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韵如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个人资料
思韵如蓝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充满争议的“通向仁慈之路”

(2023-06-17 14:06:21) 下一个

不久前我的同事给我转发了加拿大国家电视台CBC制作的一部纪录片,名字叫Road to Mercy(通向仁慈之路)。纪录片拍摄于六年前。同事推荐给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片中有我们的前同事C.T.出现并讲述她的家庭故事。

C.T.曾经在我所工作的银行担任Compliance部门的首席主管官。Compliance Department被有些中文翻译为稽核部,或者合规部。现今的各类大型金融机构里都会设置这样的法律监督部门,专门跟踪核查公司的业务活动和员工的行为操守,确保一切都落在行业规范和经营准则之下。在我们银行,没有人敢对这个部门的要求等闲视之。做为头头的C.T.,也一直被我们的各级主管经理们尊称为"法官"。

C.T.是土生土长的加拿大英裔白人,单身的中年女性。前台的接待员Ruth在没退休前曾经悄悄跟我咬耳朵八卦,说有过一个女性来等C.T.下班共进晚餐,应该是C.T.的生活伴侣。我发现C.T.从不穿裙子。我其实也不穿裙子,因为怕冷---冬天的风雪,夏季的空调。不过我的直觉告诉我,C.T.刻意的中性着装却好像不是象我这般单纯的原因。当然在尊重隐私的文化环境里,大家即使八卦,也都是点到为止。

就在C.T.的事业进入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境界,她突然提早退休了。我估算了一下,她单身又高薪,应该是达到财务自由了。于是我猜想,C.T.是选择更加自由而率性的人生去了。

看了纪录片,我才惊异地知晓了C.T.辞职的真实原因:

C.T.有一个哥哥,J.T.,在阿尔伯塔省的埃德蒙顿工作生活。2012年J.T.确诊得了ALS, 中文俗称渐冻症。面对疾病,他顽强又乐观。在确诊八个月之后,他还去了西藏旅游朝圣。甚至两年后的2014年他依然能够坚持爬山,潜水,直到他的腿脚,胳膊渐渐失去力量。然后他不再能说话,不再能吞咽。当J.T.的生命越来越衰弱的时候,C.T.离开了自己的事业去全时间陪伴哥哥。纪录片里我看到我们熟悉的女强人C.T.搀扶着生命后期的哥哥一起就诊; 看到C.T.和年迈的父母一起推着轮椅上的J.T.共同参加为ALS疾病的研究举办的竞走募捐。女强人一家坚强体面,他们面对采访的镜头既真诚坦荡,又努力克制悲伤的情感,没有恣意宣泄。

J.T.是理性自尊的人。在确诊初期他就决定将来在生活质量无法维持的时候,要求借助医学主动结束生命。但是后来在与疾病共存的过程中,他一次次改变了自己对"生活质量"的定义标准: 不能说话了,但还能用手指在电脑上打出话来,他觉得能够接受; 无法吞咽,靠食管喂养,他也渐渐习以为常; 再后来他无可奈何地同意由护工帮助穿衣洗澡,不再因为在外人面前暴露身体而难堪...但是疾病是步步进攻的,病魔并不因为人的忍耐退让而生出怜悯。病魔极其残忍冷酷。已经需要戴着氧气罩协助呼吸的J.T.依然希望在意识尚且存留的时候自己对生命做出决定。

C.T.表示,无论哥哥何时做出决定,她和全家都会理解支持。影片结尾,J.T.于2016年逝于家中。同一年,加拿大议会正式通过了将安乐死合法化的法案。

纪录片里还讲述了另外几位强烈要求能够通过医学协助而实现生命体面谢幕的病人,有癌症晚期病人,有精神疾病患者,都是在治疗和抗病的漫漫征途中,无论心灵还是肉体,均已经精疲力竭,痛不欲生。即便如此,所有的折磨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 情况没有最糟,只会更糟,直到死亡来临,将其从苦海解脱。

纪录片给我们提出的,是一个长久以来一直充满争议的伦理问题: 人,究竟有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死亡? 生命的权利和生命的尊严,该如何取舍,平衡?

反对的人坚持认为: 生命来自上帝,所以只有上帝有权终止生命。

迟疑的人提出顾虑: 如何规范,才能杜绝这样的人道需要不被大量滥用错用?

