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谈

过来人谈过来事儿。
正文

文革后高考的攀岩路:(三)

(2016-11-24 04:47:37) 下一个

      决心已下,困难如大山压顶。78年的复习大纲内容明显多于77年,而且是全国统考(统一试卷),数学觉得有点底,物理电学部分较好外其他部分需重头来,还有语文外语政治,头疼的化学。家里人学什么科的都有,教师也多,过年回家时他们为我准备了一全套高中教科书和复习材料,介绍了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艰难的攀爬开始了。

       首先分析了一下形式,语文是没有时间了。以前家里的文言文书籍曾浏览过一些,报纸也经常读,大批判时大字报文章也经常写,中外小说·名著也看过不少,估计可以对付一气。外语,我学的是英语,也是父亲经常过问的一科所以有点基础,但十几年没碰它都忘光了。那一年外语是参考分,决定在考试前临阵再磨枪突击语法,用零敲碎打的时间背生词。把所有的时间减去20天作为总复习,剩下的时间分配给数理化政治四门课。时间只剩5个月了,要学的高二高三新东西很多。翻开高考大纲对照教科书·复习材料深思了一下,决定从我的优势开始。把能拿到的分拿足,然后尽量提高差科的分数,依次是数学·物理·政治·化学。面对大量的书本练习·复习材料是没有时间做的,把重点放在书本上。首先把基本概念真正搞懂,反复推敲再做题。每一章只做几道,先做前面的几道验证自己的理解,然后直接跳到后面做综合题,都做对了就看下一章。很快数学·物理就按时看完了。政治·化学背记的东西太多,吃功夫又单调,所以决定混合记忆。记累了政治就改化学,看烦了化学就改政治。问题我不是学生,还得上班挣钱养家(那时已结婚有小孩子了)。在最困难的时刻,贵人出现了。电工组的同事给我腾出时间和空间,尽量的让我能躲在宿舍里念书。高人那位技术员有问必答,简洁明快,沟通非常清晰,我们互动有时只两句话,省时省力。食堂管理员偷偷的把我的粗粮换成了细粮。同事的鼓励也变成了动力。

         奋斗了近5个月临近考试了,我请了10天的假回城听听高三把关老师的建议。去了三所高中听课,学校已进入总复习了,老师们发下总复习题,只讲答案不讲理由。学生们也松松散散见惯不怪了,我认真地记着笔记,不懂的回家再问。感觉差距很大,我还不清楚的东西,学生们已经不屑一顾了。收获还是有的,我第一次听说“氯”除了负1价,遇到比它强的元素还是正7价,一大堆的填空反应在那里。我只是猎奇看了个仔细,二嫂是大学化学老师周末回家给我讲解了一下。三哥是教高三物理的,说物理关键是单位,单位对了公式就用对了;考试无论会不会,能做多少做多少,该用的公式全列出来。我恍恍惚惚的回来了,心里反而没了底,事到如今只好硬着头皮再“撞大运”一次。

       按规定,高考算公假工资照发。清早带上书包·准考证·笔等用具骑车到了学校。教室还没开门,考生们三五成群站在外面讨论着。我站在旁边,心里在打着鼓,毕竟十几年远离学校和考试经历了,既生疏又紧张。考前坐到座位上,准考证放在右上角,监考老师逐一核实。很快运考卷的警车驾到,每卷没开封的试卷由两人监押送到监考老师手里。监考老师宣读考试纪律,然后试卷开封。试卷里的有关事项和说明逐一宣读,然后等考试正点时间,整个过程就像上刑场。

      题量很大,需动脑子琢磨的有几道,还有根本就不会的,难忘的是数·理·化·外语考试。数学是我的强项,特别是几何·三角,已知求证答案都给出来了,做完都不用检查。考试过程卡在一道题上,它让证明一个常数的二次方程抛物线顶点的坐标是一条直线。当时的复习大纲也没有求导的内容,对这道题根本就不会。当已经推导到Y=(------)2+b,只要对顶点求导就可以得出Y=KX+b的直线。由于不理解,情急之下把做的题还打了个叉,事后很懊悔。最高分最难的题,本来可以得70%的分全丢了。堤内损失堤外补,考物理不知什么原因,整天用的电表的填空题却总也算不对,耽误了不少时间。临结束时间还有十几分钟,看看也答的差不多了,略略的看一下是不是有漏题。翻到最后一页的反面突然见到的是一道分数最多的大题,心里一惊,读题后没有把握。题是在一个磁场斜面有一个铜棍绕着线圈发着电从上滚下,求其受力和速度。它是力学和电学的综合题,没有时间考虑了,吸取上次的教训,能答多少答多少。把已知条件套进背熟的公式中,推来算去,把答案写上去只得交卷了。后来得知很多高材生都卡在这道题上,我竟不会思索的蒙对了。化学是我的弱项,天赐良机最大量的填空题是“氯”+7价的问题,正是我回城得到的收获。外语考试,是中国古典故事。讲的是一位老人临終前,把几个儿子叫到床前,告诉他们遗产是有一坛子的金子埋在自家种的地里就故去了。儿子们于是就把地深挖了一个遍,也没找到。第二年收获大丰收,赚了很多钱,儿子们这才领悟到老人的遗产是“深耕细作”。我知道这个典故,用中文的理解,猜测英文的问题,结果还没丢太大的丑。

