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谈

过来人谈过来事儿。
正文

“五七干校”和“二锅头”:(下乡轶事三)

(2017-03-02 10:26:21) 下一个

   “二锅头”酒在酒店经常可以看到,价格与“汾酒”相近,装潢的富丽堂皇。在我的心目中“汾酒”远比“二锅头”的地位重,无论是历史·知名度·水源·品质。

       “五七干校”是文革产物,表面上是干部下 放劳动,实际上是再分配工作的过渡。这些中直机关干部应该下乡的子女也名正言顺的跟随而“得利”。挣工资·吃商品粮·城市户口·轻松的体力劳动·父母机关的关照·优先享受回城的待遇。比下乡插队;去内蒙·黑龙江·广西·甘肃的广大知青和兵团战士条件好的多。

           70年代时精简机构,把轻工业部和纺织部合并成轻工业部,并建了两个干校。原纺织部的人马去了湖南邵阳,轻工部的去了廊坊地区(北京郊县大兴以南)。四叔及最小的上中学的堂弟一家下放到那里,虽然离下乡的村只几十里的土路,因交通工具不便只造访过一次。干校内有篮球场·公共厕所·图书馆·食堂·一排排的宿舍,干校每天往返北京的交通车·种田的农业机悈,农产品加工厂·养猪场·修理厂,还有一个造纸厂和酒厂。与当地的农村比就像个天堂,有肉·大米吃;有车坐;8小时上班;有钱花;有书借;有澡堂;有食堂;有娱乐·····。堂弟带着我游览,不时地向我介绍那边正低头走路的人是中央某某的老婆,那个是部里被打倒的谁谁。由于带着压低了的大帽沿的草帽,红太阳的光辉照不到他们的脸上,看不清是什么“人”的样子。

            堂弟还带我去参观工厂。造纸厂的原料是当地的稻草,粉碎后经酸呀碱的处理留下的纤维打成浆铺在转动的网子上烘干成纸。车间里臭臭的,排出的水黑黑的,造出的纸白白的。造酒厂也不是很大,弯弯曲曲·粗粗细细的管子,大大小小的不锈钢罐。他们把这里生产出来最好的一部分酒命名为“二锅头”。它并不像“茅台”“杜康”这么有韵味,只简单的以一个生产程序命名的。大概的流程是:把稻米与酒糟在一个槽子里用铁锨搅拌匀,放在罐里发酵。然后放在蒸锅里蒸出酒蒸汽,再冷却。一开始蒸馏出的酒叫头锅,包含一些杂质和近似于酒的物质。然后是第二锅,在开始的部分叫“二锅头”,其纯度·浓度都是最佳,再其后酒的浓度·质量又差了。除了称之“二锅头”部分,其余的就是普通市面上的“白酒”。也就是说它的成名是以大部分的普通低价“白酒”为代价。

              现在的“二锅头”是不是还真正取那一段流程上乘的酒呢?还是所有的酒都混在一起统称“二锅头”呢?还是采取了先进工艺把普通“白酒”部分提纯成“二锅头”了呢?不得而不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