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别有天

(2016-03-23 10:22:05) 下一个

        方块字,翰墨香,别有之天地,独特之风光。

        本着“常分享,朋友多”的朴素情怀,再贴上几张在家乡逗留期间拍的一些题词、匾额、楹联,为此次回乡之行的闲言碎语,划上一个句号。

        这些翰墨丹青,并不是什么惊世绝笔,却还是触动了我的哪根神经。当时就琢磨着,就书法之于山水园林,也诌一篇“朱并卵”(注)。末了,终归是泄了气。因为这些天,没事找事,看了文献片《中国书法五千年》,其中第二集“点睛人间”,把书法之于山水园林的功用,说得十二分的透彻,已经没有我什么事了。

        剩下来要说的,是我在凝视端详这些文字的当时,一种幸运之情油然而生。就个人来说,识得几个汉字,也能初懂汉字书法之美,进而能够欣赏汉字一音一字赋予唐诗宋词的格律形式和平仄音韵,以及推而广之,还能略知汉字语言所独有的对仗、骈比等的修辞手法,实在是一桩幸事。

        就更大的范畴来说,汉字作为有形的载体,千百年来传承着中华文明,并使之成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仅存硕果,更是功不可没。对中华民族而言,此乃幸甚之极!从晋书、唐诗、宋词、元曲,到青铜、陶瓷、建筑、园林,中华文明,博大恢宏。身为炎黄子孙,受其耳濡目染,得其熏陶敦教,秉其微言大义,与之共鸣,为之动情,是何等幸运!

        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灾难。阿房之火,夷狄之祸;山河破碎,举国逃亡。凡浩刧若此者,一而再,再而三。“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当冯友兰先生避倭寇于云南,撰写西南联大纪念碑文时,又值民国南渡,其例四矣。一次次朝代更迭与兴亡,一幕幕民族冲突与融合,中华文明始终存而不毁,立而不败。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仰赖于汉字之魅力呢?

        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民族的冲突与融合,家园的迁徙与流离,使得中国人身上流淌着多民族交融的血液。而方块汉字,可说是中华大家庭的共同基因。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襄阳。小时候,启蒙识字,师长总喜欢打一些字谜,让我们猜。识汉字,写汉字,读汉字,汉字伴着我们长大。

(注:参见拙文“朱并卵” http://groups.wenxuecity.com/myblog/70312/201601/542187.html。)

 3-4-2016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