         考试结束了心里没有底,只记得考错的和还不知道对错的地方,考不上也权且当潇洒走一回。刚刚平静一点,知青回城潮开始了。老婆是临时工,可以还算知青带孩子办回城,我是正式工不可以了。怎么办,是辞工再当知青?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不知道哪片云彩下雨。正当犹疑不决·左右为难时,高考成绩下来了。出乎意外的是不但考上了,还位居全县前几名,过了全省重点院校分数线了。使人哭笑不得的是,成绩的顺序正和我的预期相反,强项考的最差,弱项考的最好,以此类推。

      工人·师傅·朋友走访相庆之后,如何填志愿呢?请假回家,看看家里人的意见。我的理想是当医生,可当时我市医学院对我省没有招生名额,只可以报本省和外省的。老婆和孩子回城手续在待批,老妈妈深情的嘱咐,都下乡10年了回家吧!医学院上不了,出身·年龄·结婚对自己觉得是劣势,所以重点院校不敢报,没把握,决定报部属的工科学院。志愿刚填完送出去,同专业的外地大哥嫂发电来力阻,为时已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改变我一生的阶段是惊险的,也是难以置信的,许多高二·高三的学生错失了良机是令人惋惜的。对老三届开放的最后一班车在关门之前奋力侥幸挤进来了,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勤奋努力缺一不可。全家返城后,全新的生活重新开始了。这一段的经历,不断地激励着我满怀信心的面对以后的困难和考验。

     多少年后,有同样经历人们谈论起来还唏嘘不已·感慨万分。拼搏的日日夜夜,艰苦的攀爬道路,惊险的沟沟坎坎,意外的惊心动魄·····人生能有几回搏!

     无意中我也碰到了几个同期的学子,他们是以代培的形式进入大学的。不用考试直接入学,毕业后对待相同。基本是高干·权势子弟,进名牌大学·热门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政府·科研单位,然后重点培养·提拔。我们是以20分之一的几率爬到山顶上的,还有20分之十九的人留在了山里。他们是坐直升飞机上来的,公平吗?残忍不?是对考试押车的警察·监考老师极大的讽刺。对得起那些大多数可能永远留在山里的曾经奋力攀爬的失败者吗?他们又乘直升飞机从我们的山顶飞向更高的山尖,我没有信心和精力了,也不想再当为他人做嫁妆的分母和攀爬半生而留在山中的傻子。庆幸的我走的是出国路,珍惜我们的现在吧,生在福中应亦知福。(结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1)
评论
大卫谈 回复 悄悄话 谢吴兄的鼓励!
吴友明 回复 悄悄话 刚刚看到这个系列,很好!
大卫谈 回复 悄悄话 昭明-WATCHO:下乡运动,对军干·高干子弟就是走过场,选调·调干·当兵·上学·回城处处优先。“工农兵”学员中,他们可以任意优先搭便车,然后镀金升迁。有一个考试总不及格的军干子弟,后来上军校提干,升迁迅速。留在原地的都是无门无路百姓子弟和造别人的反也不得不被“再教育”的红卫兵,胡耀邦·邓小平还是有人性的。
昭明_watch0 回复 悄悄话 工农兵学员里很少是底层工人农民的孩子,大多数是走后门进来的干部子弟,全是关系。
文革中最走运的是军干子弟,先去当兵,然后上大学。

幸亏文革结束了,从77年开始,年轻人第一次有了机会平等。
大卫谈 回复 悄悄话 ZZYZX:是属于选调上的重点大学,毕业后给耿飚当秘书,然后和刘源商量是进军界呢还是进政界?····答案很清楚。
zzyzx 回复 悄悄话 深有感触。当今圣上虽然也下个乡,但是读书,当官也是一路顺风的啊????
大卫谈 回复 悄悄话 yy56:77,78年的高考入学率很低,竞争很厉害。过来的人都不简单,艰苦奋斗的经历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的确有很多比我们更棒的因勇气不足,而失去了机会,很可惜。谢谢遇到知音!
yy56 回复 悄悄话 我是七七级的,那时准备的时间很短,曾和一个老三届的一起交流,觉得他很棒。我想你也是如此。就像你说的,许多人没上大学,不是没有能力,而是缺乏勇气。
大卫谈 回复 悄悄话 水打沙滩没有坑:主要是激励年轻人,特别是现在生活在十分优越环境之中,增强抗自然和打击能力。谢谢!
qi91856:应该是有本质区别的。我有很多朋友是“工农兵”学员,也很优秀·很有成绩。文革时期的做法问题是推荐的依据是什么。是出身,是“工农兵”,是高干子弟,是小学·初中水平?是靠能力还是靠关系,是靠“才”力还是靠“权”力?德国大学的做法肯定有一套防止以上问题出现的规定。谢谢!
水打沙滩没有坑 回复 悄悄话 青春无悔,人生无憾!强!
qi91856 回复 悄悄话 现在德国大学的录取类似中国文革时期的做法,不考试,重推荐,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和教育。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