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潇潇
如今的孩子,见多识广,口味刁钻。一旦学非所愿,脾气来了立马造反,心情好的时候身在曹营心在汉。好在,凡事有了兴趣,坚持下去倒也不难。双语流畅、涉猎中西,儿子的中文,就是沿着下边这条时间线,悠悠然然走下来的。
1~2 岁 。
进入幼儿园,从此中英文兼收并蓄。
睡前中文亲子阅读习惯养成,并延续至今,仿佛吃饭睡觉一般自然。
2~3岁
开始进行有效的双语交流——看见黑人白人就讲英语,见到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就讲中文。
2岁半自发地背下600多字的《三字经》,并于3岁全部忘记。以此证明,不懂不用,认过的字,背过的诗都将是无源之水,过眼云烟。没有感悟的机械记忆,不是完全没有意义,但真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3~4岁
没有音乐细灵感、没有运动基因,就往博学多才的方向发展。亲子阅读时间极尽可能地增长。阅读范围迅速扩大,浅显的科学专有名词开始登场。交流范围跳出日常生活,向海陆空多角度全方位扩展。
迷上动画片《西游记》《三国演义》以及爆笑搞怪的《夺宝幸运星》。
4~5岁
开始中文识字。
正式入读公立学校的学前班。
阅读内容向纵深发展,代表性的图书有:《生命的故事》,《就是爱恐龙——恐龙博物馆之旅》。因认的是简体字,而图书馆的优质图书多为繁体字的港台版,故识字和阅读之间缺乏有效的结合。
爱上了古诗词的韵律感,在洗澡上厕所时吟诵得如痴如醉。
5~6岁
识字量大约600左右。儿子自学拼音成功。
无法独立阅读中文图书,但热衷纠正我故意读错的字,以获得小小的成就感。爱城图书馆的童书普遍低龄化,开始不能满足需求。
与妈妈(也就是我)一起在电脑上制作自己喜闻乐见的中文书,拼音从此得以学以致用。
6~7岁
比较生僻的英文单词开始出现在中文口语里。被妈妈(也还是我)听到一个抓住一个,抓住一个解决一个。手边有字典,眼前有网络,这世上还有什么是谷歌和维基百科解决不了?!
第一次回国,语言交流上毫无违和感,违和感都是在行为和认知上的。终日流连于各大名胜古迹与博物馆,见识并迷恋上中国文字背后的那份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搬运5大箱图书返回加拿大。
7~8岁
将回国见闻做成一本双语图书(当然是在偶的帮助下),并被收藏于学校图书馆,自豪感自信心双双爆棚。
能读一些相对简单的句子,但不能独立阅读。图书内容向纵深方向的演绎开始加速。
听到《西游》开篇词,觉得很酷,稀里哗啦背下来,听到《三国》开篇词,觉得很酷,稀里哗啦背下来。从此《木兰辞》《陋室铭》《正气歌》。。。。一发不可收拾。
8~9岁
开始独立阅读。从笑江南版《植物大战僵尸》进境到李志清编绘的《射雕英雄传》,用时四个月。
亲子阅读开始涉及浅显的古汉语。读通一个章回的《三国演义》耗时约45分钟。
第二次回国,继续走访文物古迹,再搬5大箱图书返回加拿大。
追《奔跑吧兄弟》或看看《爱情公寓》,以在语感语汇上与国内接轨。
9~10岁
针对性地扩大识字量。
亲子阅读完成原版《神雕侠侣》,读通一个章回的《三国演义》耗时约15分钟。
中文开始成为工具,用于上网获取资源,传送信息。
享受中文阅读带来的快感,并开始与英文阅读相互促进。最近莫名爱上了哲学,英文读希腊三杰,中文读孔孟老庄(蔡志忠漫画版)。
儿子的中文,存在一个很大的短板,那就是——不会写字。儿子多年轻,大可慢慢来。听、说、读过了关,单纯的写字,应该不再那么难。这句话立此为证,以观后效。
回望儿子的中文路,没有理论,只有操作;没有捷径,唯有坚持——与所有在海外学中文的孩子共勉。
上一篇:海外快乐中文养成记:家,是最好的中文班: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396/201601/534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