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终于落下了帷幕。此前曾经被看好并通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项目初审的“技术发明”一等奖,哈尔滨医科大学张亭栋等人领衔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效药亚砷酸注射液的发明”的项目却无疾而终。帷幕后的内幕到底是什么
?
一. 事实真相
原哈尔滨医科大学韩太云药剂师,在1970年黑龙江省林甸巡回医疗中与原哈医大一院普外主治医生,后来的哈医大肿瘤医院外科教授赵廷忠,发现了由蟾毒、氯化亚汞和三氧化二砷组成的原始民间配方。当时他们在当地遇到有一位曾经被赵廷忠医生确诊为食道癌晚期的患者,该患者的病情不仅没有恶化,而且得到了很大的缓解。这位患者的病情变化立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他们发现该患者是使用民间药方以后病情得到缓解的,同时他们又发现当地也有其他肿瘤患者使用该民间配方,效果也颇为显著。赵廷忠医生对肿瘤研究和治疗方面造诣很深,韩太云药师与他进行多方探讨,经他们两人分析研究后,确认了是民间药方对肿瘤治疗方面的功效。韩太云药师结束巡回医疗回到哈医大后,立即向领导汇报了这一情况,引起院里领导的极大关注。当时的哈医大一院的吴瑜(女)院长,指示药剂科对该民间药方进行研究工作,不久韩太云药师就研发出三氧化二砷与氯化亚汞含量100:1的注射液,以当时的研发日期1971年3月命名为713注射液,又称癌灵注射液。注射液很快用于临床肿瘤方面的治疗,效果显著,韩太云药剂师曾建议当时哈医大一院普通内科的关继仁教授将此药用于血液病治疗,未曾引起关教授的重视,后来在原哈医大一院院长吴瑜的坚持下,哈医大一院的普通内科血液组用此药进行了临床研究,当时由普内血液组王守仁医生负责研究工作,在后期中医组的张鹏飞医生也参与了此项研究。历经近一年的研究工作,王守仁、张鹏飞与韩太云药剂师和张亭栋在1973年3月在《黑龙江医药》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第一篇文章《“癌灵注射液”治疗6例白血病初步临床观察》,此后哈医大普通内科对此药采取了积极与肯定的态度,普内血液组的关继仁教授、王孟学、王谦、王金惠、金振静等医生先后开始了此药对血液病的临床研究和使用,金振静医生当时治疗了一位叫董秀芝的白血病患者(不知在后来的媒体报道中变成了张亭栋的患者)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据原韩太云药师的同事姜元福药师回忆,当时他负责制剂工作,他们生产出的713注射液,供应辽宁、上海、天津等地,供不应求。至于后来传说的“因毒性太大,韩太云药师放弃对713注射液的研究”,纯属无稽之谈。韩太云药师一生投身于药物研发事业,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有三氧化二砷注射液,他还是双黄连、甘遂、半夏注射液的原始发明人。他因从事研究工作,过劳成疾,1987年在他56岁时英年早逝,据他的同事姜元福和张佐先生回忆,韩太云药师生前已经确定三氧化二砷有效成分。张佐先生并在孙鸿德与张庭栋专利之争的法庭证词里也证明了韩太云药师是三氧化二砷注射液的原始发明人。张佐做出如下证明“1972年,经哈医大一院院长审批同意,由哈医大一院制剂室配制癌灵1号注射液用于临床。张佐召集韩太云等共同研究配制工作,并由韩太云负责。当时确定用三氧化二砷和甘汞分别代替砒石和轻粉。轻粉无法配成注射液,用甘汞换了轻粉。甘汞含量很低,配制中甘汞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一致认为癌灵1号中三氧化二砷是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成分,而甘汞对癌细胞无影响且在制剂中仅是痕迹量,可将甘汞从处方中删除,经韩太云试验完成后在制剂室针剂组进行批量配制供临床应用”,此证言已被法庭采纳,在任何国家被法庭采纳的证词均具有法律效应,中国是个法制国家,一定不会例外。另外据张佐回忆,尽管因为韩太云药剂师去世,没有写上韩太云的名字,但他们收录在1992年8月《全国医院制剂技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中的哈医大一院药剂科张佐等4人合著的《癌灵注射液的制备及其抗癌作用研究》的工作皆为韩太云药剂师所做,以上事实足以说明从民间药方的发现到三氧化二砷唯一有效成分的确认,皆为韩太云药师是三氧化二砷(亚砷酸注射液)原始发明人的证据。关于韩太云是713癌灵注射液的原始发明人已经在业界得到公认,尽管饶毅的文章与百度百科在关于张亭栋的介绍中对韩太云药师多有不实的介绍,但也不得不承认713注射液是韩太云药师的研究成果。在1973年3月份王守仁、张鹏飞、张亭栋与韩太云发表的文章中药物部分皆为韩太云药师撰写,文中提到三氧化二砷与氯化亚汞的比例是100:1,氯化亚汞难溶于水,已离三氧化二砷为唯一有效成分一步之遥。