赞成的人竭力呼吁: 选择权是一种基本人权。死亡是对自我尊严的最后守护。

看罢影片,我陷入沉思。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我的价值观是倾向保守的。尤其在当今自由喧嚣,人欲泛滥的时代,我更愿意为保守价值的捍卫而坚守。但是对于自主性的体面谢幕,也就是医学辅助死亡或者安乐死这一争议,我却没有泾渭分明的态度。生命,实在太脆弱了; 苦难,总是超乎想象; 而死亡究竟是什么,我们并不知晓。

虽然加拿大议会通过了医学辅助死亡,使其成为合法,从此我们的国家与瑞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哥伦比亚等先锋国家一样,在生命选择的人权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但是我相信,因为生命的神圣,生命的复杂,生命的多样,生命的无常,所有关于生与死的伦理争议,必将永远伴随着人类。

这部纪录片,让我对前同事生出敬佩之意。我为她和她的年迈父母默默祝福,相信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和豁达继续前面的生活。而目睹生命的脆弱所带给我的震撼,让我实在觉得,生命中拥有的每一个无痛无灾的日子,都是天赐的好日子,不应该再奢求过多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9)
评论
老幺六六 回复 悄悄话 “生命中拥有的每一个无痛无灾的日子,都是天赐的好日子,不应该再奢求过多了!”思韵说得太好了。你的同事太伟大了,她就是仁慈的化身,由此看来,她的哥哥很有福气哦。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reemanli01' 的评论 : 好的自由兄,我回头去看你给的链接。我正在读马斯克的传记,也有许多感想……
freemanli01 回复 悄悄话 思韵兄弟姐妹!:)
如果回来了,还可以再看看马斯克的这一段,其实就是他心中的动力到底何来。。。
https://youtu.be/ULDV5hBolxY?si=bSBR3UAfwQUp-qG7
从7分钟左右看起。。。
各人的意义可能不同,但他那种驱动力很感动人。。。
freemanli01 回复 悄悄话 问思韵安,好!。。。:)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歲月沈香' 的评论 : 谢谢甜心的沈香!也祝你和夫君节日快乐!我还要再半隐一些时候,很期待回来和大家共乐共享。文学城有你真好!
歲月沈香 回复 悄悄话 问候思韵,祝思韵中秋节快乐!阖家幸福!
歲月沈香 回复 悄悄话 问候思韵!好久不见,沈香回来又可以欣赏思韵的佳作很开心。思韵这篇写得真好,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实际问题,生与死,生命的轻与重将永远是人们关注和充满争议的话题。加拿大成为了又一个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但如何实施这项法案值得人们深思。非常赞同思韵最后这句话:“ 生命中拥有的每一个无痛无灾的日子,都是天赐的好日子,不应该再奢求过多了!”,我这次回国安葬了父母,对这句话有特别的共鸣。谢谢思韵好文分享!也对你的前同事C.T.肃然起敬!
麦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思韵如蓝' 的评论 : 怎么那么喜欢你睿智的思考和总结呢:死亡不是终结,而是新的照亮。希望我们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为亲人的去世从此陷入悲苦,也不为那不远不近的自身命运结局而忐忑不安,过好每一天,拥抱生活。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麦姐' 的评论 : 麦子,谢谢你回来就来读文留言。好朋友不相忘,文学城里还是有真诚与感动的。父母走了,万般不舍。等待悲苦平复稍稍,终会明白,离开,是每个人的结局。
我最近在与孩子关于学业前途的交流和争执中,理解了我父亲当年为我们付出的心力辛苦。这份更深沉的理解,是在他离开后才获得。我在心里向他的在天之灵献上感谢和歉疚。我的孩子对我的真正认识,多半也要等到很久以后了。所以,我现在更愿意相信,生与死,是不断的开始与结束,结束与开始。死亡不是终结,而是新的照亮。这么想后,我对苦苦求生,不再执着了。
麦姐 回复 悄悄话 补读这篇文,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我也曾写过,当生命只剩下‘活着’的时候,也许你会期望自己的生死能够掌握在自己手中。还记得你当时的留言,也特别赞同:对待死亡的观念是随着年龄和经历而变化的,我们终生的奋斗,或许就是求得一个好死。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的评论 : 亲爱的蘑菇,真高兴你回来了!现今的时代真正是考验我们信仰的时代,能够说出“我是基督徒”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敬佩蘑菇,持守着把生命交给神的信念。

