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说不尽的林彪 – ( 一 ) 关于林彪的重新定位

(2015-09-22 00:51:39) 下一个

林彪的事情, 以前曾经写过一些东西, 实在是没有时间打嘴皮官司, 便没有往下写。不过看到对林彪的不实之词, 感觉还是有必要澄清一下。同时整理了以前发过的贴子, 一起重新贴出来。

关于林彪,张正隆在雪白血红里有这样一段话:“这是一个曾被尊为中国的第二号神,后来又被列为第一号鬼,非神即鬼,好像从来都不是人,最终还是被一个“鬼”字覆盖了的人。

这是一个24岁就当军团长,从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当到野战军司令员、国防部长,而且经常身兼数职(比如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政委、东北野战军司令员),除了“副统帅”从未当过副职的人。

这是一个党史军史少了他,有的史实就会讲不明白,就会出现空白,就会留下问号,进而愈发挑逗起人们好奇、探究心理的人。

这是一个不时要面对,又不敢面对,竭力要回避,又很难回避(看着好像也挺容易),轻不得,重不得,深不得,浅不得,稍不谨慎就要引起麻烦,已经死去快20年了,依然异常敏感的人。

这是一个人们私下里有不少议论,据说世界上也有不少传闻,而今逐渐开始比较客观公正地放到历史天平上的人。

谁都知道,这个人的名字叫“林彪”。

 

近年来,在各方的努力下,林彪的历史定位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在此,仅举几个例子:

关于林彪的重新定位

 

  1. “林彪集团”的官方最新提法

关于林彪,现在官方提法为“林彪集团”,注意,不是“林彪反革命集团”,少了最关键的为林彪定性的“反革命”三个字。

  1. 林彪的个人定位

1983年2月,经中央批准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民解放军军事人物名单中列入了林彪的名字,但不是以元帅的身份对待。因为军衔是军官的光荣称号,1955年经毛泽东主席签发、1963年经刘少奇主席签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都有关于因犯罪经法院判决剥夺军衔的规定。

不过,因为1965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制度被取消,所以在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后,在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通过决议将林彪永远开除出党时,1981年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林彪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时,没有作出剥夺林彪军衔的决定,但是实际上林彪已不再享有元帅的荣誉。因此在确定林彪条目的同时,也确定不能使用林彪着元帅服的照片,而使用穿普通服装的照片。林彪条目的字数也比元帅条目少。2007年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建军80周年国防成就展》恢复林彪元帅像和元帅装蜡像并在展板对林彪的“杰出军事贡献”予以肯定后,林彪已经正式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荣誉。早在1989年,林彪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3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之一。

  1. 云对林彪的评价

1983年8月9日,他对编写《辽沈决战》一书的指导思想、结构、内容到具体编辑办法谈了一系列的意见。其中谈到如何写林彪的问题。他说:

“林彪作为四野的司令员,在当时正确的地方,我们也不必否定。但是不能只看到这一方面的作用,还必须看到其他方面的作用。”

  1. 黄克诚对林彪的历史评价

1985年春天,总政百科全书(按:《军事大百科全书》成书之前,分由解放军各大单位按条目性质分类编写)编辑室的周之同、姚夫、李维民三人,将“林彪”条目的释文送呈黄克诚审查,黄对他们讲了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价历史人物。黄克诚讲:

“今天主要谈一谈林彪这条释文。你们送来征求我的意见,我认为把林彪列上,这是应该的。现在写历史比过去实事求是多了,不过有些问题还需要你们考虑一下。我知道写这个条目有很多难处,轻了不行,重了也不行,是很费力的事。关于对林彪的历史如何评价,从前没有人讲过,最近陈云同志在谈如何编写辽沈战役回忆录时讲到这个问题。这个材料你们大概看到了。”

“你们写人物志,要学习司马迁,他在《史记》里写了一大群历史人物。你们现在要用历史的观点,用历史学者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不要用过去党内斗争中开斗争会的那种过火的语言,揪出一个人就把他的历史功绩一笔勾销了。不能只看一面,要看两面,要全面地观察,做出全面的评价,写出历史的真面目。不要受‘文化大革命’中和‘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一些传统说法的束缚,要打破这个束缚。”

“林彪在我军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员之一,他后来犯了严重的罪行,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这是罪有应得的。但是在评价他的整个历史时,应当分为两节,一节是他在历史上对党和军队的发展、战斗力的提高,起过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他后来对党、国家和军队的严重破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这样,两个方面都写明确,不含糊,才符合历史事实。”

