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的脚踪

ardmore:座右铭--纯正的教义,敬虔的生活,无伪的信心
正文

《上帝话语的教义》

(2016-04-02 18:55:48) 下一个

《上帝话语的教义》

原著:约翰 M. 傅瑞姆(2010); 翻译:陈彪(2011-)

第十章   上帝话语作为祂意义的权柄

主权属性的第二方面是神性的权柄。正如我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论述的那样,上帝话语表彰的那个权柄是上帝独有的,祂自己终极的权柄。正如我们在第一章 看到的那样,语言权柄是在听众中产生责任感的权能。上帝的语言具有权柄,不光在于告诉我们要相信的和该做的,还引导我们的情绪,我们的价值取向,我们的优 先次序,我们的喜乐和悲伤。这就是说,在语言能有权柄的所有层面里,上帝的话语都有权柄,而且它们是终极的权柄。

权柄是语言意义的一种功能。在此重要的是要查验到,上帝的话语不光在于能力,还在于其意义。语言的能力就在于它做了什么;意义就是它说了什么。当然,说是做的一种,因此意义是一种的语言能力[1]。由于它在语言能力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我们必须要专门来讨论。

在自由派神学历史上,我们观察到“老派自由主义”(理齐尔,哈纳克,赫尔曼)认为圣经的话语具有意义,但是没有神性的能力。它们只是人的话语,应当 像对待其他人的话那样来考察和评价。对于新正统来说(巴特, 布如诺,甚至布特曼),他们对话语作为神性的能力有了更多的认知,但是,却否认话语是有意义的语言。在荷兰哲学家赫尔曼·杜伊维尔的一些门徒中,你也会发 现他们认定上帝话语为能力中心的类似观点[2]。

在传统的神学和在圣经自身中,都表明上帝的话语既有能力,又有意义。我们已经看到圣经论及到它的能力。同时,圣经也视上帝的话语为有意义的内涵。话 语从来不会是盲目的力量[3]。当上帝用祂大能的话语创造世界时,祂不只是让事情发生而已。祂用智慧的讲话命令这一切发生,给事物命名来解释他们的功能。 在创世记1.5,8和10节,上帝按名“称”(qara) 事物:昼,夜,天,地,海。(比较诗147.4和赛40.26)  创世记第一章其余的部分,祂用其祂的言语决定每一个被造物的性质和功能,而且用“好”这个话评价祂手所做的一切。在27-28节祂用祂的话定义人的性质和 任务[4]。

另外,注意在2章9节上帝给了亚当一个类似的任务,让他给动物命名,正如上帝已经给创造的事物命名那样。在古代世界,名称绝不是一个随意而用的标签。上帝要求亚当所做的是造成一个有意义话语的体系,可以指明动物世界的性质和特征。

在第九章,我们看到上帝大能的话语成就了上帝一切的作为。它们不光伴随着祂做的一切;它们还给祂做的一切赋予能力。无论上帝做什么,祂都透过祂的话 成就;无论上帝做什么,祂的话语就做什么。现在,我们应该注意到,所有这些话语就构成了意义的交流。上帝做的每一件事都根据祂的智慧(诗104.24)。 因此,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是有意义的,它的意义取决于上帝的计划。

类似的,当上帝对有理性的活物说话(祂自己,天使和人类),祂的话语表达了意思。在祂的话语中,祂表达出祂的智慧,知识,愿望,目的,慈爱和恩典。 此意义是权柄性的。当上帝与我们分享祂的慈爱时,我们有义务来珍惜它。当祂向我们发问时,我们应当回答。当祂体现祂的恩典时,我们就有义务来信靠它。当祂 告诉我们祂的意愿时,我们应该在我们的人生中遵行它们。当祂与我们分享祂的知识和目的时,我们应该相信它们是真实的。

在第一章里,我展示出圣经叙事的整个进程是如何视为一个对话的:上帝讲话,人回应。随后的历史进程就是人对上帝话语回应的结果。当人悖逆,就会有诅咒。当人顺服,就会有祝福。因此,圣经历史是圣约性的。圣约之主设立祂的旨意,而历史描写了圣约的赏罚。