二,张亭栋与三氧化二砷(亚砷酸)注射液
韩太云药师1971年3月份研发了713注射液后,很快与哈医大一院普内血液组合作了临床研究,此时张亭栋并不在哈医大。据原哈医大张亭栋的同事所证实,张亭栋1969年—1972年10月曾下放到五常或双城卫校,笔者又经多方证实,张亭栋的确是1972年下半年回到哈医大,也就是说张亭栋在发现民间药方和研发713注射液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在哈医大。可蹊跷的是他们的第一篇文章《“癌灵注射液”治疗6例白血病初步临床观察》是1973年3月发表的,文中的临床研究工作仅临床观察历经6个多月,前后研究设计、成果整理直到发表至少近一年,从时间上看与张亭栋无太大关联。而文章第一作者却是张亭栋,通过与王守仁教授通话,才了解到真实的答案。据王守仁教授回忆,此项研究主要工作是当时哈医大一院普内组织,他负责做具体临床研究工作,药物发明与张亭栋毫不相关。可为什么张亭栋是第一作者呢?,王守仁教授只是诙谐地答道:张亭栋是“党代表”,按当时的哈医大的潜规则,文章的最后几名才是真正做事的人,论文的第一作者常常是“党代表”。这种潜规则已传承到现在。
据一些当时参与研究的哈医大老人们回忆,张亭栋文章的血相资料是以借用的名义骗取的检验科研究成果,张亭栋将儿科李树友教授的研究病历窃为己有,收录在自己的文章中,而中医科他与孙鸿德发表的相关文章中的工作皆为孙鸿德所做,他只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第一位。饶毅在他的文章提到张亭栋与韩太云药师合作,更是与事实不符,因当时张亭栋并没有在哈医大,而且韩太云药师不齿张亭栋的为人,之所以张亭栋当时在哈医大如此强势,可随意掠夺他人成果,主要是因为张亭栋是哈医大著名的造反派,他在文革期间曾抄过他的恩师著名的中医学教授钟育衡教授的家,在哈医大成为垢谈,老一代的哈医大人对张亭栋避之而不及。在同一时期哈医大一院的院长倪逊(原哈医大校长金铮的岳父)被造反派迫害致死,韩太云药师却默默地为他料理了后事,韩太云药师和倪院长平时没有过多交集,只是因为倪院长的夫人与韩太云药师是同一科室的同事。时势可以造英雄,当今也可以造“科学家、教授、院士”,如此造出的“科学家”,却能成为“奠基人”,获“求事奖”。不难想象背后有多少深层的利益交换。张亭栋一个没有任何药物研发背景和知识的人,在1995年获得了三氧化二砷(亚砷酸)注射液的专利发明人,而专利申请采用的临床文献是原哈医大一院教授血液科张鹏的文章。如此荒唐的申请却顺利地得到批准。1996年前卫生部部长陈竺,亲率张亭栋与原哈医大一院长王桂照三人一起赴美,陈竺先到美国的自然杂志把张亭栋吹嘘一番,又一番中医辩证搞晕了洋大人,很快张亭栋便以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发明人的身份出现在美国“自然杂志”上。
不能不佩服陈竺的智商,他把张亭栋包装一番以后,三人马上向美国专利局以个人的名义申请三氧化二砷注射液的专利,很可惜张亭栋太不争气,没有一点药物研发常识,王桂照也只能在旁边干着急使不上力,很快被美国专利局拒绝。最后三人只好打道回府了,此事曾引起国内业界一片哗然,也给哈医大后来把三氧化二砷注射液知识产权贱卖给美国留下了伏笔。不过陈竺的确是高手,他利用张亭栋为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做了个活广告,而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实际瞄准的是哈医大一院血液科张鹏教授的研究成果,他对该成果进行了加工包装,改头换面,变成其夫妻的成果,从此名声鹤起,升官发财。不久前经再次改装,又获国际大奖。这位专家的品行让饶毅看得很不爽,觉得哈医大被耍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不断炒张亭栋这碗冷饭,陈竺要的是实惠,并不在乎国内的几个大奖,从此张亭栋不断地“被获奖”。
三,周晋与三氧化二砷(亚砷酸)注射液
三氧化二砷注射液研发是始于1970年,当时周晋只有十三岁,实在看不出他与三氧化二砷注射液研发有什么实际关系,要说真有关系,也只能算他与张亭栋一起做为申奖人,申报了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技术发明奖,仅从“技术发明奖”这几个字眼看就可以判断此奖与他无关。然而他却能顺利通过初审,不得不佩服他的能量,若不是一些当事人的申诉,他很可能获奖。周晋是现任哈医大一院的院长,风传他做过的一些关于三氧化二砷注射液生化机理的研究都是他的学生做的,在哈医大影响很坏。此次,他听到他申奖受阻,便逼迫哈医大一院的各科主任签字证明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技术发明是张亭栋和他的成果,引起了校领导的不快。他得知后又威胁各科主任不要“胳膊肘往外拐,三氧化二砷注射液的成果是哈医大一院的成果,不要帮外人”,大家都搞不懂他说的外人是谁?因为三氧化二砷注射液的成果的确是哈医大一院的,是韩太云等老一辈哈医大一院专家医生的成果,与他何干?
