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我的大学(2)--- 院系调整

(2016-03-27 15:15:12) 下一个

   大学上课的第一天,大家都感到很新鲜。随着上课的钟声,大家快步进入教室。各自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坐位坐下。靠近讲台的座位大都被女生选中,我和多数男生就只好坐在靠后面的座位上。当教师进入课堂时,班长宣布起立,全体学生应声从座位上站起来,看到教师点头示意后,大家才坐下来。每一节课是45分钟,下课后,必须按照课程表的规定,尽快走到下一节课的教室。第一年级的主要课目包括生物、解剖、外文、物理、化学、政治、体育。其中,外文和政治是在第5教学楼,物理在第4教学楼,都在二广场边上,其间相距较近,步行5分钟就可以到达;最远的就是从二广场走到钟楼旁边的第1,和第2教学楼去上生物、解剖或化学课,需要步行10分钟的时间。所以,课间的校中路上,常常都是带着书包,行色匆匆的学生队伍来往穿梭,带着兴奋喜悦的年轻学子在柳荫下,小溪旁快步急走,还夹杂着一阵阵笑语欢歌。

上图为 1944 年华西学子行进在校园的小路上。该照片来源于照片中国《华西大学及华西医院老照片  http://www.picturechina.com.cn

   上世纪50年代初正是中苏友好的最高潮,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报纸上完全是众口一词: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良师益友是苏联’,“中苏友谊万古长青。所以,在全国范围内立刻就按照苏联大学教育的模式,大刀阔斧地进行了院系调整,华西大学被砍去了除医、牙、卫生和药学之外的所有学系而被改名为四川医学院”,简称"川医"。最为可惜的是原来建立在图书馆楼上的博物馆,它经过多年来的苦心经营,收藏了包括史前石器,明清古玩,三星堆考古发现等大量历史文物,以及各式各样动植物标本,共计上万件的藏品,被誉为“西南最完善之博物馆”。就连著名的文史学家郭沫若都在不久前专程到华西来参观并且赞不绝口。我还清楚记得我们一些学生在得知郭沫若来校后,都蜂拥到图书馆门前的草坪上,向郭沫若鼓掌致敬。然而院系调整以后,这些宝贵的收藏大多被调整到四川大学去了。

上图为华西图书馆,博物馆就建立在图书馆的楼上。该图来源于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网《华西坝传奇六:中国西部第一座博物馆》 http://www.hxkq.org/news160223-01.asp

 

   母校华西建立于1910年,原名华西协合大学 (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是一所医牙兼备,文理并重的综合性高等学府,同时还附设有中,小学。它是由英,美,加拿大三国的五个基督教会联合兴办,因而史称“五洋学堂”。 1950年改名为华西大学 (West China University)。它凭着优美的校园,严谨的学风,齐全的设备,和丰富的国内外师资等得天独厚的条件,雄霸一方。史学家唐振常曾赞叹道:“过万里桥,左转,前行,即是当年全国校地之大,校园之美,无出其右者的著名的华西坝”。华西的医学院设立于1914 年,实力雄厚,人才济济;华西的牙学院曾经在当时号称东亚第一,更是引人注目,声名远播。所以,当华西文学院和理学院的一些老师离开他们已经工作多年的母校而必须合并到川大时,难免产生依依不舍,怅然若失的情绪。除此之外,华西的音乐系也被撤出,和南虹艺专合并,建成了四川音乐学院,于是乎,所有原存放在钟楼旁竹林里的进口钢琴就都被全部移走了。一时间,热闹的华西坝显得冷清了许多,隐隐的离愁和不安飘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上图为1944年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内景。该图来源于照片中国《华西大学及华西医院老照片  http://www.picturechina.com.cn

 

   然而,仅过了几个月,喜讯传来,惨淡愁云便被一扫而空,重庆大学医学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卫生学系相继合并来成都华西坝。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下午,红旗招展,标语林立。我们全体学生齐集校中路旁,热烈鼓掌和高呼口号欢迎合并来校的两个大学的师生。这其中包括许多著名的医学专家,例如曾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被誉为中国公共卫生之父的陈志潜教授,出任学校副教务长的黄克维教授。素以讲课生动有趣著称,著有《钩虫病》一书的寄生虫病专家王正仪教授,解剖学教授王永贵以及外科教授李清潭等。从此后,华西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在解剖楼(第1教学楼)前的小溪流水边,后前排左起第2人为周云芳班长,我站在她的左后方。她的左侧是谢蜀祥。她的右侧是沈来龙、刘安贞。前排坐者从左起分别为:欧阳兰秀(我班成绩最好的女生)、杨永华、陈加名、杨俊杰。彭高槐。

 

附注:大学时代由于条件所限,照片很少。文中许多插图来源于网络,对此,作者感谢照片的原作者及相关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xubingqing65 回复 悄悄话 我毕业于南京的中央大学,向您致敬。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