因此,圣经的每一页都在教导或展示上帝话语的权柄。人所做每一件事、所说的每句话都是对上帝话语的回应,和/或是他们回应的后果。下面让我们一同察看在简要的救恩历史中的一些例证。

亚当和夏娃

在创世记1章28节,第一个记录下的始祖经历就是他听到上帝的话语。在那个经历里,他们学到作为人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生养众多和治理全地的使命。 在创世记2章16-17节,上帝为亚当提供食物,容许他可以吃伊甸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但是,还附加了一个禁言,叫亚当不可吃那知善恶树的果子。

创世记3章的叙述强调了上帝话语的中心地位。会讲话的蛇开始与女人对话。当然,在伊索寓言里,充满了各类会讲话的动物,但是这在圣经中极为罕见 [5]。在对亚当的吩咐时,上帝已经告诫夏娃要管理一切在他们下面的活物(创1:28),这意味着不要把动物的话当成上帝的话语。魔鬼在这里,透过蛇来说 话[6](启12:9)就是要颠覆上帝已经设立的权柄体系。不是按着上帝为最高的权柄,接下来是男人,然后是他妻子,接着是动物界的被造次序[7],魔鬼 用讲话的动物来支配妻子,导致她来支配她的丈夫,而她丈夫则寻求推翻上帝的权柄。我们看到了此事的后果(3:8-13) ,夏娃指责蛇,而亚当指责女人,二者都隐含着对上帝护理安排的指责。

这个竞争的焦点恰好就是两个宣称为最高权柄的话语:上帝的话和魔鬼的话。魔鬼攻击的恰好就是上帝已经讲过的话。他质问上帝是否确实真的说过此话(3:4-5),然后,僭越上帝已经说过的话,魔鬼竟然反驳它(3:4-5)。

亚当和夏娃没有第三个权柄来裁决争端。他们没有任何科学,哲学或宗教的方式来验证究竟上帝还是魔鬼的在讲真话。实际上,结果是他们相信它们自己的 话,他们的自我判断,当它们是上帝的话。这就是我们在第三至七章里讨论到“自主理性”的起源。然而,经文很清楚的谴责这样的自主。亚当和夏娃当时应该做的 是要接受上帝的明确话语——不必寻求其他任何来源的验证——即使它与其他号称为专家的来源彼此矛盾。

在叙事中,上帝的话语成就了,因为人的悖逆就将死亡带给第一对夫妻和整个创造界(14-19节)。上帝说过罪的工价就是死。但是,祂也奇妙地宣告祂 的恩典,因为祂说,有一天夏娃的一个后裔必要伤蛇的头(15节)。这是圣经第一次正式宣告弥赛亚的来临,它也暗示第一对夫妻本该有的身体死亡不会立刻就 来。他们将要生活繁衍,享受他们劳苦的成果,虽然伴随着痛苦和苦难。

亚当和夏娃本没有理由期待这样的恩典,除非来自上帝的话语。就原本的禁言来看,无法在那儿得到验证。就他们的智慧而言,亚当和夏娃不可能确定上帝会向他们施恩;其实他们本该怀疑能有这样的好事。他们更不会想到多个世纪后,弥撒亚要来救赎他们的可能性。

然而,这一次,他们相信了——没有验证,没有试验,没有按着他们自主的判断能力试图评估上帝的话语。亚当给他的妻子命名叫“夏娃”,就是给“生命” 的意思(20节)。如果回想一下她在堕落叙事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完全可能给她起名叫“死亡”。但是他相信上帝,祂的话语说,她将带来生命,生养儿女耕耘地 球,带来弥赛亚为后裔。当夏娃怀她的头胎时,她给他起名叫该隐,说,“耶和华使我得了一个男子(4:1)。在该隐出生时,依据上帝话语的应许,她相信上帝 正在透过女人的后裔来实现祂拯救地球的计划。

挪亚

挪亚的故事也是从上帝的恩惠(6:8)和上帝的话语开始(6:13-22)。气象科学就是从那时起开始的,挪亚无法确认上帝用洪水毁灭人类,这个极 不可能的事件。可是,面对各种不信的反对,“挪亚就这样行。凡神所吩咐的,他都照样行了。”(22节,比较7:5,9) 有上帝的话语就足够了。