“林彪死了十几年了,对他也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写他的历史。这是我的想法,我也没有把握,你们征求我的意见,我就把我的意见告诉你们,请你们考虑。林彪在我军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员之一,他后来犯了严重的罪行,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这是罪有应得。但是在评价他的整个历史时,应当分为两节,一节是他在历史上对党和军队的发展、战斗力的提高,起过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后来他对党、国家和军队的严重破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这样,两方面都写明确,不含糊,才符合历史事实。”

在林彪条目释文中,写了他在中国工农红军中先后担任红四军营长、团长、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等职务。黄老说:“在这条释文中,你们写了林彪在历史上担任了什么职务,这是必要的。但是在担任这些职务时,他指挥了很多战斗。据我了解,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在中央根据地指挥中央红军作战时,他们手下有几个著名的战将,一个是彭德怀,一个是林彪,一个是黄公略。伍中豪同志牺牲得早,1930年就牺牲了。黄公略也在1931年牺牲了。红四军是毛主席、朱总司令创建的,成立红一军团后,红四军就是林彪指挥,他是红四军军长。开始时一军团三个军,红三军军长是黄公略,红十二军军长是伍中豪,后来是罗炳辉。在这三个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是红四军,战功最大的是红四军。他死后我还是这么说。有人说林彪不会打仗,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不符合历史事实。”

黄克诚在讲了写历史人物时的指导思想,和对林彪总的评价之后,具体地分做三个时期,讲明林彪的功绩:

“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先当连长、营长、纵队司令,以后当红四军军长。在毛主席、朱总司令领导下,指挥了不少战斗,在我们军队中,他可说是一员战将。要承认这个事实。一军团在我国革命历史上,起的作用是很大的,打过很多仗,在一军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部队也很多。当然主要是毛主席、朱总司令领导的,后来林彪是军团长。在写这一段时,我想可以写他指挥过红四军、红一军团,在一至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他指挥了渡江、腊子口等战斗。在广西金州战役中,他在前线指挥一军团和三军团一部分作战。那时我是四师政治委员,我带部队到金州地区时,他指挥我们。我亲自找了他,他告诉我部队怎么摆法。土城战斗是他指挥的,不过那次战斗没有打好,没有消灭敌人。总之,他是有战绩的。

“在抗日战争初期,林彪指挥了平型关战斗。平型关战斗的胜利,对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树立八路军在人民中的声威有重大作用。这个战斗是林彪和其他同志一起指挥的,他是一一五师师长,聂荣臻同志是副师长,罗荣桓同志是政治部主任,不过主要指挥的还是他。毛主席、朱总司令当时都不在前线。后来有人说,平型关战斗打错了。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当然,平型关战斗一方面是胜利,另一方面也有教训要吸取,就是同日本人作战,当时按照毛主席的方针,是不能硬拼的,盲目地拼会把我们的老部队拼掉,当时我们没有多大的本钱。但是这个战斗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有很大的影响和意义,这是不能否定的。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冬我们进军东北的部队是十万多人,经过三年,到1948年的12月,部队进关时是一百多万人。带十万人进去,带一百多万人回来,建立了东北那么大的解放区。当然,这不是林彪一个人的功劳,这是整个东北局和东北部队指战员和东北人民的功劳。但是,林彪是主要负责人,不能抹杀这一点。不然外国人会说我们写历史不顾历史事实。在‘林彪’这条释文中,对他的成绩需要写具体一些,概括地写几句话。譬如,他与陈云、罗荣桓、李富春等同志,共同领导了东北的解放战争,解放了整个东北,后来进关指挥了平津战役,解放了华北,以后又进军中南,直到中南地区全部解放,他才回来休息。总之,对他历史上的成绩也要概括地点出来。”

最后,黄克诚强调对林彪历史上的错误,应当做具体分析。他说:

“关于林彪在过去历史上的错误,我不知道你们写其他人的时候,像这类问题是不是都写上。譬如,林彪写信给毛主席,提出‘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在党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好事;如果把自己的观点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是不正确的态度。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是错误的,但敢于向上面反映,就这一点来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在党内有什么意见就应该提出来,现在应该提倡这种精神。有些同志不敢提意见,生怕自己吃亏,这不好,提的意见不一定都正确,还可能有错误,这不要紧,错了可以批评。由于林彪提了这个问题,毛主席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林彪不提那个问题,毛主席那篇文章也写不出来。在党内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按照组织系统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们应该提倡这种事情,不是批判这种事情。特别现在应当提倡这种作风。在‘文化大革命中’,谁说一句就记账,弄得谁也不敢讲话,怕说错了挨斗。据我了解,像这类事情林彪不止这一回,他向毛主席提意见还有提得更厉害的。”