关于生命质量的问题,我想,我们诚然不能因为软弱而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不过现代医学在延长生命方面的各样努力,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我们也不能要求亲人仅仅是为了我们的情感需要而痛苦地活着。这些伦理的思考,一定会一直持续下去。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回复 悄悄话 大概当时在旅途中,就错过了思韵这一篇深度思考好文。沉重的话题,读过,包括大家认真的留言讨论。我自己是基督徒,相信生死都在神的掌管中,存对神的敬畏之心,关于生与死就不在我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年轻的时候也觉得生活质量更重要,简单的觉得安乐死好,但后来渐渐见得多了,就意识到人的求生愿望,不是一个健康人或年轻人能理解的,一如思韵文中JT 一次次改变了自己对"生活质量"的定义标准,还有禾儿公公为婆婆而活。因此我意识到,即使不考虑信仰的因素,自己之前的简单想法也是属于年少轻狂。这还没涉及如何决定、谁决定等等问题呢。
好久不见,问好思韵!
freemanli01 回复 悄悄话 思韵兄这个菩萨心肠,我要好好学习啊。
==============
回复 '思韵如蓝' 的评论 : 思韵如蓝2023-06-19 14:15:06回复悄悄话回复 '土豆-禾苗' 的评论 : 哎呀,土豆这次和自由兄在我这儿碰头了。我常在“文化走廊”看你俩斗嘴,忍俊不禁。大千世界,各自求索,都是有品的人,思维的碰撞,应当是高雅的娱乐才是。土豆嘴坏,心胸还是开阔的。驳了你好几回,还把我当好友,我自心存感激。对了,我想借着友情之势为“诚信”博主说两句:君子和而不同,请善待彼此。“诚信”博主绝对是decent man,尽管他把我误当成“川粉”而为我遗憾,但是他是那么克制,我能感觉到,也很appreciate。“诚信”与楼下的弱臂大哥,也是不对付,在关于华夏文明的孰是孰非方面,但是我认为这都属于男人的骄傲自负,各自不服。其实大家都是很不错的人。
文学城有坏人吗?当然有!正因为如此,我才希望你们这些不坏的人,能够求同存异,不让坏人有机可乘。男人与女人不同,男人其实就是一座座的孤岛,彼此保持着距离,维护着自己的骄傲。我也知道,你们看不起女人之间姐啊妹啊地虚头巴脑。那也行,只要你们不要太子弹乱飞了,就挺好了。
freemanli0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思韵如蓝' 的评论 :
思韵兄,我那句话不是说你。是看了邓那句话后,回头一想,有同感。就是说很多事儿从来没有认真想透过,就急急忙忙被莫名的东西追着走了。没有回头看到底是个什么事儿。
不过这个话题我也不太敢展开太远(内容确实复杂:),所以re了以后就没回来看。呵呵,今天悄悄回来看看。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土豆-禾苗' 的评论 : 想想真是的哎,连我这么保守的人,也对许多婚姻不得不终止契约,有着越来越多的理解;我妈妈还在念叨,如果再老下去,不排斥养老院,总之不能拖累我们…土豆相信安乐死在今后会势在必行?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既然已经有了几十年的伦理争议的积累,那么希望立法是成熟考量的结果。

咦,这两天城里怎么没见着二郎?蛮想念二郎那独特的温和的讽刺……another decent man。土豆新周快乐!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土豆-禾苗' 的评论 : 哎呀,土豆这次和自由兄在我这儿碰头了。我常在“文化走廊”看你俩斗嘴,忍俊不禁。大千世界,各自求索,都是有品的人,思维的碰撞,应当是高雅的娱乐才是。土豆嘴坏,心胸还是开阔的。驳了你好几回,还把我当好友,我自心存感激。对了,我想借着友情之势为“诚信”博主说两句:君子和而不同,请善待彼此。“诚信”博主绝对是decent man,尽管他把我误当成“川粉”而为我遗憾,但是他是那么克制,我能感觉到,也很appreciate。“诚信”与楼下的弱臂大哥,也是不对付,在关于华夏文明的孰是孰非方面,但是我认为这都属于男人的骄傲自负,各自不服。其实大家都是很不错的人。
文学城有坏人吗?当然有!正因为如此,我才希望你们这些不坏的人,能够求同存异,不让坏人有机可乘。男人与女人不同,男人其实就是一座座的孤岛,彼此保持着距离,维护着自己的骄傲。我也知道,你们看不起女人之间姐啊妹啊地虚头巴脑。那也行,只要你们不要太子弹乱飞了,就挺好了。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reemanli01' 的评论 : “怕输就紧张”,自由兄这句引言好像是说我哈。我这两天对自己有点失望:遭遇了一点小试炼,结果发现自己依然被红尘捆绑,受着世俗奴役之苦。自由,自由的心灵啊,我还在追求的路上,依旧漫漫无尽头…
我这些年的所谓“修”,是把关于自己的,都放下了。结果新的挑战出现了:女儿被委屈了。我一下又不行了。明明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我却为错失,低落沮丧得不能自拔。唉,女儿今后的人生,挑战多着呢,我这样脆弱,怎么得了,又轮回了!
自由兄已经看清了生命真正的输赢,我却还在被皮毛虚象左右,我真羞愧!
土豆-禾苗 回复 悄悄话 想想两个曾经:一,曾经对于离婚,我们是觉得那么难为情那么难以启口那么的负面看待,如今呢?二,曾经对于送老人进养老院,年轻人会被认为是没心没肺放弃责任,老年人也会有被抛弃的感觉,如今呢?……相信再过20年(一代人),安乐死概念会被普遍接受并普遍立法,毕竟这问题在先进社会已有了至少60年的理论累积与实践累积。C.T.的“哥哥何时做出决定,她和全家都会理解支持”,这个或许就是说明她们这方面的思考比我们领先一代人。