新约教导我们现今世代的最后日子,就会像挪亚的日子那样。人们会一切照旧的进行日常工作和休闲,不理会上帝的警告(太24:37-39)。这一切会“全都冲去”。但是,那些听见又顺服耶稣警告的,就能预备面对新的大洪水(43-44)[8]。

希伯来书11章7节称赞挪亚的信心,成为基督徒信心的楷模:“挪亚因著信,既蒙神指示他未见的事”并且以敬畏的心回应上帝的话语。其实,他不仅顺服了上帝的话,他还向其他人宣告(彼后2:5)。

亚伯拉罕

在旧约圣经人物中,亚伯拉罕是新约圣经得救信心的主要楷模(罗4:1-25, 加 3:6-8, 希11:8-19, 雅2:21-24)。什么是他信心的对象?上帝的话语。在叙述故事的开头,上帝告诉他,要离开他的家乡城市乌尔,去到其他的地方(创12.1)。上帝应许 祝福他(2-3节),但是,就像亚当和挪亚一样,亚伯拉罕也没有其他独立的方式,来检验上帝讲的是否是真话。他必须单凭信心,因着上帝话语的缘故,接受上 帝的话语。

后来,上帝告诉他他和他的妻子撒拉会有一个儿子(创17:15-21),可是,这个应许直到亚伯拉罕100多岁、而他的妻子早就过了生育年龄之后, 才成就应验。在此情形下,不光是没有任何可以独立验证的方式,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与应许相反的方向。每个人都知道这样老迈的夫妇是无法生育了。撒拉自己都对 这个说法偷笑(18:12-15)[9]。

亚伯拉罕信靠上帝的记录并非完美;注意创世记12:10-20 和16:1-16的这几幕。不过,保罗在罗马书4:16-25呈现给我们更加广泛的图画:

16  所以人得为後嗣是本乎信,因此就属乎恩,叫应许定然归给一切後裔;不但归给那属乎律法的,也归给那效法亚伯拉罕之信的。 17  亚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复活、使无变为有的神,他在主面前作我们世人的父。如经上所记:“我已经立你作多国的父。” 18  他在无可指望的时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国的父,正如先前所说,“你的後裔将要如此。” 19  他将近百岁的时候,虽然想到自己的身体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经断绝,他的信心还是不软弱; 20  并且仰望神的应许,总没有因不信心里起疑惑,反倒因信心里得坚固,将荣耀归给神, 21  且满心相信神所应许的必能做成。 22  所以,这就算为他的义。 23  “算为他义”的这句话不是单为他写的, 24  也是为我们将来得算为义之人写的,就是我们这信神使我们的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人。 25  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或作:耶稣是为我们的过犯交付了,是为我们称义复活了)。

亚伯拉罕相信上帝的话语, 尽管这意味着他必须相信上帝能叫死人复活。因此,正如保罗说的,如果我们的信心是在于对上帝应许的信靠,那就不必在意那些人说耶稣复活是不可能的话。

事实上,上帝真的给亚伯拉罕和撒拉一个儿子,他的名字就是以撒(“喜笑”)讽刺撒拉的暗笑。可是后来,上帝再次向亚伯拉罕说话,告诉他带着这个特别 的儿子,应许的儿子,到摩利亚山上献为祭(创22章)。在此情形下,亚伯拉罕也没有任何可以独立验证的方式,他到底该不该这样做。其实,他很有可能将其看 为是违犯上帝自己道德律法的事[10]。或许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以撒真的死了,上帝似乎就无法实现祂透过以撒祝福全世界的应约了。因此,亚伯拉罕完全有可 能将这个命令,看成是与上帝自己以前话语自相矛盾的。

然而,上帝依然用与他说话的方式与亚伯拉罕认同(比较我在第一章中的讨论)。因此,亚伯拉罕没有做其他的选择,而是按上帝告诉他的去做,无论结局如 何。正如我们所知的,这是一个试验,以撒没有死。上帝提供了一个代替者,预表基督的工作(创22:11-14)。雅各说亚伯拉罕在这个试验中的顺服,就成 全了他的信心(雅各2:22)。希伯来书说,“亚伯拉罕认定,神能使人从死人中复活,因此,就喻意说,他的确从死里得回他的儿子”(11:19,新译 本):亚伯拉罕复活信心的另一个例证。

