfuegos),在特立尼达西北约80公里。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古巴唯一由法国人建立的城市。19世纪初美国从拿破仑手里贱买到包括路易斯安那在内的一大片法国殖民地。在新奥尔良的法国人只好离开,来到西恩富哥斯重建家园。因此也在这里留下浓浓的法兰西风情,被誉为南部古巴明珠。
老城区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城中心的何塞 • 马蒂公园周围都是些19世纪的经典建筑。
公园广场正面的“圣母无原罪主教堂”(Catedral de la Purisima Concepcion)很有特点;两座钟楼一高一低。流言说是收工时建筑材料不够。不管怎样,别致耐看。里面的法式大彩印玻璃窗户是一大亮点。
右侧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是省议会大厦,大拱顶设计和哈瓦那的“国会大厦”师出同门。
法国风情自然少不了一座歌剧院,托马斯·特里剧院(Teatro Tomas Terry)位于公园的北面。深受法国和意大利建筑风格的影响,透着浪漫气息。
剧场可容观众近千人,内饰华丽。此剧院是由19世纪的蔗糖大亨所修建。从19世纪开始西恩富哥斯以其天然良港将蔗糖交易中心从特立尼达吸引到这里,财富自然跟着转移。
剧院旁边是座学院,当年的大亨们也慷慨解囊资助教育。
帕拉西奥·费雷尔-卡萨省文化厅大楼(Palacio Ferrer - Casa Provincial de la Cultura)建在广场最西面,里面常有艺品术展览。不过大楼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花一美元就可以登顶,瞭望市容。
大楼前面是座拱门,是在1902年为纪念古巴独立建国而立,也是古巴唯一的拱门纪念碑。
何塞 • 马蒂公园一侧的圣费尔南多大道 (San Fernando )是西恩富哥斯重要的步行街。虽然古巴经济状况不佳,商业活动欠繁荣,但修饰一新的步行街还是值得一走,观察当地百姓的日常消费。
笔直的 Paseo El Prado 大道有五公里长,南北走向,据说在古巴没有第二条。两边走车,中间有宽阔的步行道,不时有长椅和雕塑装点,以减少步行者的疲劳。
Paseo El Prado 大道最南端是La Punta 小半岛的富人别墅区,现在是游艇会所和高级酒店。看来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古巴人和外国有钱人都有地方享乐。
瓦尔勒宫(Palacio de Valle)像颗镶嵌在小半岛上的宝石,光彩夺目。建于20世纪初,据说是一位富商送给新婚妻子的礼物;让人联想到印度泰姬陵不朽的的浪漫故事。
建筑融合了北非阿拉伯摩尔人,拜占庭,和威尼斯巴洛克风格,而且应用了古埃及狮身人面像做装饰。内饰来自许多知名艺术家,奢华且高雅。
现在这里是一座高档酒店的海鲜餐厅。在顶层的海景酒吧,加勒比音乐配上古巴朗姆酒和雪茄会让你感受到古巴人的快乐天性。
莫黑托(Mojito)是一种由古巴朗姆酒,蔗糖和薄荷叶调制的鸡尾酒 ,很爽口。喝了以后情绪快乐,灵感升高。难怪美国大作家海明威呆在古巴不愿走,写下了名作《老人与海》,闻名全球。
一周多的古巴旅行算是蜻蜓点水,镜头里也只能留住些浮光掠影。这位昔日的社会主义远亲似曾相识,却又完全陌生。衰落的街区令人遗憾,而维修过的精美建筑却让人赞叹。僵硬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美国政府的经济封锁使这颗加勒比明珠失去了不少光泽,而改革的努力正在慢慢为岛国注入新的生命。真心祝愿古巴改革成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古巴贫富差别不大,人们心态相对比较平和自信,有着加勒比海沿岸人民特有的阳光乐观天性。古巴如同一颗宝石被埋没在深深的怀旧感,期待着被世人重新发现。希望将来重访这加勒比岛国,收获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