我上一篇正好贴了一本教科书《生命医学倫理/Principles of Biomedical Ethics》,30年前是第三版,现在已经是第8版了,Amazon上有卖,120刀好像,(第1版是在1977年)。啥时把里面的内容拍照贴出来吧,蛮有意思的。
freemanli01 回复 悄悄话 思韵兄这个文很认真,让我又想起前一段时间想写又放下的题目,“怕输就紧张,想赢就不紧张”,是邓亚萍的新书《心力》中的一句话。
她是用在比赛上,后来我想这也适用于生死问题上。人们的紧张是因为怕输,怕输的原因是不知道什么是赢。按说宗教的方案就是告诉人,生死问题上怎么才是赢,进而怎么才能赢。然后才有了努力的方向。
读这个文,还要一再审视这个问题。祝好!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黑贝王妃' 的评论 : 王妃好,我同意你。落到我身上,我会如此选择,我受不了精神摧毁的过程。不过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慎重的法律规范,还是必不可少。毕竟人性的贪婪在医疗行业也不例外,要杜绝安乐死的滥用,不能让人道选择变成了潘多拉的盒子。
新周快乐,班主任,让我们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燕麦禾儿' 的评论 : 亲爱的禾儿,再说一次爱你没商量,你懂的:)
你公公的情况,你婆婆不舍得,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个,就牵涉到医学辅助死亡的规范问题了。如果病人只是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表达了对生的厌倦,我认为不足以成为安乐结束生命的理由。因为公公的情况,如果照顾得好,还可能会有许多日子,他得的不是绝症。我为老人家祷告。
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同性恋同事,对人(尤其是对我)也特别好。我自认没有歧视过他们。不过这个自豪月,美,加都爆发了不少冲突。孩子们的家长接受不了公立学校过于激进的性别洗脑,尤其是对年幼的孩子。我对此也表示理解。:)
黑贝王妃 回复 悄悄话 人活到老不愿忍受病痛折磨而选择安乐死我是接受的,以为这是人道主义。问好思韵!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rmweak' 的评论 : 谢谢弱臂大哥!你是城里为数不多的,敢于承认自己对西方文明更加情有独钟的博主。我为你高兴,你生活在的这片土地,与你的精神世界是和谐融洽的。我一直以为,身在曹营心也在曹,才是幸福踏实。
好,我听你忠告,不必再向往未来了,要让当下的每一天,都了有生趣。祝大哥新周快乐!
燕麦禾儿 回复 悄悄话 大赞思韵的又一力作!非常赞同思韵给天凉好秋的回复,各个情况要分别对待。

我公公以前有轻微的老年痴呆症,去年12月的大撒把,他得了新冠,病情急剧恶化。很多时候,他人都是神智糊涂的,唯一非常清醒的一次是四月份的一天,他清醒的程度让人吃惊,他谈到银行存款时,甚至记得账户号码!这号码我婆婆都不记得!他最后说,他不想活了。我婆婆说,你死了,我怎么办?怎么活?你要为我活着!我公公叹口气说,好,为你活着。

在那以后,我公公就没有真正清醒过。总是糊糊涂涂的。我想那一次,他是拼尽了生命里所有的力气,把心里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我婆婆对公公的感情特别深,我公公的确是为了她活着。

对思韵的同事C.T.为哥哥所做的事情,非常钦佩!这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我感觉
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待人特别好,对人特别温柔。我有个同事,他特别帅,对人特别好,他的另一半儿是个西班牙人。我一直想搞清楚:同性恋,是因为他们是同性恋,所以才对人好?还是因为他们是很温柔的人,才会成为同性恋?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天凉好秋' 的评论 : 谢谢好秋留言。我非常理解你的想法:因为爱,亲人之间万般不舍苦苦强撑,我是有亲身体验的。我觉得还是要各个情况分别对待,如果病痛中的亲人在为家人而忍受痛苦,那么,让病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解脱,或许也是一种“爱的放手”。如果病人自己依然生有所恋,那么无论再苦再累,亲人也应不离不弃。在这个问题上,彼此的尊重和体贴,是关键,因为无论是放手还是紧握,都是出于爱。
Armweak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思韵献给大家的美好文字和给俺的美言。

俺深刻理解西方文明世界中“平等”的理念: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快乐都是相当的,不存在一些人的快乐多于另外一些人的。