周晋为了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最近又筹建了血液病中心,哈尔滨已经有了一所马军教授领衔的血液病中心,已成绩斐然,在国内外的业界已有很高的知名度。周晋为己之利,浪费公帑和患者的血汗钱,搞重复建设,已引起哈医大一院医生、护士及广大员工的不满。虽然周晋在任期间的贪腐行为不在这里论述,但哈医大一院医生、护士及广大员工无时不盼望有关部门能到哈医大一院查处整顿。
四,结束语
按照国际知识产权的惯例,药物发明人是韩太云药师,这点毋容置疑。没有韩太云药师,今天一切关于三氧化二砷注射液的成果皆不存在,该成果造就了三位院士,一位部长和一位副部长,专利发明人又另有其人,而真正的发明人却被封尘。这种现象在文明国家是不可能出现的。现在是应该给韩太云药师一个交代的时候了,不仅是以慰他在天之灵,也给后人一个交代,还中国一个真正的“科学的春天”,中国的科技学术界也同其他行业一样,被雾霾遮蔽太久了。值得庆幸的是,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接到关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张亭栋等人领衔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效药亚砷酸注射液的发明”项目发明人造假的申诉材料后,立即组织专家组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尽管哈医大提供了假证人假证词,还是没有逃过专家们的眼睛,在专家们强烈地质疑下,该项目未能通过终审。目前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是此事仅仅是告了一段落,还是继续追查下去,很显然该项目是申奖人造假,此事如何处理,谁来处理?大家拭目以待。
继天津大学“问题千人”姚庆伟事件之后短短几个月,9月4日,又一位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千人”王志国因论文造假,被他所供职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关闭实验室,并免去科研权利。而他在国内引进的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截至记者发稿时,仍没有任何处理结果。
?
王志国涉嫌造假的论文中牵扯到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出事之后仅仅3天,9月7日,哈尔滨医科大学向中国工程院递交说明称:“王志国教授与杨宝峰院士合作的两篇论文,因图片重复使用才从外国杂志上撤稿。王志国承担全部责任,哈医大的数据和结论均无问题。”
?
记者就这个报告询问哈尔滨医科大学,该校宣传处一位老师婉拒:“学术委员会那边说这事已经向工程院做了汇报,学术委员会也就此接受了记者采访,没什么可回答的了。”
?
对此,多年致力于学术揭假的“新语丝”网站负责人方舟子在接受《科学新闻》采访时指出,王志国一案,因涉及到杨宝峰院士,是不会真正去做调查处理的。遇到这种学校无法处理的,应该由教育部出面进行调查处理。教育部有一个学风建设协调小组,它的职责就是处理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没法处理的造假举报,成立至今已经2年多,尽管有许多校长被举报造假,但没有见其处理过任何事件。
?
令学术界略感蹊跷的是,事件发生后哈医大仅向对其不具有直接管理资质的中国工程院递交说明报告,而没有向作为该校上级单位的教育部作出解释
我看过有正义感的王进的文章,希望大家坚持写,揭露,传播正义,惩罚谎言
jj,希望你不会因为这事情回国被雷样#——¥#
真是无赖地痞部长和北大的叫兽
张鹏没有和饶毅接触过吗?
应该有人把张鹏的申诉写成文章转帖---制造舆论压力
饶毅和部长都是一样---利令智昏
不过听你说饶毅说“他被骗“和你说的部长是执意被骗---我估计饶毅也是执意被骗。
你应该去问问张鹏还有其他反对张庭栋的人有没有和饶毅说过。饶毅他们不是搞了一个骗子奖吗?
