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创小说 未消失的吻 (4)倒爷

(2016-01-28 04:57:49) 下一个

   “上车喽。”刘伟招呼着。唐明上了火车在车窗旁坐了下来。 列车缓缓驶离车站,望着窗外低矮的建筑物慢慢地向后移动,唐明揪着的心落了地。他知道此刻已进入了蒙古,终于出国了, 同时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踏上了不归之路。正当唐明茫然地望着窗外的时候,一句问话打断了他的思绪。“唐老弟, 你到哪去?”问话的是刘伟,中等个,三十来岁,长得斯斯文文,透着精明,一看就是一个热情爱说话的人。和他一起的三个温州人,很年轻,但只说家乡话,不愿意出车厢,没事就围着打牌,也是为了看包。唐明回头看是刘伟,谨慎地答道: “ 我去布鲁塞尔。” 刘伟很高兴 :“太巧了! 我已经移民比利时了, 我的父母就住在布鲁塞尔。” 唐明对刘伟的热情感到很舒服 :“那太好了,我们可以作伴一起走。” 刘伟说:“不过我现在主要是在跑北京到莫斯科这条线, 还不准备去比利时。” 唐明说:“来回跑火车很辛苦吧?” “趁着年轻多赚点钱, 从国内娶个老婆, 再到比利时定居。” 刘伟滔滔不绝地说着他的规划。

   “你们温州人真能干!据说很有钱啊?”唐明是在文革结束后,才知道温州人这个人群。“没有办法,温州山多地少,大家只能出外谋生,赚得都是辛苦钱。”刘伟解释着。“俺们那里也穷啊,跑出不少人在外打工,没见到有赚钱的。”王大妈插了一句。“我们也不都是老板,都发财。”刘伟很低调。“还装穷呢,你手上的四个大金戒指,就晃得我睁不开眼。你们这些国际倒爷没有不发财的。”张丽毫不客气地甩了刘伟一句。

    刘伟抬头看着正捧着书的张丽说:“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是读书吧?” 唐明揶揄道:“张丽读的是外文书,不是一般的读书人。”“嘿!唐明,你这小子说话带刺儿啊!”张丽叫起来。刘伟开始反击:“几个戒指算什么,我们是有钱吃饱,没钱饿倒。比不了你们读书人,稳坐厅堂,稳吃皇粮。不像你们当官的,一个批条就能发大财。”张丽说:“我可不是当官的。你说的是官倒吧?”刘伟说:“那不见得, 自古就是读书做官,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我们商人就是下品的下品。”

    琳达一旁听得一头雾水,很好奇:“什么是官倒?一个批条就能发大财?”张丽说:“我试着解释一下,我们国家的重要生产资料和商品,比如钢铁,彩电,以前都是由国家掌控,统一调配,价格便宜。而现在对外开放了,准许一部分商品进入自由巿场,价格根据供需而定,这叫做双轨制。原来是为了逐渐发展自由市场而设计的,结果一些当官的靠批条子,利用双轨制的巨大差价,捞取钱财,大家把这称为官倒。”琳达听得似懂非懂。
  
    刘伟补充道:“没错,我有个哥们很有路子,他认识一个副部长的儿子,通过这个关系搞到一批内部货,当然要给回扣了,就是给副部长好处费。” 琳达皱起眉头:“这明明是行贿受贿啊!。”刘伟满不在乎地说:”这年头,能发财就是大爷。我的哥们再转手卖给下家,一下就赚了二十万。”“二十万元!俺这一辈子也见不到过这么多钱。”王大妈非常惊讶:“你的朋友这辈子都不用工作了。”刘伟答道:“这算什么呀,下家再一转手赚了三十万。我的哥们后悔要价太少了!”琳达摇摇头:“怎么能这么干呢!”

刘伟说:“你看,比起人家,我们挣钱不容易吧。我们这些国际倒爷赚得是外国人的钱,而且还要冒着很大风险,苏联人查得越来越严了。”唐明同情的点点头:“在国内赚钱就不容易,到国外闯荡就更别提了。我们光看见人家吃肉了,没见到人家挨揍。我特别佩服那些敢闯天涯的人,都是汉子!”

   “我向你道歉,是我有偏见。”张丽爽快地表示歉意,“听说你们温州人很团结,是吗?”刘伟听了张丽的道歉很得意,接着又聊了起来:“我们那里的人都愿意做生意,相互扶持,有钱的人借钱给没钱的人,基本不写借条,全凭诚信。你有了钱做资本,这样就比别的地方的人起步高些。而且大家又很抱团,有发财的消息就告诉亲朋好友,一起致富。”
 

“我曾看过报导,说是很多温州人在北京做生意,不怕吃苦,哪怕是几分钱的利,都认真对待,全力以赴。我想这就是温州人的成功之处,不像北京人眼高手低,个个牛哄哄的,大钱赚不着,小钱又不愿意赚,像是清末的满人。”

听了唐明感慨的话,刘伟嘴上还是谦逊地说:“我们没法同北京人比,那都是皇上身边的人,都沾上些金贵。国家亏谁也不能亏北京人,亏了北京人,那还不乱了。噢,不早了,告辞了。”刘伟刚要出门又转过头来说:“对了,不光是官倒,还有军倒呢!”“军倒?”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