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海外游子,谁不怀念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华夏土地?谁不梦魂萦绕怀念自己的亲朋好友?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六年,我多次回到故土。回想起来,对故地物与人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竟逐渐发生着变化:从物是人是,到人是物非或物是人非,再到物人皆非。
出国最初几年,故地重游的感觉乃物是人是。故里的模样大致未变,建筑、街道与学校,还是自己早就熟悉的样子,感到特别亲切。最重要的是父母和亲朋好友都健在,他们的音容笑貌让我感到特别亲切。离开老家时三步一回头,泪水不自主地流下,既不舍故里的物,更不舍故里的亲人。车子还未开动,我就在盘算下次何时重返。
出国年头长了,再回故里的感觉逐渐有所不同:或人是物非,或物是人非,平添了几分陌生感觉。人是物非者,是指自己认识的人大都还在,可是景物却不是熟悉的模样了。弯曲的小巷消失了,被拓宽成笔直的马路。老建筑被夷为平地,一栋栋高楼耸立起来。新楼美轮美奂,居民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我为此高兴,可心底仍不免感到丝丝悲凉:从小伴随自己的建筑、街道与学校不复存在了,我与故乡的联系无形中被割断了许多。
另一种感觉乃物是人非,是指故地的建筑、街道与学校还是原来的模样,可见到的人已是不认识的了。大学毕业后,母校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前几年我去了一次,看到教学楼、大礼堂、图书馆等有近百年历史的标志性建筑依然完好,让我感到亲切。然而当年我就读的系科,早就拆分改组,不复存在了。我在校园里转了好久,竟没有见到一个认识的人。想想也不奇怪,毕业近五十年,当年的老师和同学早就星散。故地物是已属不易,人岂能不非呢?
然而,回到故土最悲催的感觉,莫过于物人皆非,也就是说见到的物与人都是陌生的了。我的故乡是上海郊区一个老镇,近年来经历了极大变化。几百年来贯穿老镇的小河被填平,取而代之为平坦的柏油路。古色古香、风格各异的老屋被拆除,取而代之为模样差不多的高楼。父母仙逝了,年迈的长辈们也陆续故世,昔日的熟人剩不下几个。老镇涌入了大量外乡人,讲的是天南海北的方言。见到的年轻人,我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我。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禁想起唐代贺知章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临走之时,依依不舍的感觉淡了许多,只当是在某个旅游景点玩了一次。
于是乎有一段时间,我曾经感到迷茫:既然故地已经物与人皆非,那么自己的根到底在哪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地把现在生活的地方,当成自己的家乡。是啊,我和家人在纽约已经生活了二十六年,我还从来没有在同一个地方住过这么长时间,并且还要继续生活下去。我们既然已经在纽约落地生根,既然已经熟悉这里的物与人,这里理所当然就是我现实的家乡。至于上海那个老镇,则是作为故乡,偶尔出现在我的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