特别是陈竺,他接触哈医大比较早,很多人和他讲过药物发明与张庭栋无关,但他仍然把张介绍到美国自然杂志,其目的是为他自己做铺垫,甚至拉张一起申请美国专利。在哈医大贱卖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技术给美国时,一些当事人拿了美国公司的回扣,交换条件是中国生产的三氧化二砷不出国门,中国以外地区由美国销售。当时与陈竺和张庭栋一起申请美国专利的,当时哈医大一院院长王桂照。就是用美国公司给予的回扣把老婆孩子送到美国。在这个交易中陈竺扮演什么角色?让人耐人寻味。
猫眼已发
只能到天涯,猫眼上POST
不过你也不能说哈医大的土包子们一点技术含量没有,他们不是连饶毅,部长都骗了?
估计饶毅和部长到这几个月在你们的对张廷栋的揭露后才明白自己被土包子骗了。
当然部长和饶毅也是把大众当傻子耍,唱起戏来以为观众都相信。
国内比如科学网是不是都是封杀?
不过荣誉面前任何人和种族都会做违反道德的事情---至少有诱惑。
西方有一句名言:Success has a thousand fathers, failure is always an orphan --- 成功有一千个老爸,失败永远是孤儿。
我写了有关激光发明的故事,感兴趣可以到西西河阅读。
现在的部长和知识分子精英(饶毅等)真是禽兽不如!
1972年朝阳的战报已经比1973年张庭栋的首发具体详细多了,而且是针对急性白血病. 73年张的文章里面6例都说是慢性---这对以后的研究会有很大误导。
不过73年张的文章开头就说“在兄弟单位用”癌灵“治疗某些肿瘤的启发下。。。”
这里面虽然没有引用72年的朝阳战报,有很大几率哈尔滨已经知道朝阳的结果了。而1974年张TD所在哈尔滨中医科的第二篇文章好像又主要讨论的是慢性,我看了结论是他把急性和慢性搞反了。
我看了朝阳和张TD的论文觉得张TD在哈尔滨的工作在1990年以前都是一锅粥---和中医中的巫术差不远,连基本的病种类都搞错了,真不明白R1是怎么看的。看来要找砖头,只能狗屎里挑金子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哈尔滨内部后来打得一锅粥,因为张TD开始连病的种类都搞错了。这点上张鹏讲的确实有他有根据的一面--- 即:“1990年左右, 哈医大一院中医科副教授孙鸿德等在对长期存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随访中得到宝贵的启示,总结了哈医大一院从1974年至 1985年以癌灵1号为主, 结合中医辨证论治, 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991年文章报道完全缓解率达59%, 1992年报道完全缓解率高达65.6%. (这两篇文章应为一篇文章, 但1992 的文章给了我启示, 因此我引用了1992的文章).”
这之前,张TD很大几率是白血病类型搞错了,因此有效率怎么也上不去;孙鸿德的寻访才使得APL和砒霜画上链接(有些病人其实是张TD当成是慢性的病例也被孙的论文重新算了一遍,因为实际上是急性的);内科的张鹏的工作细致性已经和上海的工作差不多了,虽然上海有法国提供的洋枪炮(血癌细胞),张鹏的工作已经把谜底揭穿了。而文人相轻,上海开始和二张都有合作,最后发现和张鹏是必然要走向火并,和张TD才能双赢。
[27]yunmu 2013-2-21 05:35
我感觉挺奇怪的是张亭栋作为主任却使自己失去了很多机遇。他在79年首先报导癌灵1号治疗AML的完全缓解率为22%,但是对APL只是说了句尤其有效。按道理他应当把APL的完全缓解率很快总结出来, 结果让孙鸿德在90年代成为第一个报道癌灵1号治疗APL的完全缓解率为59%的。他也猜测癌灵1号的有效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但那是张鹏在90年代才确定砷剂是治疗APL的有效成分。
[29]yunmu 2013-2-21 05:56
我觉的张亭栋不是保守的人。他在1995年一人申请的专利中声称他的疗法治疗APL的完全缓解率为85%。但是我还没有看到当时哈尔滨的文献达到这个率的,或许是迫于化学疗法完全缓解率已经是60-85%的压力。
[30]yunmu 2013-2-21 06:03
朝阳文献没有能够继续也可能与当时化学疗法的成功引进有关。如果没有后来上海提升砷剂治疗APL的疗效到接近100%的完全缓解率,很难说砷剂能够胜出化疗。
博主回复(2013-2-21 14:00):谢谢。您的分析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