祝思韵有美好的每一天!不一定非要等到“更好的将来”。:):)
天凉好秋 回复 悄悄话 非常感动的文章,让我落泪。安乐死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我对此也没有自己的答案,不过比较偏向于尊重生命的自然死亡,觉得那样也许会给照顾自己的亲人们少留些遗憾,给生命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欣赏菲儿提到的《Tuesdays with Morrie》里老教授Morrie的做法,那本书我一直摆在书架上。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rmweak' 的评论 : 弱臂大哥说的真好,给您点赞!说实话,我现在就是以不回避,敢面对,来战胜死神的恐吓。所谓向死而生,是知道了死的存在,于是紧紧拥抱生。中国文化是过于世俗的文化,对灵魂的追求,稀缺得不可思议。
不过我对未来的老年生活依然有新的期待。我回顾自己的青年和中年,常常心酸,有苦多乐少的遗憾。不像弱臂大哥,有校花的青春记忆值得回味,又有全家在美加打拼的自豪经历。我那平淡而略显忧伤的流年,倒是成了如今的激励,让我永远为了“更好的将来”,留一扇梦的窗。但愿我有夕阳无限好,为此我不怕近黄昏。:)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平等性' 的评论 : 谢谢平等兄到访。平等兄和我都算是有信仰的人了,不过我们依然不轻易断言自己知晓了生死的奥秘。或许恰恰因为我们看重生命,渴望接近奥秘,所以才想当个红尘里的修行人吧:)路漫漫,我们共勉。

平兄,我相信,对生命的审慎谦卑,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在活着的时候追求真善,远离丑恶,这点,平等兄得到了城里众多同道朋友们的敬重,思韵便是其一!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人参花' 的评论 : 花花好,先隔空抱一个!是的,你的邻居Jeff是个有智慧有担当的人。我的二姑父两个月前也是脑出血,送医后被告知预后不好,我二姑果断决定选择临终关怀,不再做无意义的挣扎。当然,我的近九十岁的二姑自己是医生,所以有着高于普通人的豁达生死观。当年我爸确诊后,二姑哭了很久。但是到了后期,二姑打电话,更关心的是爸爸的生存质量。爸爸走后,是高龄的二姑和我同样豁达的妈妈把我拖出悲伤的泥潭,我敬重她们这样通透的老人。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痴一生' 的评论 : 看到痴一生大哥的留言,总是感动又惊喜!我是这么看的,对待疾病,我们首先要积极寻求医治。不得不赞,尽管医药行业也躲不开利益链的侵蚀,但是西医的跨越性的进步还是让人叹为观止的。从大哥的移植手术,到我母亲的心脏支架,真的是为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妈妈一年前还做了人工耳蜗的植入手术,更是堪称完美。妈妈的心脏改善与听力恢复,大大动摇了我的顽固保守,我开始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科技的创新发展,我愿意与时代同行。
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医治。而且我相信,科学再发达,也不会消除死亡。安乐死支持者的呼求是:明明不可救了,有没有必要走完余下的心灵肉体双重摧残的那段黑暗之旅……纪录片里我同事的哥哥并不胆怯,也不轻言放弃,他一次次地重新接受日益艰难的现实。在最后阶段,我看到他在氧气罩下发出无人听懂的声音,真不忍心。这时再提宗教理论,太无力了…大哥的生死观我能理解,和我母亲一样。你们都是通透明亮的人。我祈祷你们健康平安,长长久久。痴一生大哥保重!
Armweak 回复 悄悄话 惧死,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灵的本能。西方人对“死”的淡然,很大程度大概出于对天堂的向往,中国人对死的恐惧,除了本能以外,恐怕来自家庭社会环境和习俗的深深影响。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当他/她看到,一群活着的人面对死去的亲友撕心裂肺地恸哭时,在幼小的心灵里便深深地植下对死亡的恐惧。中国人忌谈“死”,谈死色变,一系列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习俗,都加重了人们对死的恐惧。

