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俺读过的古书上的故事,出处已经记不清。说的是李张两个发小,一起玩耍,一起读私塾,一起长大。后来李成家,生了两个儿子,并为两个儿子先后娶了媳妇,然后又有了孙辈,不承想两个儿子闹分家,老李轮換着在两家吃住,儿子不孝,儿媳刻薄,所以过得有一搭,没一搭。自从分手后,张去了外地,迟暮之年又回到了家乡,住在一客栈内,老朋友相见自然有说不尽的话题,有一天老李唉叹道:按理说我应该请你到家里吃顿饭,可是惭愧,儿子不孝,我也是寄人篱下,唉•••。老张说:我懂,你不用解释,改天我请你吃饭,我的两个儿子都挺孝顺,从来不给我难堪。果然第二天老张请老李下馆子:今天我大儿子请客,你放开吃。饭后老李摸摸胀胀的肚子:唉,好长时间没有吃得这么愜意 。三天后,老张又请老李吃另一家馆子:今天我二儿子请客,你随便点菜 。老李当然又是吃的心满意足,拍拍肚子,突然想起:咳,光顾吃你儿子请客,能不能让我见见他们?老张拍拍右边口袋:这是我大儿子。又拍拍左边口袋:这是我二儿子。老李愕然,又猛的醒悟:还是张兄聪明啊!
说到聪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挺聪明 。不管是大聪明,还是小聪明,很多事一般要到事情的后半部才能验证,才能明白,这个时侯又有些晚了。所以人生很多事情留下的都是后悔和遗憾,咱不可能每件事都去分析一回,今天就紧扣一下上面的主题:养儿防老 。这是中国文化中最传统,最核心的部分之一。表面上也是中囯文化中最具亲情和人性的部分,事实上也是最具杀伤亲情和扭曲人性的部分 。不说我们现代生活的周围发生的各种和赡养有关的不尽人意,上述的故事就发生在五、六百年前,那时的人比我们要传统的多,更赖不到所谓的"西化"头上。说明这个"传统美德"并未总让人觉得"美",反而有诸多弊端。
为什么老李就没有老张晚年过得自在?以在下的一管之见:老李和老张的差别在于"人生立足点"的问题。养儿防老是农耕社会的产物,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保障系统的局限,这种实践是在人们失去劳动力后继续生存的保障。不过这种传统也衍生了一些传统观念:儿女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儿女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儿女不能违背(不想用忤逆两字)父母,否则就是不孝等。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观念愈显出和现代社会不合拍的一面。尤其是对那些有固定收入和养老金的人来说。首先,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不隶属于任何人。其二,父母和子女是一种血缘关系,亲情是天然的。如果能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家庭和谐和幸福才会水到渠成。用不着立法,也用不着把"二十四孝图"掛的满大街都是。这方面西方文化比东方要进步的多。
有人说,赡养矛盾起因于贫穷。这恐怕很难站得住脚,现如今社会经济已经有很大发展,"民不聊生"大幅减少,但赡养问题却一点儿也不少,儿女吃香喝辣,父母粗茶淡饭有的是。所以说是个态度问题,和金钱多少没有太多关系。在下以为主要是观念,因为毎个人是独立的,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把立足点放在自己脚下,而不是时刻想着要靠父母或儿女。血缘亲情是一种天然的纽带,心智正常的人都能感觉到,用不着谁教,教也没用。家庭亲情是长期磨合的产物,已经螎化在血液里,只要经常供她营养,会一直流淌在你的血管里。俺朋友工作的单位,有"非常孝顺"的子女,几乎每天下班后来看望自己在养老院的父母,多少年如一日。没有谁强迫他们那样做,更没有"中国的孝道"教育,是因为他们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心中是愉悦的,认为是应该的。做父母的如果能和子女关系处到这个份上,真是莫大的造化。我相信,那种把"你要孝顺我"掛在嘴边的父母,甚至用要起诉来要挟子女,一定得不到子女真情的回报。
养育子女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也是天道,更是一种乐趣。如果你不觉得这样,可以不养育。但如果你一开始就是为防老而养,一半的算盘就已经打错,后一半也得看你的造化。老李的老路多少人在重复着走,与其那样,还不如学学老张。 俺也不主张父母为子女(尤其是成年子女)牺牲自已生活的做法,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如果有子女要求父母那样做,父母就更不值得为他们这样做。俺的观点应该是表达得挺明白的。
在下以为,这个问题上更应该学习西方文化:有独立的人格,才有独立的人生。父母和子女是靠亲情连接的,而不是义务。做人可以功利,但做父母不可以。父母不功利,儿女才会更"孝顺"。
网络图片
没有能够做到的,必然是家人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
如果需要用养儿防老做为生儿育女的出发点,用孝道做为“老”后对于子女的“道德”约束,这家人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出了问题 -在亲情上加上了功利,其实是极端自私的
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也会带来子女对父母的对等态度;做父母的对自己的父母的做为,也会带来自己子女对自己的做法,lead by example是很基础的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