“我考虑,如果其他人的条目释文中像这类问题都写,‘林彪’这条目也可以写;如果在其他人的条目中这类问题不写,对林彪也不要那么苛刻。在我们党几十年革命斗争中,没有错误的人是没有的,没有讲过错话,没有做过错事,恐怕一个也找不出来。毛主席也犯过错误嘛。像这类历史上的问题,如果其他人的条目中不写,‘林彪’这一条目也可不写。如果要写,也要在肯定他历史上的功绩之后,再提到他在历史上也提过的错误意见。至于他后期的问题,属于另外一个性质,那不是错误,而是严重的罪行。他坐飞机外逃,机毁人亡,身败名裂,自己给自己做了结论,这要严肃批判,当然也是按照历史事实表述出来。总的来说,我的意见就是要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历史学者的态度,来写林彪的历史。好的,坏的,两方面都写,不要只写一面。”

黄克诚是党和军队的著名领导人之一,“文革”结束后复出,曾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他对党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光明磊落,不计个人恩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不仅使得对林彪的历史评价得以端正,而且对党史军史的研究编写也有重要的意义。

  1. 杨尚昆同志对林彪的历史评价

在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纂工作会议上,谈到怎样写林彪的问题。他说:

“林彪,他最后走上了叛国的道路。但不能因为他叛国,就对他一概否定,而不作全面的、历史的评价。林彪在中央苏区,在长征路上,在抗战中,特别是在东北解放战争中,还是有功的。陈云同志在谈编写《辽沈决战》一书时曾指示,对林彪还是要实事求是地写。我们对待历史人物,不能因为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否定一切,也不能因为一个人一时正确就写成一贯正确。”

  1. 《辞海》对【林彪】词条的三次修订

《辞海》是当代中国唯一的大型综合性辞典,是一部极具权威性的工具书。自1936年由中华书局初版于上海,至今已有70余年。《辞海》秉承“十年一修”原则,每次修订都要对历史进行重新解释,但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不作评价。

《辞海》2009年修订版(总第六版)为最新版本。

一、《辞海》对【林彪】词条的三次修订

(一)《辞海》1979年版中的【林彪】词条全文:

“【林彪】(1907-1971)湖北黄冈人,名育容,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在土地革命初期,对中国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长信,对他进行了批评和教育。抗日战争时期,又追随王明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反对党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解放战争时期,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中,一再抗拒党中央的战略方针和战略部署。文化大革命中同陈伯达等结成以他为首的反党集团,并和王张江姚‘四人帮’勾结,鼓吹‘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反党乱军,破坏文化大革命。1970年8月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发动反革命政变未遂。1971年9月8日,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妄图谋害毛泽东,另立中央,阴谋失败后,9月13日私乘飞机,叛党叛国,仓皇出逃,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通过决议,将这个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永远开除出党。”

(二)《辞海》1989年版,对1979年版【林彪】词条中林彪在历史上的所谓“错误和罪行”进行了修订:

1、删除(林彪)“在土地革命初期,对中国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长信,对他进行了批评和教育”。

2、删除(林彪在)“抗日战争时期,又追随王明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反对党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

3、删除(林彪在)“解放战争时期,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中,一再抗拒党中央的战略方针和战略部署”

4、删除(林彪在)“文化大革命中……鼓吹‘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反党乱军,破坏文化大革命”

5、删除(林彪在)“1970年8月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发动反革命政变未遂”。

6、《辞海》1989年版增加了“同聂荣臻等指挥了平型关战斗”。

(三)《辞海》1999年版,第二次对【林彪】词条进行修订:

在1989年版删除上述1至5项林彪的所谓“错误和罪行”的基础上,又对一下两项作了进一步修订:

1、删除(林彪妄图)“另立中央”

2、删除(林彪)“9月13日私乘飞机”的“私”字。

3、新版(1999)“林彪”条目还出现了两个巨大变化:一是增加了林彪身着中山装的头像;二是增加了“中国军事家”的头衔。

(四)《辞海》2009年修订版在1999年版基础上,对【林彪】词条又进行了第三次修订:

