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茶香烟尚绿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正文

业内人士的老文章——中国功夫神话,自我催眠骗术

(2016-03-24 10:11:38) 下一个
近日,网上一段名为《经梧太极第一代传人闫芳老师收徒仪式上推手》的视频窜红,视频中的闫芳展现了太极“神功”,一个推手能把人高马大的拜师者推出两米远。网友纷纷表示被“雷”,感叹中国武术堕落了。实际上中国武术一直被神话包裹着,剥开这层皮就会发现,其实远没传说的厉害。
 
 
 
传统武侠文化的浸淫催化
 
 
中国功夫常附会上历史名人及传奇故事,对功夫厉害的想象成为反抗皇权的心理寄托
 
中国功夫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唐代,唐诗多以“侠”、“剑”入诗之作。从唐传奇开始,中国小说逐步摆脱史家的“实录”传统,进入艺术虚构的阶段,虚构与真实的混杂磨合,进一步加深孵化出中国功夫传统,尤其在现代人看来古人都是功夫高手。明清交替之际,一些明朝官兵组成秘密社团潜入民间,以教拳卖药作反清活动的掩护。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信众,就给自己的拳法创设一套建构于阴阳五行之类的体系,再附会上历史名人及传奇故事,于是就形成了诸多门派。中国近世武术文化突然蔚为大观,即源于此。
 
即使在今天,中国武术界仍有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崆峒等不少在武侠文艺作品中屡屡出现的门派名称,其他拳法器械更是为数众多,著名的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对功夫的想象色彩缤纷,但是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拥有一种超常的能力,可以保护自己不受暴力的侵犯和伤害,自己却有能力随心所欲地伤害别人。专制皇权越是深重的地方,越是没有真武术,却越是流行武侠文化,而人们幻想的武术在本质上就是皇权。
 
 
李小龙近视500-600度,从医学的角度讲,近视到了这个程度,头部受到重击容易导致视网膜脱落甚至粉碎。 
 
 
民国时期官方的扶持推广
 
民国时期武术被称之为国术,设立了中央国术馆,举办全国武术国考,大力推广武术
 
在民国时代,武术一度被称之为国术。1909年,陈其美、宋教仁等即委托陈公哲组织“精武体操会”,训练人才,此为后来闻名的“精武会”的前身。1928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不到一年,就在南京西华门头条巷6号设立了中央国术馆,此后将它发展成一套从中央到县级的武术推广体系。国术馆的宗旨是培养师资、推广武术、审编教材。当年10月,国术馆举办了第一场全国武术国考。以打倒对方为胜,规则较为开放。
 
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经济萧条,国民政府内忧外患,没有闲暇顾及武术的发展,武术就只能自谋出路了。40 年代初,中央国术馆由南京迁出,经长沙、桂林、昆明,1940 年迁到重庆的北碚,1945年抗战胜利后,又迁到重庆市区,四处迁移,居无定所。而各地武术馆由于经费无着,人心浮动,相继停办,个别的如山东国术馆被改为武术队,参加抗战,只有山西一隅的国术馆得以硕果仅存。
 
北大校长蔡元培倡导武力恢复国权,提倡武术军事化,从教育层面为武术正名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武术军事化倡导和推动者中充当重要角色。他曾留学德国,对德国“尚武”的民族精神认识颇为深刻。他认为与德国相比,中国更需要武术军事化,因为中国一方面面临日本的步步进逼,国家急切要自卫御侮;另一方面要收复历年来被列强瓜分的土地,都需要依靠武力来解决。他指出:“在我国则强邻交逼,堕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国民党对武术的态度,与对中医的态度颇为相似,一开始当作国粹大力弘扬极力推广,后来理性逐渐占据上风,遂逐渐让其退出官方体制,回归民间生存。武术在台湾,传统的国术实战比赛也是逐渐被现代搏击术的散手(即散打)替代。
 
 
 
神话般的散打明星柳海龙的海外征战,有据可查的只有一例。1999年,成名前的柳海龙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与不入流的拳击手大卫布恩进行过一次较量,因被对手重击,裁判认为柳不能继续比赛而输掉比赛。
 
制造功夫偶像来美化拔高
 
 
要么击败俄罗斯大力士,要么打败日本浪人,要么对抗八国联军,电视连续剧制造了许多功夫偶像
 
1大陆文革结束,进入被称为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时代。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放映带来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它的主题歌唱道:“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这也是在内部动乱中耽误了大好时光的中国人的期盼。随后中国大陆的影视界也推出一系列以武林人士抵御外寇的作品,《八卦掌》写的是击败俄罗斯大力士,《武当》里的敌人是日本浪人,《大刀王五》对抗八国联军。 
 
爱国武侠文艺作品的红火不是偶然的,是政府宣传部门理念的一种体现。一方面,这些作品都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浓烈的爱国激情和中国人百折不挠终于胜利的光彩结局,有助于在百废待兴的情势下调动人们的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塑造的外来敌手形象,以迂回的方式强化了政权的合法性,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不少人对政权有抵触和怀疑情绪,此类作品则起到了消解作用。 
 
 
 
