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指青云

丽日金辉披彩虹, 悠然静心望长空。淡饭粗茶不觉苦, 笔指青云响玲珑。 身居喧嚣大都市,念在方外听雨风。
正文

书画家郑板桥修城墙 的故事

(2015-06-01 11:05:41) 下一个


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任山东潍县(今潍坊市)县令时,不但为民请赈、开仓放粮,还用修城墙的办法,招豢灾民务工,救活百姓。

1746年,潍县遭遇大灾,百姓饿的相易而食。清代朝廷律令严厉,官吏未经申报批准,不得开仓放粮。但如果等到批准再开仓,辗转时日,百姓饿死的更多。郑板桥为救百姓,冒着丢乌纱帽的危险,未等到批准就紧急开仓放粮。开仓虽紧急,但有条理、不混乱,为免冒名多领,让百姓拿券领粮,救活万余名百姓。他还捐出他的养廉金施粥,让百姓签下借券,后来又尽毁借券。为此,郑板桥在潍县有很高的声誉。

秋天庄稼又欠收,靠开仓放粮,长久下去不是办法。郑板桥日夜苦思,终于想出一个一举多得的办法——不向朝廷要钱、又能使民间富户肯出力为灾民施粥。 当时潍县城墙年久失修,水浸坍塌,而城墙的牢固、防洪防寇,是关心财产安全的城中富户看重的。于是,郑板桥号召潍县绅民修补城墙,并自己带头捐五百两银子左右(相当于他半年的俸禄加养廉金),捐修城墙六十尺,之后他又捐钱增修到八十尺。这些捐的钱并不经过郑板桥之手,全部委托潍县民间公认的忠厚、公正之士保管、用于雇工修城,“各任各段,各修各工,本县一钱一物概不经手,但聿观厥成而已。”(《修城记碑文》)不经手百姓一文钱的做法,获得了百姓的信任。在他的带头下,潍县乡绅富户纷纷捐钱修城墙,不管是捐修六十尺的、还是六尺的,郑板桥都给予刻碑表彰。郑板桥用修城墙雇佣了大量灾民来务工就食,救活了上万逃荒的百姓,使他们免去流离失所、要饭之苦。潍县的富户、贫民都很满意。

潍县城墙经过修补,异常坚固,此后经过捻军兵乱、清末民初军阀混战中大小不等的战事,多次兵临城下,皆因潍县城易守难攻、坚不可摧而无一次破城而入,使得潍县百姓免受战祸之苦。郑板桥的遗德,惠及后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