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逝世,引起世界舆论广泛关注。
享年89岁的普密蓬国王,美国出生,瑞士上学,1946年登基,在位七十年,期间政府共经历20多位总理,遇到19次军事政变,修改过17次宪法;泰国也从一个传统的落后农业国变成一个农业工业和旅游业都相对发达的中等收入国家,是东南亚仅次于印尼的第二大经济体。
道德的力量
泰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从法律上讲国王并没有实权,但由于历史因素,以及普密蓬国王的“个人品格和魅力”,泰国举国上下对他爱戴有加,他也因此享有绝对的道德权威和社会威望,成为泰国统一的象征和维护泰国稳定的重要力量。
其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出现在1992年的一幅画面。当年五月,军方和要求实行民主的示威民众发生大规模冲突,导致40多人死亡,600多人受伤,被称为“黑五月”。在局势僵持之时,国王在王宫召见军方领袖素金达和示威领袖占隆,两人跪在国王面前,听国王关于“国家是全体人民的”、“你们只知想战胜对方,却让人民遭受损失”、“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的训斥。随后泰国局势终于得到平复。
这一画面成为普密蓬国王是泰国社会“定海神针”的诠释。而事实上,在后来的多次局势动荡时,也正是由于各派势力无论如何争夺,但都因为“爱戴我们的国王”,而最终能够以妥协收场。
如今,德高望重的国王已经逝世,泰国社会如果再遇危机,将有谁来化解?
这担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近年来泰国国王健康恶化时人们就不断考虑的紧迫问题。更具体一点说,泰国目前社会有根本对抗的情绪,而且近年来的对抗,和过去几十年对抗的性质上有所不同,可能导致社会大动荡。过去几年中,只是因为国王健在,所以双方没有撕破脸皮。
新政治生态
为什么这次潜在的危机格外严重?这要从泰国政治生态演化说起。
普密蓬国王在位的大部分时间,泰国的政治主要是传统精英(王室、法院、军队)和城市中产阶级(主要在曼谷)的政治,二十世纪的军事政变,也主要是他们之间争斗的结果,当然这些政变都不是针对王室的。在这些政治斗争中,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更像事不关己的旁观者。
这种状况到1990年代末,由于他信的出现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信出身警界,后投身商业,再以巨富之身投入政治。他信发动政治的最重要特点是平民主义(也称民粹主义),他制定符合广大农民利益的政策,给农民补贴,唤醒广大农民的参政意识。由于农民人数众多,在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下自然战无不胜。他信和代表农民利益的政党,也成为泰国政坛最有活力的势力。
这侵蚀到传统精英和中产阶级的利益。过去,传统精英和曼谷中产以占全国八分之一左右的人口,消耗大约四分之三的财政,以及其他各种权益。他信和他的政党崛起,这一切自然难以维持下去;同时,他信经常访贫问苦、深入群众的做法,客观上也对侵蚀了国王的形象——以前这种对民众“父爱”式的关怀,都来自国王。
但是精英们无法用民主手段战胜他信。于是他们指责他信对国王不敬、独裁,采用军事政变手段,在2006年推翻他信,其后又利用掌握在手中的权力,利用修改宪法、宪法法院判决等手段,把他信的继承者沙玛、颂猜和他信的妹妹英拉赶下台。而所有这些行动,他们都声称得到国王的支持,而普密蓬国王也没有表态,形同默认——以前的政变,是精英内部的争斗,推翻他信的政变及其以后的动作,则是精英和中产对付农民的手段了。
这种斗争波及到泰国社会:只要是选举,他信和他的农民势力就铁定上台,支持传统精英和中产阶级的“黄衫军”就上街抗议;只要通过其他手段把传统势力搞上台,支持农民利益的“红衫军”就上街抗议。所以过去几年,红衫军黄衫军轮番登场,吵闹不休,泰国政治陷入僵局。直到2014年军方再次掌权,控制局势。
谁能化解
泰国的这种对抗,是深层次的社会分化所导致的,双方利益很难调解。但过去十几年的争斗中,每到关键时期,双方最后都以“尊重国王”的名义,妥协收场。目前形势,是军方精英和中产暂时掌权。而国王的沉默或默许,客观上保障了精英的权益。
在近几年里,一些分析认为,在精英和黄衫军以非民主形式夺权后,农民和黄衫军能够妥协,就是因为有德高望重的国王。
如今,国王逝世,继承者的威望万难与之相比,泰国精英和农民之间的对抗,万一爆发动荡或冲突,还能以妥协收场吗?
对此,人们只能指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势力意识到对抗对社会的伤害,意识到民主潮流的力量,能通过理性的手段消除对抗——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国王可以指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