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空闲,脑袋里就转出很多莫名其妙的概念,老这么瞎琢磨也不是回事,如今想到了绘画和摄影的关系问题,就想把它写下来,免得以后忘了。最近想到的是摄影和绘画到底谁是谁的前期,谁是谁的后期?为了给这篇短文写个题目,差点把我自己都绕糊涂了。
想到这个问题是前些天看到一篇抱怨文章,批评时下照片PS太多,才意识到Photoshop把绘画和摄影拉得太近了,让一些试图始终要把绘画和摄影分得泾渭分明的人感到实在不舒服了。到底该怎样用Photoshop呢? Photoshop到底是个什么东东?怎么描述呢,它既是摄影后期的工具,又是美术的工具画箱。它可以做的事太多了,以至于不知道该把它当成谁家的宝贝。Adobe公司原是为了制图在开发 illustrator的同时一起开发了Photoshop。后来由于蒙版等工具可以修改照片,才慢慢地加入了越来越多的修改照片的工具,虽然能用于修改照片的功能在它众多的功能中只占了很少很少一部分,但后来就这小小的一部分却成了我买它的全部理由。
也许Adobe早已考虑到Photoshop太贵,也可能考虑到有些人被Photoshop弄得高不清楚摄影和绘画的区别了,在出版Photoshop的同时也附带了Camera Raw。也考虑到买不起Photoshop的摄影人情绪,又把Camera Raw和Adobe Bridge合并又再加了一些管理功能,另出版了一款独立的软件,叫做Lightroom,它除了修改照片还可以管理照片。这样大多数照片可以不进入Photoshop也能粉墨登场。但是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把照片的后期修饰统统叫做PS。因为确实有很多人把照片修得跟画的似的。这就导致我还是忍不住想要探索一下绘画和摄影到底应该有多远。
到底有多远呢?绘画不用说,从玛雅文化和甲骨文就开始了。摄影呢,比较容易的就从照相机的出现开始说。当年照相机之所以被发明就是为了实现影像再现,这一点毫无疑议。反正但从原理上看,初中的光学课里有这么一个实验:透镜的一端点燃一支蜡烛,另一端立一个纸板,在纸板上就会出现一个倒立的蜡烛图像。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确实就是根据这个。
13世纪就有了最早的近视眼镜,直到100多年前,才先有了干版湿版玻璃板的银盐显像,后来才有了大画幅中画幅和135画幅的硝酸纤维和醋酸纤维胶片,甚至还出了8 毫米的电影胶片。现在更有了中画幅数码背和全幅及截幅数码CCD和CMOS传感器相机。但是,你知道从光学蜡烛实验到银盐照片之间这一千多年是怎样过度的吗?这中间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几乎被所有人忽略了。今天,咱来回顾一下这个我也是前不久才知道的历史。
话要从欧洲的宗教绘画说起。在14世纪以前,早年的基督教绘画的内容主要是圣母圣婴,画风大多是马赛克拼图(Mosaico)或线描加彩色平涂,没有阴阳相背和光影投射表达。作画的人最多也就是工匠,类似于石匠木匠之类的画匠,留下姓名的也不多。画出来的就是下边这样的画,但这几幅还是能查到作者姓名。
时间不知不觉来到了15世纪,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零零星星地出现了一些与教廷口味很不一样的画工,他们不同于普通画匠,因为他们大都是贵族或富人,所以他们也用的起像青金石之类的昂贵的矿物颜料。他们的画形象准确,线条逼真,光影真实,色彩艳丽。而且创作数量之大效率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创作出来的画就是下面这个模样:
很大的进步吧,从马赛克到这会儿大概也就是百年左右的时间,欧洲的绘画似乎是从旧石器时代一下就跨越到了蒸汽时代一样。这批画工就被后人称为画家或艺术家了。他们就是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等。在当地统治权贵美第齐家族的赞助下,这批画工的作品也进入了神圣的教堂,用他们的崭新的技艺和画风取代了原有的马赛克和线描平涂绘画。在这个时期也正好也有大批流入意大利的希腊语学者思想及书籍,在音乐哲学,科学方面都有了崭新的进步。这个时期就被后人称作“文艺复兴”时期。这些画家被今人称作大师,也就是因为他们在绘画史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是划时代的艺术家。