因此,上帝在圣约两方面的应许,土地和后裔上,试验亚伯拉罕的信心。他信靠上帝对土地的应许,尽管他当时根本就没有拥有应许之地的任何一块。他信靠上帝对后裔的应许,尽管上帝自己好像是在威胁那个应许。

耶稣

在后面,我将会讨论到摩西,先知和使徒。当然,他们也得到上帝的话语,要求他们绝对的顺服。但是在此,我们需要专著于耶稣,因为他不仅是话语的领受者,他自己就是说话的主。

因着耶稣既是完全的上帝又是完全的人,他既是最有权柄的讲话者,又是上帝话语最忠信的聆听者。按他人性的聆听者来说,他只讲他圣父教导他该说的话(约8:28, 10:18, 12:49-50, 14:10, 15:15)。对此他绝不质问,反对或迟疑。

但是,祂又是道成肉身的上帝话语(约1:1, 14)。正如我在第七章中所论证的,耶稣是话语(道)的这个事实,并不会削弱任何上帝给人类的位格性话语的权柄。事实上,耶稣自己作为上帝的话语为真理带 来了语言性的见证(约18:37)。祂说祂来到世上的目的,就是要为真理作这个见证。祂的使命是启示:带着恩典和真理延续摩西对律法的启示(约 1:17)。祂已经让我们认识圣父(18节,比较太11:27)。祂的使命不仅仅是启示性的。不只是告诉我们,祂来成就了救赎。但是,祂救赎性的作为,启 示了祂的恩典,而祂恩典的启示,解释了救赎的作为。

耶稣位格性(个人)的话语对新约圣经信息有着至关的重要性。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旧约中以话语中心的启示,到了新约发展成为非语言性的启示。正好相反, 耶稣位格性的话语对祂的事奉是决定性的。在祂门徒的共同体中,祂的话语是做门徒的最高标准。耶稣说,如果我们不按着祂父上帝的旨意行事为人,称祂为主就毫 无意义(太7:21-23)。祂父上帝的旨意就是在摩西的律法中(太5:17-20),和在耶稣自己的话语中(太7:24-29)。凡听见耶稣的话就去行 的,就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凡听见耶稣的话不去行的,就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

当祂荣耀再来时,耶稣必将要把那些以祂为耻的当做可耻的——注意到就是那些以祂话语为耻的人(可 8:38, 路 9:26)。祂的母亲和弟兄就是那些“听了神之道而遵行的人”(路8:21)

约翰福音的开头就将耶稣等同于上帝的话语(道),它在四福音书中,最集中的强调耶稣话语的重要性。在约翰福音6章63节,耶稣说,“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五节经文之后,彼得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

在约翰福音8章47节,耶稣将祂自己的教导等同于上帝的话语,坚持说“出于(属)上帝的”一定会听从和遵行祂的教导。

约翰福音12章47-50节,让人震惊:

47 若有人听见我的话不遵守,我不审判他。我来本不是要审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 48 弃绝我、不领受我话的人,有审判他的,就是我所讲的道在末日要审判他。49 因为我没有凭著自己讲,惟有差我来的父已经给我命令,叫我说什麽,讲什麽。50 我也知道他的命令就是永生。故此,我所讲的话正是照著父对我所说的。

注意到这里(1)拒绝耶稣的话语等同于拒绝耶稣,(2)耶稣的话语(特别相对于祂在地事奉时,祂位格性的同在而言)要来审判人(48节),(3)父 上帝决定耶稣的话语,包括内容(说什麽)和方式(讲什麽)(49节)[11],(4)父上帝的命令(包括祂一般的命令和祂给耶稣的特别命令)成为永生的途 径和实质(50节)。

约翰福音12章的一些教训:(1)如果我们批判耶稣的话语,我们就别想越过它们(新正统的风格)到耶稣自己那里诉求(48-49)。(2)我们无法 越过耶稣话语表达的方式,只是诉求于耶稣话语的实质或内容(49节)。(3)我们无法一方面拒绝耶稣话语对我们的要求,另一方面宣告我们有永生。

