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枥老记

老有所思,老有所记
正文

“江海第一山” 南通狼山 (四)

(2016-07-10 07:58:17) 下一个

英雄忠骨的安息之地

古诗说得好:青山有幸埋忠骨。在狼山众多的风景名胜中,也有几处是英雄忠骨的安息之地。导游带领我们来到其中最著名的一处,叫“石坊三墓”。

我们看到这座三门石牌坊,由4根3米多高、顶部有云层浮雕的花岗岩石支撑,上部由3根1米多长的花岗石额坊将4根石柱连成一体。额坊上镌着墓名:正中是骆宾王墓,右边是宋金将军墓,左边是刘南庐墓。

导游向我们介绍,三位墓主人中最有名的是骆宾王。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骆宾王小时候聪慧过人,称得上是神童。他7岁那年,跟随祖父和祖父的朋友到郊外游玩,祖父的朋友指鹅为题,要骆宾王作一首诗,以试试他的才气。骆宾王略一沉思,使用清静的童音琅琅吟诵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这首《咏鹅》诗,只用了18个字,就把白鹅在水上嬉戏的神态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了。

骆宾王65岁时写的《讨武盟檄》更是传颂千古的雄文。据史书记载,武则天称帝即位后,扬州刺吏徐敬业起兵反武,让骆宾王写了这篇气吞山河的雄文,连武则天看到檄文中“试看今日之城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等章句时,也不禁拍案叫绝,叹息“宰相安得失此人”。

骆宾王在扬州起义失败之后,打算从长江口乘船逃亡高丽(今朝鲜),由于刮大风,船无法东行,将士哗变,多人跳水逃生,骆宾王逃到启东吕四农村,追兵将领追捕不着,怕朝庭怪罪,就杀了与徐敬业、骆宾王相貌相近的人交差,就这样,骆宾王得以隐姓埋名活了下来。骆宾王死后葬于南通狼山。

骆宾王是浙江义乌人,生于公元619年,死于公元687年,享年68岁。义乌人民为了纪念他,在家乡为他建了衣冠冢,而骆宾王真正的墓在我们南通的狼山,这也是南通人民的光荣。

我们看到牌坊中间的两根石柱上,刻有一幅楹联:“笔传文史一檄千秋著,碑掘黄泥五山片壤栖”。上联赞颂骆宾王的《讨武盟檄》传诵千古,下联记骆宾王死后墓葬狼山。

江南园林风格的謇园

导游带领我们来到狼山北麓,参观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謇园。导游介绍说,北麓的景观尤其是人文景观,与张謇先生是分不开的,当年张謇在这里修建了赵绘沈绣楼,还建了林溪精舍作为避暑胜地。一个世纪过去了,为了纪念张謇,也为了丰富北麓园景点,狼山风景区在张謇先生原来的布局基础上,建造了“謇园”。

謇园,可称作北麓园的园中园。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江南园林小桥流水的雅致风韵,还可以欣赏到狼山北麓悬崖峭壁的雄伟壮观。

导游提醒我们看大门上的一副对联:天泄奇气开画本,园蕴名迹仰高贤。上联讲园中景色奇丽,犹如大自然提供的天然图画,下联讲园中深藏着张謇留下的遗迹,让人肃然起敬,缅怀这位前贤。

门内是一穿堂,堂内两侧是张謇的书法作品和明代书法碑刻,其中有一幅观音系列刺绣是大师沈寿女士所绣,并由张謇题字。穿堂的东西是一长廊,长廊两端的石门题额是“迎旭”“延月”,告诉人们此处景色晨昏可观,昼夜皆宜。

在长廊尽头,左边有一幢小楼,取名“来今雨楼”。导游说这个楼名很有意思,出自唐代诗圣杜甫的《秋述》。一千多年前,杜甫在长安生了病,他发现即使天下着雨,老朋友也来探望他,而新交的朋友到下雨天,就不会来探望他了。杜甫写道:“旧,雨来;今,雨不来。”于是,后来就把“旧雨”和“今雨”分别借指“老朋友”和“新朋友”。这里用“今雨楼”,境界又高了一层,意思是说这里是新朋老友融洽相聚的地方。