如果不是宗教的忠实信徒,如何减少对死亡的本能恐惧?俺的经验是,不断地坚持对死亡的思考,要经常谈“死”,勇敢地面对,思考生和死的真实意义。尤其是人过五十,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各种酸甜苦辣以后,经常去思考生和死,俺觉得,对死亡的恐惧就会大大减轻。在步入老年以后,日子一天天地过,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不断地重复昨天今天和明天。没有了不断出现的好奇,希望和憧憬,便没有了年轻时的各种激情和快乐,然后,对死亡依然会那么恐惧?应该是不会的。:)
平等性 回复 悄悄话 思韵好文章!安乐死的问题,牵扯到法律,伦理,家庭,等等诸多层面,的确非常不容易立法。但是,这又是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切身问题。多谢思韵分享自己的思考,很有内涵!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清漪园' 的评论 : 亲爱的园姐,先祝你新周快乐。你的陪伴始终是文城博主们的福气。不怕园姐笑话,我自己其实已经有了向死而生的世界观了。慢慢地,我不觉得沉重了,反而轻快了。把世界上身外之包袱都一一抖落断舍离,只拥抱健康的身心,是我的向往。我现在还丢不掉的牵制是对女儿的爱。这个爱的网罗可能要束缚我到终了。我依然会急她们所急,盼她们所盼。我深知这个网罗是我自己所织,我就背着这可爱的负担尽可能地走好脚下的路吧。园姐,让我们不辜负每一个健康的日子。爱你!
人参花 回复 悄悄话 思润提出来的是一个很沉重的问题,和对问题深刻的思考。我邻居Jeff心脏病发作,在医院躺了几天。按照他三年前签好的文件,在亲人的环绕中,苏珊握着他的手,撤掉了生命维持系统。苏珊说,感谢他事先有决定,不然她真不容易放弃。我在想,Jeff趁自己清醒做好决定,应该是帮了家人。这是否是一种比较明智的选择?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水星98' 的评论 : 水星大哥理性睿智,给您点赞。我妈妈和我现在都认同你的观点。可惜,我爸爸当初不敢如此表达,怕我们伤心。其实,我们不必要把人生的终结看成洪水猛兽,或者千古忌讳。这是自然现象,一味的回避,也不会阻止那一天的来临。我们不会因为恐惧让寿数得以增长,一天都不会。未知死,焉知生,正因为生命终将成为过去,如何珍惜把握当下,就自然有答案了。祝水星大哥快乐,尽情享受生之美好!
痴一生 回复 悄悄话 思韵的文章总能让人感触和思考。由于自身经历,我对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感触特别深。
渐冻症als是一种罕见病,全美大约有29000患者,加拿大有3000,欧洲30000左右。 美国每年大约有5000新病例。一直没有有效的医冶方法直到去年9月fda批准了amylyx公司的新药。这个新药一年的费用是$150,000左右。己逝的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从20多岁时就患有这种病。霍金在20多岁时被诊断出患有这种称为肌肉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神经退行性疾病。ALS导致神经细胞在大脑和脊髓中逐渐退化,最终导致肌肉无法正常运作。跟思韵文章中的C.T哥哥J.T.情况一样,随着病情的恶化,霍金逐渐丧失了运动能力,包括说话、行走和自理能力。不过与J.T.主动结束生命不一样,霍金是在76岁时,因感染肺炎引起并发症去世的。
半年前,我感染新冠肺炎,住院28天,也到了快插气管上呼吸机的时刻,医生告诉我,一旦上了呼吸机,我就失去意识,没有决定生死的权利。幸运地,我没有走到那一步。怛是再度引超起了我对安乐死合法化的思考。为了生命的尊严,为了生活的质量,为了不拖累家人,为了促进社会新陈代谢流动不腐的机制,我是支持安乐死合法化的。没有选择死的自由不是完全的自由,是打了折扣的自由。
对思韵最后一句话特别有共鸣。珍惜每一天,谁能知是明天先到还是意外先到。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小声音' 的评论 : 问候我的老乡周日好,祝新周快乐!我也认同手足之情,是父母送给子女的礼物。回顾我自己,其实在我遇到的每个人生危机的关口,都有我妹妹伸手相助的感动。
父母的孩子,虽各有不同,但是血浓于水,是人之天性,人之常情。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hhhh' 的评论 : 是的,对于生命自主权,真不是一个简单的非此或彼的问题。需要考量的因素太多,这也是每个国家在立法方面极为慎重的原因。
不过随着人们对待生命的认知渐渐理性成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最后的时刻选择临终关怀,而不是无意义治疗。这个,争议就小得多了。安乐死,是还没有到最后的时刻,就决定结束,所以争议大。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友梨江莉' 的评论 : 感谢江莉君的高质量留言。事实上,您在任何地方的留言我都爱读。
是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在悄悄不觉地修正着自己年轻时以为绝对正确的许多观念。江莉君是对曾经的自由派观念不太肯定了,我则是对自己的坚定的保守立场,出现了反思。我也是通过至亲的亲人的离世,让我重新认识了生命。
我爸爸生病以后,我的唯一执念就是:不顾一切地拼搏,挽救。今天,在经历了失去的痛不欲生的几年之后,我终于能平静地回顾那段陪伴爸爸走过生命最后阶段的往昔。我慢慢意识到,其实我年迈的父亲自己并不惧怕死亡,他惧怕的,是我的崩溃。为此,他努力地徒劳地配合我。我让他受苦受累了!现在,我对生命的终结有了理性的认知。所以当妈妈和我聊天时,开着玩笑地要求我,将来对她的终将离去,要有平和的心态,我都答应了。
当然,每家的故事版本不同,所以各人需要反思的地方也不同。人活一世,充满艰难。如果求问人生的意义,我能想到的,就是:学习什么是真爱。所以江莉君的体会尤为正确:我们不是孤立的个体,我们是通过家庭和群体去认知和理解真爱的。我现在对生命越发敬畏,也越发谦卑,这又是应符了江莉君的话:在求索的路上,没有道德低谷,也没有道德高地。众生皆苦,让我们彼此相惜。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没有最沉重,只有更沉重,思韵提出了一个比养老还要沉重的话题:人对自己的生命有多少掌控?安乐死是不是终结一个人深陷病痛的最佳途径?人生的正确态度就是向死而生,谢谢思韵让我们再一次清醒考虑如何生,如何死。虽然我们不能改变我们如何走出自己的最后一步,但想清楚了,并明确告知家人,是我们为自己、为家人能够做的事情。
水星98 回复 悄悄话 思韵的文章一如既往的深刻,辞无所假,蹙金结绣,让我反复阅读深陷其中。C.T.和J.T.的故事发人深省,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何面对今后必然要面临的人生结局问题,已经悄然飘入脑际。对我而言,减少临终前的痛苦,减少家人的沉重负担,应该是第一选择。
小声音 回复 悄悄话 思韵深刻好文,一个沉重的话题,令人思考!
谢谢思韵介绍C.T.的故事,感慨感叹,毕竟血浓于水,父母不可能陪伴你一辈子,但兄弟姐妹可以陪伴你走得更长久,兄弟姐妹就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在遇到困难时也有深有体会,有兄弟姐妹真心的关爱真好!
ahhhh 回复 悄悄话 这里的问题是滥用。个人应该有决定自己生死的权力。但是医疗机构,会不会借这个权力,来降低成本,就是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认知有障碍的将死病人。
友梨江莉 回复 悄悄话 今天在城里读到的又一篇好文章。
写得真好,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永远思考的问题和现象。
自己年轻时,是自认的坚定自由派,所以多少年来一直主张人该有对“离开这个世界”的选择权。
但是这几十年来,看了太多的现实世界里的“生与死”,却开始觉得自己的主张,未必就那么理直气壮、天经地义。
就如作者所言:“生命的权利和生命的尊严,该如何取舍,平衡?”。