删除(林彪)“1971年9月8日下达武装政变手令,妄图谋害毛泽东。阴谋败露后,与妻叶群、子林立果叛党叛国”。

(参见《辞海》缩印本1979年版第1271页,1989年版第1433页,1999年版第1537页与2009年版第1157页)

二、【辽沈战役】词条:

删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一次战略性决战……)“但东北野战军主要负责人林彪一再拖延,拒不执行。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纠正了林彪的右倾错误以后……”(才发起决战)。

(参见《辞海》缩印本1979年版第1035页与2009年版第1150页)

三、【平津战役】词条:

删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要求东北野战军早日秘密入关……)“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灭(敌人)。但东北野战军主要负责人林彪拒不执行。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纠正了林彪的右倾错误以后……”(才得以顺利进行)。

(参见《辞海》缩印本1979年版第45页与1999年版第54页与2009年版第1440页)

四、《辞海》2009年修订版对【林彪反革命集团】词条的修订。

2009年修订版删除(林彪)“1971年9月8日下达武装政变手令,妄图谋害毛泽东。阴谋败露后,与妻叶群、子林立果叛党叛国”。

改写为:“林彪之子林立果及其党羽炮制《‘五七一’工程纪要》反革命计划,妄图谋害毛泽东,发动武装政变。”

(见《辞海》缩印本2009年修订版第1157页)

五、【批林批孔运动】词条。

(一)、《辞海》2009年修订版删除1999年版的“‘文化大革命’后期,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批林批孔反对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运动。”

(二)、改写为“1974年4月中共中央转发经毛泽东批准,由江青组织编写的《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后,运动在全国展开,再次造成动乱”。

  1.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毛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李延明在林彪元帅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林彪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短短的4年时间,他从连长升到军团长,不是靠给毛泽东拍马屁得来的。  抗日战争他只打了个平型关战役,但影响很大。解放战争中他从东北打到海南岛,三大战役打了两个,纵扫了半个中国。可以说,林彪作为卓越的军事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

……

近些年来,我一看到这个人被称为“军事家”,那个人被称为“军事家”,就想起毛泽东当年对林彪的评价。在军事科学院工作期间,因为看了很多战史资料,我得出一个印象: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等的军事家有四个,他们是林彪、彭德怀、粟裕、刘伯承。

离开军科以后,有一次见到出狱后的毛远新,对他说起我的这个感觉,他当场纠正了我。他说:这个顺序不对,居第二位的不是彭德怀,而是粟裕,并告诉我:这是毛泽东的看法。

由此我知道了就军事才能而言,以及就战功而言,在毛泽东心目中林彪、粟裕、彭德怀、刘伯承是第一档次。在这个档次中,林彪是占有第一把交椅的。其他元帅、大将都不在这个档次里,如果他们要称什么“军事家”,是不能与第一档次的四个人同日而语的。

……

我认为,把林彪淹没在所谓的33个或者36个军事家之中,淹没在十大元帅之中,忝陪末座,甚至排斥在战史之外,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悲哀。

把林彪踩到脚下,把没有打过一次仗,当过一天兵的人吹捧为军事家,胡说还有什么军事思想,并且无耻地同毛泽东军事思想放到同等地位上,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耻辱。我觉得,在林彪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同林彪没有瓜葛,也没有恩怨的人应该站出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为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做出应有的贡献。

  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党史开讲】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最著名的两员革命战将一位是彭德怀,另一位就是林彪。

林彪之所以能够革命战争时期取得很多突出的成就,其原因就在于“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指导思想给林彪很大的空间,让林彪个人的发展融入到中国革命的轰轰烈烈的事业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林彪是中国革命的产物。

金一南:我们上集讲到了彭德怀,我们这集讲林彪。

我们说彭德怀与林彪这两个人相比,要说勇,林彪不如彭德怀;要说谋,彭德怀不如林彪。我们说彭德怀是一团热火,一团从里烧到外随时准备摧枯拉朽的烈火;林彪则是一潭深水,一潭深不可测的含而不露的静水。苏轼讲过一句话:“泰山崩於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两句话我们把它分开了看,“泰山崩於前而色不变”形容彭德怀同志非常贴切,泰山崩於前而色不变,面不变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形容林彪非常合适。

林彪钻研军事这种专注就像是“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彭德怀与林彪的配合相得益彰,成为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指挥中国革命战争十分得力的左膀右臂。

……

林彪本人是中国共产党的产物,我觉得他能够指挥作战达到这样一个水平,他一个非常大的特点——没有共产党没有他,没有工农红军没有他。他指挥作战的成功是工农红军的一部分,是共产党历史的一部分,并不是他个人的一部分,不能因为他后来出了问题了我们把战史全部抹煞,我觉得这不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