导游指着旁边的这座石舫,名叫“载月舫”,是赏月的绝佳处。舫上有一副对联:且作悠游,人生苦短;何妨小憩,世路方长。导游解释说:人的生命有限,而要劳碌奔波的事又太多,不妨适当忙里偷闲,来这儿稍作休息。

绕过水池,我们看到一个小门,上面题“枕山”二字,也是小园之名。小园以山为枕,何等风光!门两边的围墙上嵌有几扇玻璃窗,我们透过窗户能看到院内景色,美极了。导游解释这是采用了中国造园艺术中“漏景”的手法。

进入门内,我们看到门的背后有一块大匾:化被草木。导游说,这四个字为张謇所写,意指德政的施行,惠及四方,连一草一木等细微处都被顾及,表现了张謇人本主义的博大胸怀。匾下方的盆景,是通派盆景的代表作品——两弯半,曾获得国际国内的多项园艺大奖。两弯半因弯成的造型而得名,它的“学名”叫雀舌罗汉松,它的叶片小巧,形状如同麻雀的舌头。

我们走过二门,有一庭院,左侧的小亭子取名“涵静”,在这里我小坐片刻,感受到庭园的虚谷宁静。

我们在庭园右侧看到张謇先生铜像。张謇是近代南通建设的设计师、践行者,人们在北麓园兴建张謇园这个园中之园,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他,让他的历史功绩与青山同在。

名闻遐尔的赵绘沈绣楼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一座三层楼房,一看署名就知道这是名闻遐尔的赵绘沈绣之楼。看介绍,这座建筑建于1919年,楼房内部是传统结构,外表呈圆拱形,西洋风格,这使赵绘沈绣之楼凸现出中西合璧风格。因为这里面收藏的是赵孟頫父子的画和沈寿姐妹绣的观音像,所以叫赵绘沈绣之楼。

赵孟頫,浙江湖州人。他是元代末年著名的书画家,他贵族出身,是宋朝皇室的后裔。他的字写得很好,被书法界称为赵体。他的画更好,被当代和后世人所推崇。他主张并提出“画贵有古意”。后人评价他的画有唐代大画家的风韵却没有唐代大画家过于纤小的毛病,有宋代大画家的雄浑却没有宋代大画家过于狂野的毛病。

沈寿,苏州人,是清朝末年的刺绣大师。她在继承苏绣传统针法的基础上,独创了“散针”和“旋针”两种新的针法,并借鉴西洋油画和摄影艺术的光影原理,独创了“仿真绣”。她的仿真绣作品奕奕有神,栩栩如生,她绣的意大利皇后像、耶酥像获国际大奖,轰动中外。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时,她以古画为蓝本,精心绣成《八仙上寿图》、《无量寿佛》进贡,慈禧大喜,赐名为“寿”。沈寿被张謇聘请来南通办的“女红传习所”,她把一生中最后8年奉献给了南通刺绣业。沈寿的墓就在狼山西边的马鞍山下。

赵绘沈绣之楼原藏有历代名人所画的观音像150多幅。导游说,这些观音像,经历了许多曲折。民国年间,浙江人张摩河曾在普陀山做和尚,后来还俗,与杭州井亭庵静法和尚处成至交,静法圆寂前,将井亭庵中所藏历代观音画像交给张摩河,叮嘱她保管好。张摩河听说南通张謇雅好文物,就将这些观音画交给张謇保管,张謇最初将这些画藏在南通博物苑,后来觉得不妥,就特地建了这座楼来收藏观音像。张謇于1926年逝世,过了十几年,侵华日军占领南通城,这些画又被移到上海。上海佛教界人士将画像影印一千部,广为流传。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少部分历代名人画的观音像散失,建国后,大部分原画回归收藏于南通博物苑。

现在我们看到的几十幅观音像,是根据上海影印本摹绘的,有唐代吴道子,元代赵孟頫,明代徐渭、仇英,近代沈寿等人的作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