那么,让人感兴趣的是:什么原因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在绘画领域出现这种划时代的变化呢?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就是在很多的机缘巧合的背景下发生了必然要发生的事情。那么这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首先,一千多年的教廷经过了不少政治经济的风风雨雨,更重要的就是马丁路德的改教运动使罗马教廷的权威大大削弱了。在这段时间教廷对偶像画的控制已经不像以前那么严厉了。同时,在佛罗伦萨地区出现了财力和话语权都可以和教廷分庭抗礼的大富豪美第齐家族,他们收容了形形色色的工匠,手艺人等,其中也有很多顶尖的画师。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光学仪器,就是类似于蜡烛投影的仪器。这个仪器对画师们的绘画的帮助简直是无与伦比的。兜了这么大一圈,这个仪器才是咱们要谈的重点。因为从此,画师们不再为画出准确的形态花大量的时间去“找型”了。只要让模特处在透镜的另一侧摆好姿势,在透镜的另一边的画布上就呈现出了反向的图像了。再用笔把图像描下来,剩下的就是按照光影上颜色了。这样他们可以更自由地把宗教的虔诚与艺术的美感揉为一体。再往后边的的发展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当艺术三杰被请到天主教堂去绘制大量圣母圣子壁画的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类似创世纪,耶稣升天等许多名作。与欧洲隔海相望的英国主要是新教的大本营,新教是不拜偶像的,所以英伦这时的绘画艺术就远远落后于法国意大利了。当然这种投影仪没有被传到信奉东正教的俄国,加之东正教强调的是耶稣受难,当时的俄国人似乎对雕塑更有兴趣,对这种绘画投影仪的需求也就不是那么迫切。俄国的绘画直到后来到了列宾那一代,才开始爆发。列宾硬是把人的眼手配合能力训练到极致,为此俄国画家要花去了大量时间去学习基本功。以至于中国的学院派油画也是学习列宾画院的做法,要求学生要花两三年时间去练“找型”。当然这是后话。
到目前为止,架上绘画具象画作还是欧美的油画一统天下。但透镜成像仪却走上了另一条路——摄影。随着照相机的诞生,投影仪就成了过去,照相机把摄影的特点和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它已经不再是绘画的工具,而成了可以生产产品的机器,与绘画就渐行渐远了。同时它又毫不留情地抢夺了超写实绘画的饭碗。从这方面看,摄影好像与绘画也分得不是那么清。
因为银盐显像可以分区曝光,分区显影,改变景深,染色等等,这与绘画的功能都很相似。但它还具备迫冲,叠加,裁剪,甚至拍摄红外图像等绘画不具备的功能。摄影的自由度好像还大一些。这就是所谓的摄影后期的暗室技术。到了数码时代,再说回PS,还用多说吗?大家好像已经有了答案了。现在玩摄影的人几乎没人不用Photoshop,因为CMOS并不完美,比如高感,比如宽容度,等等。所以数码照相的后期就是PS了。现在的“明室”操作可比当年的暗室操作容易多了。
话说回来,十四世纪以来的众大师们都对使用投影仪描摹爱不释手。可以说没有透镜的发明就不会有西方古典主义写实绘画的巅峰。人类很有可能还得先观察到模特,再通过眼,脑,手训练,才得以让写实绘画诞生。如果没有照片,风景写实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画家没法让大自然的光影停下不发生变化变化;人物写实也不能实现,任何一个模特都不可能几百个小时保持不变的姿势。有了这个透镜,找个模特摆个姿势在画布上描下来,造型既准又快,构图也不再困难。照相机是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成型的。
印象派绘画打破了传统的绘画模式,要画家走出画室,在大自然中去感受光影,感受颜色,来看看莫奈是怎么样感受自然光的。
这是莫奈在同一个地方——小镇吉维尼,在不同的时间画的日本桥与睡莲。是不是有些熟悉?这怎么有点像摄影师的做派,画画也能这样不厌其烦地在同一个地方画。
说到这,可能你已经可以得出摄影和绘画关系的结论了,或者说,摄影是从绘画中分离出来的了。其实它们是很难分开的。
为什么他们难以分开,还有,因为一句话:“绘画是加法,摄影是减法”。这句话意味着绘画要向摄影靠拢,摄影要向绘画靠拢。因为绘画是从客观现实中提炼出要表达的事物,再加之一笔一笔地画会非常麻烦,所以画出来的内容就只有重要元素,相对简单些,是现实中的简化版本了,要得到更真实的画面就得加,加,加,加更多的元素,向摄影靠拢。而摄影只要一按快门,所有的景物,你想要不想要的全都进来了,所以老师要你做减法,不管你是前期移除还是后期抹掉,反正就是向绘画靠拢。加法也好,减法也罢,似乎这样才可以在视觉艺术上更统一。
当然,摄影是一回事,照相又是一回事。照相是记录事实(眼睛所见),摄影是相机作画(心中所想),是从照片中“减”剩下的精华。比起照相来,绘画与摄影确实要近一些。亚当斯把他的作品做到极致——糖水风光,就是他分区曝光或分区显影对同一张照片做分区处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后期”。如今的数码照相也只能靠Photoshop之类的软件去分区处理了,用尽了蒙版,剪裁,多次曝光,景深叠加,调整色温,色相,反差,饱和度等手段。具象绘画又努力地还原本真的质感,冷军一年画一幅作品,也把作品做到极致——超现实画,让人感觉到比照片还要细致。摄影和绘画的互相靠拢是互相进行的,你还能怪PS吗?