所以我们在讲到林彪的功绩的时候,我们讲他不是一个个人的努力,他是一个党的产物,一个事业的产物。

林彪在红军时期指挥作战与抗日战争的平型关大捷,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指挥了两个战役,取得这么多突出的军事成就,我觉得从这点来看,他这些突出军事成就的取得就是因为个人融入到了中国革命这个轰轰烈烈的历史进程中去,使他的个人能量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给他个人提供了空前大的空间。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林彪,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时期最杰出的指挥将领之一,在实践“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指导思想的过程中摸爬滚打、不断成长。

在成功中总结经验,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林彪在战争的洗礼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作战风格,这些“林彪式”的作战方法显著提高了红军的作战效能,形成了红军军团独特的作战方略。

……   

金一南:……我们讲,林彪毫无疑问是我们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工农红军,八路军和解放军中最杰出的指挥将领。

  1. 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CCTV-7的[百战经典]

卢勇【央视军事频道主持人,国防大学副教授】:

当年,我军的高级将领都非常年轻。在这些年轻的将领中,林彪又属于最年轻的那一拨。但年轻是年轻,打起仗来却不含糊,林彪又属于最能打仗的那一拨。

所以,不到25岁,他就出任了红一军团总指挥,后来称军团长。

从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到中央红军的长征,一军团担负了很多很多的主攻任务,可以说是立下了赫赫战功!这其中,当然离不开林彪过人的指挥才能。林彪打仗善于开动脑筋,而且特别善于总结。

所以,《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说林彪:“他的军事思想,对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对夺取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特别是解放战争中,夺取东北战场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

关于“四野”

在全国解放战争中,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是全军兵力发展数量最快、武器装备最为精良、战争后期战斗力最强劲的雄师。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这支起自黑土地上的英雄部队,在林彪、罗荣桓、陈云等的领导下,抗击了国民党军最精锐的印缅远征军的进攻,创建了巩固的东北根据地,随后率先进行了大反攻,在辽沈决战中取得全胜后又挥师入关,从祖国大陆最北端的白山黑水,一直打到海南岛最南端的“天涯海角”。

四野麾下战将如云,在开国1600多位将军中,原属四野的就有519人,占将军总数近三分之一,而其中的四野十大虎将更是彪柄千古。

片尾结束语

回顾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战史,这是一部在东北解放战争中迅速发展壮大的历史,也是从简陋装备向掌握现代化武器迈进的历史。

四野在全军中拥有最好的装备技术条件,有最雄厚的经济力量支撑,使这支英雄部队如虎添翼。在解放战争后期,中央还命令四野以一些干部和机关作为基础筹备建立空军和海军,这支全军装备最好的野战军又成为军队迈向现代化的先驱。

在全国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史册上,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书写下了永远的辉煌,永远的光荣!

片尾的结束语中,使用了“永远的辉煌,永远的光荣!”的评语。这令人忆起:1950年四野三十九军奉命北上。当时的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司令员林彪,亲自为凯旋北上的三十九军送行,并亲书赠言:“永远胜利,永远光荣!”

  1. 金一南访谈中对林彪的评价

……我觉得这样做是对我们中国革命的诬蔑,你以为是对林彪一个人的贬低啊?林彪是中国共产党的产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如果我们采取这样的方法,批彭德怀的时候否定百团大战,批林彪的时候否定平型关战役,我们还剩什么,我们光荣的历史被我们自己一块一块切割,抛弃了。

……林彪对军队的贡献,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本身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的一部分。

  1. [砖头评语:]

俗话说“当代写实,隔代修史”,就是说历史首先必须真实记录,至于如何解读一般要隔代才能做到正确解读。从林彪历史定位的变化来看, 充分体现了:

1、“历史是人民写的”这条真理是任何人无法逾越的,历史迟早要回归到它的本来面目,政治开明就能尽快回归,政治黑暗就要被推迟回归。

2、政治家应该积极推动历史发展的车轮,而不是企图阻止它,“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对林彪的历史功过,不仅在民间,甚至在官方,也有了大进步,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必然结果, 更是中共当局放下历史包袱面向未来的开明之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月光光买手表 回复 悄悄话 林彪军团的????:歼灭中国抗日军队,围困长春导致饿死大量平民百姓
西门祝 回复 悄悄话 林彪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奇才。
匡吉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