真的很难,特别是亲身经历了诸多亲人的“离世”之后。

权利、尊严、义务、责任、生存下去对他人的价值和意义、解脱的价值、等等、等等,所有的这些,几乎都非罹病那个个体一人的事情。医生、家人、亲友,每个人都身系其中。甚至就是患者本人,都失去了可以无视他人的“自由地决定生命的去留”的权利。
赞成、反对、迟疑、困惑、茫然,都可以理解,都没有跌落到道德窪地;也没有谁,能够傲然的站在那道德的高处。
这个时刻,才深深地感到:人这东西,还真是群居的动物。借个被用滥的说法就是,社会性是人的第一要义。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弄弄的话朴实平和,留言好有水平,给个赞。弄弄周末愉快,祝贺你家小子如愿升入大学!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大号蚂蚁' 的评论 : 谢谢大号蚂蚁分享。我一直是你的潜水读者,喜欢你关于全球化,关于大一统的论点。安乐死,放在从前我肯定反对,不过影片里的几个案例太压抑了。同意你,相比安乐死,临终关怀或许是更合适的思路。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谢谢晓青姐。我读了你这两天的苦口婆心,我就在自己家里给你点个赞吧!我其实一直知道,晓青姐看人,明镜似的。你是大智若愚。你虽不信神佛,但是你会一直渡人渡到最后一分钟。对于那最后一分钟都渡不了的人,晓青姐也是有底线的。一旦穿越了晓青姐的底线,that’s it。这,是我在前些年的另一场文城风波里亲眼目睹的。:)
今天我这个话题是有点沉重。好在有晓青姐的美图美花,能让大家轻松愉悦,算是个对冲吧!:)
无法弄 回复 悄悄话 生命是老天给的,按理说我们应该顺其自然,但如果这个自然给人带来不可逾越的痛苦,我觉得老天也会怜悯痛苦中的人,随他去吧。生命可贵,更可贵的是和谐:)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jz2008' 的评论 : 嗯,需要许多许多的规范,才能防止这种仁慈被盗用滥用。不过影片里,都是生不如死的病人在控诉,控诉没有立法支持,他们都在煎熬。还有提到尊严的问题,我也很不确定:尊严怎么定义?

我也认同:生命本身就是神迹。不怕您笑话,我甚至认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但是看了影片,我沉思了…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蓝天白云915LQB' 的评论 : 蓝天姐,你好充实,好幸福!我妈妈也一样,八十多岁了,每天忙忙碌碌地为我们做后勤。她说她希望能奉献到生命的最后一天,那才是福。:)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jz2008' 的评论 : 我理解你的意思:生命无比珍贵,请三思再三思。我也担心:安乐死,会不会让人们对待病痛,变得更加脆弱。或者说,也许过去能忍受的,现在也不愿意再忍受。这是潜在的危险。