2007年5月,中国武协组织国家散打队五名队员低调赴日本参加“Shoot Boxing”比赛,以四负一胜一人被KO的成绩大败而归。 
 
 
虚构厉害的对手,反证中国功夫厉害,霍元甲打败外国大力士纯属子虚乌有
 
在李连杰主演的电影《霍元甲》中,霍元甲成年后在擂台上连胜38场,只要再打败秦爷便可成“津门第一”……影片中,李连杰演绎了霍元甲 “全能武术冠军”的功底,他用刀、枪、棍、剑力挫四国高手,由私斗霸主转变为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但据史料考证及霍家嫡传子孙的陈述,霍大侠一生从未登过擂台,更无同海外武士交手的经历。霍元甲本是天津小南河村的普通农民,业余时间习武,后来为了生计,辗转到天津市做买卖。由于霍元甲武术功底好,经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因此在天津渐渐有了名气。
 
霍元甲的武功并不怎样,所谓的“迷宗拳”也只是旁门小道。传说霍元甲打败过俄国大力士卡洛夫(或译为斯其凡洛夫)、英国大力士奥皮音等,一洗“东亚病夫”耻辱,纯属子虚乌有。实际上,霍元甲除了与日本浪人交手较量过外,根本没有与什么外国大力士上擂台比过一次武,更谈不上把外国大力士“吓跑”。譬如俄国大力士只是街头卖艺,混一碗饭吃,不愿比武,难以说被霍元甲“吓跑”。而奥皮音善于运动,露肌健美,可能留下辱华言语。当霍元甲约奥皮音比武时,他坚持用西洋规矩,手带皮套,只击腹围上部,不许踢,霍元甲则要求手足并用,最后双方同意摔跤决胜负,约好在张氏莼味园比赛。这说明二人对比武规则存在分歧。但奥皮音最终失约,不愿与霍元甲比武。其失约的原因也不能主观地归结为被“吓跑”。
 
杜撰招牌功夫,神话中国武术,黄飞鸿的“无影脚”并不算什么独门绝技,而是偷袭手段
 
黄飞鸿,五岁从父习武,十二岁随父流浪街头卖艺谋生。此后,黄飞鸿拜师多门,参学多家武术,并开设有跌打医馆“宝芝林”。传说中、影视里有关黄飞鸿的绝技有双飞铊、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等,但这些难以采信。譬如“无影脚”被认为是黄氏的招牌功夫,可是最早描写黄飞鸿的著作《黄飞鸿别传》(黄飞鸿的徒孙朱禹斋撰)根本没提及“无影脚”。但据黄飞鸿夫人莫桂兰的回忆,真正的“无影脚”是一种偷袭手段。确切地说,“无影脚”是一种声东击西的脚法,在武术上这并不算什么独门绝技。黄飞鸿第三代传人余志伟曾指出:“无影脚”不似影视剧中那么神奇,在腾空后不间断飞脚,它只是一个扎扎实实的踢法,出击的时候声东击西。
 
 
借助受辱记忆,诉诸情感论证功夫厉害,“陈真”是倪匡虚构的
 
陈真这个最赚票房的“精武英雄”,其实是倪匡1972年虚构出来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人。1972年《精武门》经典场面,日本人在霍元甲丧礼送赠“东亚病夫”牌匾侮辱,李小龙饰演的陈真独自挑战日本武馆“虹口道场”,以一敌众将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将“东亚病夫”牌匾交还,以宣扬中国人非弱者的不可欺精神。此后多套的精武门电影或电视都必加入这一幕,几乎成了陈真电影的必备情节。此情节亦是倪匡所撰写,这些都由他在《am730》的专栏及电台节目《光明顶》中透露。
 
左侧视频为:《经梧太极第一代传人闫芳老师收徒仪式上推手》 
 
 
高手在民间的自我催眠
 
 
武侠宗师对决只能借助文字想象才能迷惑人,实战影像被认为“还不如两个妇人打斗”
 
1953年,吴式太极宗师吴鉴泉的长子吴公仪(鉴泉太极拳社社长)与白鹤派拳师陈克夫的一场生死比武,在港澳官民和新闻界引起震动。比武原因是吴公仪号称“南北无敌手”,陈克夫遂发起挑战,各大报纸还为此引发了激烈的口水战。到底如何定输赢,在各方面的挑唆怂恿下,双方签下生死状,决定由实战来“话事”。但香港法律严禁决斗,双方最后移师澳门,并向总督保证决不搞出人命,终获批准。
 
若只看作家与记者当时的描述,读者脑海中所显现的比武场景必定像经典功夫片一样精彩绝伦,—“兔起鹘落”、“快如闪电”、“腿起生风”是当时文字 描述中常用的词。很不幸,这场比武留下了影像,并且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武术留下的最早实战影像。这个影像被挖掘出来后,无论是那些把武侠影视中的打斗当武术的观众, 还是对世界搏击运动已颇为熟悉的人,都发出了一面倒的耻笑。“还不如两个妇人打斗”,“这是高手在较量吗,连小孩玩闹都不如”…… 这种刻薄的评论是看过这个比赛影像的人最常见的评价,“惨不忍睹”已算是非常公正的点评。 
 