同样,把我们作为爱基督的门徒,与我们遵守祂命令等同起来,这在使徒约翰的作品中表达的最为清晰。参见约翰福音14:15, 21, 23, 15:7, 10, 14,17:6, 17, 约翰一书 2:3-5, 3:22, 5:2-3, 及约翰二书6。启示录中,约翰的异象是把上帝的子民等同于那些“守神诫命、为耶稣作见证的”(启12:17, 14:12)。

保罗比较少的引用耶稣在地上事奉时,说过的话语,更多的是基于他自己作为使徒得到的启示,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注意到在使徒行传20章35节,路 加记载了保罗给以弗所教会长老的信息。同时,在提摩太前书6章3-4节,保罗跟随耶稣自己,用认同耶稣的话语作为能否一起团契的试金石:“若有人传异教, 不服从我们主耶稣基督纯正的话与那合乎敬虔的道理, 他是自高自大,一无所知”。

因此,听从耶稣的话语,就等同于听从父上帝的话语。我们听从耶稣的话语,就如同当年亚伯拉罕听从耶和华的一样,作为最高权柄的话语。我们从来就没有 赋予为耶稣话语挑错的地位。这些话反倒是让我们有义务——听从,相信,顺服,默想,喜乐,悲伤,无论这些话语对我们有什么样的要求。

[1] And in the case of God, the power of his language is an aspect of its meaning. For the power of God’s word comes from his authority to command things to happen. Thus, in Gos’s word, power and meaning are perspective on each other.

[2] See my The Amsterdam Philosophy, available at http://www.frame-poythress.org/frame_books/1972/Amsterdam.htm and in the Collected Wors of John M. Frame, CD and DVD collection, vol. 1 (Phillipsburg, NJ: P&R Publishing; Whitefish, MT: Bits & Bytes, Inc. 2008). See also the essays in Appendxi D in this volume.

[3] Preachers and others sometimes point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eek word for power, dynamis, and the English word dynamite. In some contexts, the power of God’s word can profitably be compared to that of dynamite, but there is a major difference. Dynamite only destroys, sending debris every which way. But the power of God’s word builds up God’s kingdom, rather than merely tearing things down. It creates an order, not a chaos: a rational structure. So does the power of God’s word create the universe, turning what is “without form and void” (Gen. 1:2) into a beautiful orderly universe. In the first three days of creation, God produces locations (heaven and earth, seas and land, growing fields). In the last three, he produces beings to dwell in those locations (heavenly bodies, sea creatures and birds, animals and men). In God’s creative work we find the very definition of order: a place for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in its place.

[4] Note the analogue in the realm of redemption. As God gave names to all the creation in Gen. 1, so in redemption he calls us by name (Isa. 43:1) and gives us a new name (Isa. 62:2, 65:15), God’s name (Isa. 43:7, Jer. 7:10, Amos 9:12).

[5] I think that Balaam’s ass in Num. 22:27-30 is the only other exception.

[6] Scripture often identifies Satan in verbal terms. He is a liar, a deceiver, an accuser. The serpent figure well illustrates the negative power of Satan’s tongue, for a poisonous serpent attracts by his fluttering tongue and kills through the bite of his mouth.

[7] I realize that this notion of authority is not politically correct these days. For my general view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exes, see 622-647 of DCL.

[8] 2 Pet. 3:5-7 finds the word of God in still another dimension of the flood story: “the heavens existed long ago, and the earth was formed out of water and through water by the word of God.” It was nothing else than God’s word that held the water up in the sky. And the word not only warned Noah that the water was to fall; it caused the water to fall. (Recall the discussion of the last chapter: the word governs all the events of nature.) Similarly, says verse 7, “by the same word the heavens and earth that now exist are stored up for fire…” Surely, then, the word gives the best testimony concerning its own actions.

[9] Recall my discussion in Chapter 9 of Gen. 18:14, “is anything too hard for the Lord?” which can be translated “is any word too wonderful for the Lord?”

[10] God later prohibited human sacrifice explicitly in Deuteronomy 18:10, but one would think that even people living long before would have seen this practice as wickedness.

[11] This seems to be the best way to render in English the Greek distinction between ti eipo and ti laleso. The first is from the verb lego, the second from laleo. These are often interchangeable and translated “to speak.” But the former tends to emphasize content, the second manner—the sounds that come out of the mouth.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