不过对于渐冻症患者,影片里的J.T.是很顽强的。他在身体功能的丧失过程中,一次次适应,接受。等到最后连呼吸功能都即将丧失的时候,人会处于窒息状态,如同溺水挣扎。这样痛苦而亡,不如用吗啡阻断挣扎,平静而去。这种最后的医疗辅助,应该没有争议。这几乎不算安乐死了,而只算是临终关怀。
大号蚂蚁 回复 悄悄话 实际上发达国家大多数支持绝症不治的思路。就是即不主动辅助死亡,因为会有很多法律的纠结,毕竟会有人来利用,就如器官被捐献之类。但是也不认为尽一切努力和资源来延长寿命,甚至不惜”虐待“病人。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沉重的话题。
yjz2008 回复 悄悄话 不过这个片名Roads to Mercy还是很膈应。如果是说医学辅助死亡是对病人的仁慈,就太可怕了。
蓝天白云915LQB 回复 悄悄话 我以为,能看透生死的人,是幸福的。我好像现在还没来得及好好想想这个问题,太忙了。
yjz2008 回复 悄悄话 虽然并不相信任何宗教,但认为能够成为人,真的是神迹。人有理性和意志,可以自主选择是生存还是结束生命,只是多想一下,别空负了这一神迹。人一定不要以他人着想,怕给他人造成麻烦而选择结束生命,一定是自觉自愿,并随时可以改主意。如果脑死亡,除非病人事先准备好遗嘱,家人再不忍心也不能选择结束其生命。
对于辅助死亡,我一直心存疑虑。病痛的折磨完全可以用大剂量药物止痛,放弃治疗和抢救足以帮助病人解脱生命束缚。看得过一张照片,加拿大老人决定接受辅助死亡,她的孙女笑吟吟与之合影,放在社交媒体上,特别悲哀。可辅助死亡,并不是可喜可贺的进步。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侃-侃' 的评论 : 侃兄是智慧高人,也是语言艺术的驾驭能手。你的总结精准:你看,我这个基督徒,都不愿用说教,以上帝的名义来简单化这个争议。在不可承受的痛苦面前,仁慈高过教条;但是也得承认,对于人类完全自由掌管生死,我也有许多不安。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五湖以北' 的评论 : 五湖兄儿女双全,是有福之人。我也常常跟两个女儿说:你们将来对父母怎样都在其次,妈妈最期待的,是你们姐妹俩一辈子都能互相关爱啊!我也对C.T.能够辞职去照顾陪伴哥哥,非常感动。亲情,在所有文化里都是共通的。
侃-侃 回复 悄悄话 艰难的问题,也许宗教有答案,也许非宗教才有答案。
五湖以北 回复 悄悄话 思韵关于 C.T.的故事,说明既使在现代社会里亲情仍然无比重要。九十代初刚站稳脚跟时我们就决定要第二个小孩,当时周围朋友都不理解我们为何自找负担。我们的想法就是,两小孩可以互相关照,血总是浓于水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风中的苇絮' 的评论 : 苇絮周末好!是的,有些苦难,还真不是心灵鸡汤灌灌就管用的。我们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和理性,来应对在人世间走一遭可能触及的林林总总的意想不到…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亮亮妈妈' 的评论 : 亮亮妈妈,我们共勉吧。看了这个纪录片,我觉得我以前认为闹心烦恼的事情,简直都不叫个事儿。简言之,除了健康和生死,其他的都不算大事。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最西边的岛上' 的评论 : 西岛网友,谢谢你的留言评说,很有道理。我记得你有一个小短篇,说是一个老教授,无病无痛下安静地走了,我的老母亲读罢简直羡慕不已。我求上帝多多赐给我们仁慈的走法。:)

然而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于是人们在如何面对痛苦的问题上,有了各自的理念…
风中的苇絮 回复 悄悄话 问好思韵!谢谢好文分享!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啊!
亮亮妈妈 回复 悄悄话 思韵说得好:“生命中拥有的每一个无痛无灾的日子,都是天赐的好日子,不应该再奢求过多了!” 要珍惜每一天的好日子。问好,周末快乐!
最西边的岛上 回复 悄悄话 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我觉得如果没有人工辅助的话,人的生死确实是“上帝”(即大自然)的安排。但那些不能治愈,必须依靠人工医疗手段来推迟的死亡并不是“上帝”的决定,是人自己的选择。所以,得了绝症后不想人工延长不能自理的生命和痛苦也应该是人自己的选择。 不过同意要有规范。

觉得符合条件选择安乐死的人是勇敢和无私的,勇敢地面对死亡,无私地解脱别人,不再在自己身上浪费资源。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菲儿知道的真多,喜欢你没商量!我觉得最可怕的,就是确诊得了绝症,一天天地走向恶化衰竭的过程,这不但是肉体的痛苦,更是精神的摧残,太残忍了!但是可争议的是:怎么做,才不算因为胆怯逃避而做出的自我了断……
这篇文章不像我以往那些一贯振振有词的议论文,我这次给出的完全是开放式的探讨,我自己并没有确实的答案。年岁越长,越是不敢断言了。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沙发,替朋友们占座,好久不见思韵牌的深刻文了,它让我想到了“Tuesdays with Morrie”的书,记得老教授Morrie好像也是患的ALS。病人一旦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家人都会面临是不是继续抢救,是不是插管,割气管等等等问题,所以最终就回到了思韵提出的“是一个长久以来一直充满争议的伦理问题: 人,究竟有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死亡? 生命的权利和生命的尊严,该如何取舍,平衡?” 谢谢分享C.T.的故事!
[1]
[2]
[3]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