 
“快摔王”那顺格日勒1999年在美国檀香山与美国职业散手王康李比赛,频频被对方摔倒在地,最后体力不支,甚至出现贴着绳圈不敢出战的狼狈场景。 
 
 
只讲述祖师爷如何厉害,哪年曾经打败过某人,掌门人自己的实战能力却不示人
 
武术在民间有着深厚的信任土壤,《搏击》、《拳击与格斗》之类武术杂志的体校广告,比如:“100天打通大小周天和全身经络;丹田内气外放,掌劈12公分厚石碑;铁拳砸穿12公厚石碑;铁布衫抗大力士铁棍暴打,大客车直接重轧无损;轻功踏雪无痕;内功可达龟息的境界;力战群敌如无人之境……”就为民间许多“武痴”深信不疑。
 
民间不会有武林高手,就像民间不可能找出一个110米栏比刘翔快的人一样。曾任《武魂》杂志主编的魏瑉(蓝石)先生,他从 1989年到1993年期间曾走遍名山古刹寻找传说中的高人,“我走访了山西、广东、江西、湖北、甘肃、河南、山东、四川……武当、青城、崂山都去过了,甚至还到日本拜会了少林拳法联盟,但结果令人失望。”魏瑉说:“我拜访到的很多武术家都是一些著名门派的掌门人,论名气、理论在民间可谓一流,但多为‘说故事’——讲述自己或者祖师爷如何如何厉害,哪年曾经打败过某人。他们多是手捧祖宗拳谱讲道,少有常人想像中的实战能力。
 
民间武术爱好者比赛时扮成武松模样,靠表演架势老唬人,“最后都成了王八拳”
 
民间武术大多没有经过对抗训练,一上擂台就“不管练习什么拳,最后都成了王八拳”。对抗起来根本没有反应,挨上两下就不打了。而在1980年和1981年,北京搞过散手试点,当时来自民间的参赛拳手有上百人,包含了八卦、太极、大成等等拳种。“但比赛刚开始没两天,一看进入半决赛的选手,都是练习散打的了。”梅惠志说。“有一位练习八卦掌的,比赛开始了,他还在那转圈子,被我们的队员追上去,踢了两脚,就不打了。”梅惠志说。那一次,最后冠军都被体校队员拿下。 1987年,梅惠志带队参加武当山全国武术擂台赛,这一次的场面比北京的散手试点更加热闹,赛场上有扮成武松模样的,还有和尚、老道……比赛前的表演架势挺吓人。有人一掌把木板中的铁钉子拍了出来,可一上台打擂,那人只挨了一脚,自己就跳下擂台了。还有一位神秘人物,自己爬上擂台要求比赛,当地组织者要求他先报名,但遭到拒绝,理由是“不敢留名,打完了再说”,并自称已经“毫无欲念,不吃荤腥”。看到这种情形,梅惠志专门交代队员不要踢第二脚,因为第一脚把人踢倒,第二脚必然会踢头,这样会导致这些没有任何对抗训练的对手直接休克。
 
【延伸阅读】中国功夫神话(《凤凰周刊》——记者 段宇宏)
 
 
 
精心挑选对手营造大胜假象
 
 
“中国功夫VS职业泰拳争霸赛”4:1大胜,而所谓“泰拳五天王”其实只有一个是高手
 
在K-1、UFC、PRID巨等被公认为世界最顶级职业格斗的决赛圈里,几乎见不到中国选手的身影,参与其中的中国选手,胜率竟然不足50%;而这些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甚至已有赶上像NBA这样的传统体育赛事的比赛,国内媒体几乎完全不予报道。那些被请到中国、被打得落花流水、代表着美国职业拳击、代表着俄罗斯职业格斗的高手,几乎全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业余选手。 
 
2010年初,大陆许多媒体称“五大泰拳王声称要灭中国功夫”,号称“灭少林、诛武当”,一时激起国人愤怒。接下来,先传出少林拒绝出战,后有峨嵋声称要出征,最终又有多家报纸辟谣,说泰方根本没有这些说法,此事纯属虚构,而且,有—二位泰拳王的名字甚至是假的。正当武术迷们明白这是主办方的炒作时,“中国功夫VS职业泰拳争霸赛”如期举行。实际上这是一场早就获得官方批准的交流赛,而且已是第六届。承办公司的炒作吊足了人们胃口,市场推广大获成功。“中国功夫VS职业泰拳争霸赛”,最终以中方4:1大胜泰拳而终场。 
 
泰拳VS功夫,一场“爱国”的闹剧
 
 
 
 
 
目前可以查到的资料显示,从1921年开始,中国功夫就在向泰拳发起攻击。但除了1922年,由流亡泰国本有武功并拜华裔泰拳宗师为师的李德与泰拳手打平之外,其余皆遭惨败。
 
中国功夫,更准确地说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具备多大的技击性,所谓的功夫神话更像是一种催眠骗术。
 
 
本文摘自: 羊城网(http://www.gznf.net)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gznf.net/forum-viewthread-tid-476621-highlight.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