顺便再说说绘画和摄影上用光的相互依存。
就说17世纪的欧洲巴洛克艺术的代表画家之一的伦勃朗。他的用光方法是很多摄影师追求的效果,先看看他的几幅油画
这是三张伦勃朗的肖像画,你能说这是自然光吗?这就是舞台的光,是影棚的光啊。也就是说这几张作品完全可能是在同一个画室里画的,连背景都是一样的。可以想象画室背景墙不太光滑,左侧面较高位有一小窗是室内的主光源,照亮了背景墙和人物,人物背光面是有室内弱光反光。然后用投影仪描出形象和光影,再然后就上色就可以了。现在的人像摄影师要布这样的光就更容易了,用一支闪光灯放在人物前方的45度上位,然后用反光板调正背光面,只要鼻梁侧下产生阴影,颧骨亮起模仿一下伦勃朗的窗户就可以了,也可以再加一个灯打亮背景布。从这个角度来说绘画和摄影简直就是同初一辙。
第一台银版照相机的发明就是两个法国画家研制出的,他们发明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作画。
说不定哪一天有制造CMOS的公司造出了高宽容度的传感器或滤镜,让更大光比的画面都能在同一张照片上曝光,那样后期的工作量就大大地减少了。照片都不用PS提亮或压暗了,也许到就真的不用PS了。这不正是摄影师梦寐以求的事吗。
那么,到底摄影和绘画该有多远呢?如果没把你说糊涂,你一定已经有了答案了。
绘画是艺术,是日复一日的劳作。
经验是进步的动力。
艺术绘画家是强者,是不妥协的生活中的坚韧者。
没有这素质,最好别做画家梦。
六十岁之后方才收获。四百年之后的统计概率。
从未有什么“画着玩”的绘画。
生命很短。五十岁前是学习,六十之后进入状态。
所以 长寿!
但,不能过。
人的视觉就是平视。
你的绘画作品是要出售。
进入人的居室----让购者享用。----不是 不适。
你要想你的绘画作品在时间、空间之间存在下去。
永远不动影像器材。
影像是为了动态视觉。
可以制作电影、短片----目的是感受视觉、视像的形、色、角度。
这定会使绘画作品有益----就是纵深感。丰富的角度。
2015年夏在纽约看德加的作品。
二十三件杰作----从未印刷出品。
第一次见到。
之后,我的作品进步了。--一大步。
美国画家怀斯的绘画 是摄影绘画。
一般挂三年就是垃圾。
德加的作品是 Soul的结晶。
能挂三百年,至到更soul画家超过。
摄影是机械、机器的干活。
绘画是人的十指干活。
机器没有情感、soul.
the Soul 是人的魂。
没有soul的绘画作品 就是死的、死魂灵。
博物馆有很多画家Sketch,看得出来古典绘画中用想象力画画还要画的逼真都是基本功,很长时间古典绘画题材中有地位之分,宗教神话故事排第一,像constable 风景画最末,开始都不入法眼,所以他一生都很穷……
最简单的差别,
请拍摄个半人半兽的人物看看?拍个天使出来看看?被accuse用这技术的Caravaggio ,请拍摄个他画的“一刀下去脖子上血花四溅的场景”看看?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