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往哪里去?
个人资料
风语空灵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镇古悠美食 - 四年后回国观感 (04)

(2023-10-24 14:39:27) 下一个

说到年代久远的古城镇,这里想先提一下苏州,也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距上海约80公里,号称2500年的古城,遗憾的是当今已没了古城的影子,城墙残留,老街道在90年代悉数被拆,古城空有其名。留下的几座塔几座园林完全被水泥森林淹没,那些修复的景观(例如盘门三景),包括闻名中外的寒山寺被增补得不伦不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老建筑全都保留,外貌不变加以必要的清理修缮加固,如果内部想极尽奢华和现代化请随意。没了悠久历史沉淀的老建筑老城区和老街区,何以古城,拿什么传递历史物质文化信息,如何教人发思古之幽情叹岁月之久远,客观上出现某种意义上的历史断层,民族的继往开来岂不成空中楼阁。好吧就此打住,不吐槽了,每次想起都要一吐为快。


苏州西面十公里有一古镇叫木渎,有“吴中第一镇” 之称,是与苏州同龄的汉民族水乡古镇,也有2500多年历史,乾隆六下江南每次都光临此地。本人大学时期曾"长途跋涉"来这里逛古镇看"香雪海"(春季的梅花漫山遍野),爬天平灵岩。这次回来又专程赶到这里,目的是扫墓,疫情前和疫情中相继过世的岳父母长眠在灵岩山下的苍松翠柏之中,扫墓结束后顺道游了木渎古镇并在镇上的石家饭店午餐。


木渎镇旁边的灵岩山景区大门。

现在游客大多已不从这个大门进出,而是在几百米外的停车场下车后直接进入山门。这个大门里面有小桥流水亭台楼榭,是免费供人游玩的江南园林,我给它取名"灵岩园",内有一"山珍宝"餐厅,提供一道叫"菌王汤"的名菜,据说乾隆来此必点此菜。灵岩山的山顶有一灵岩寺,每次说起这个寺庙,都想提起所经历的一个小故事。当年作为大学生严格说是医学生,一个中医学科成绩差强人意的医学生,当时年轻对中医那套阴阳五行经络号脉等颇有偏见(能学得好才怪),连带对佛教也不以为然。那天和同学们一起上到山顶,寺门内有一位认真打坐的小僧,竟一时兴起,好奇又唐突地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向他提问,具体用词全忘了,大意是,这么认真打坐你信吗?没想到他的回答令人难忘,他说"信则灵"。结果这三个字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哲理一起伴随了本人一生,每当遇到难的事,僧人"信则灵"的认真态度就出现在脑海,可以说言者有意,听者在心,从那时起对佛教一直抱敬畏之心。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这位小师傅想必变成了大主持,不知他的言传身教又影响了多少人生?

 
"灵岩园"内的歇山亭和池塘中的王莲花,一阵秋雨后,莲叶上水滴晶莹。

 
小径通幽处,苍木藤叶真。.
 
 
灵岩园里水流觞,桥曲柳垂荷满塘。
 
游木渎古镇,简要了解一下它的来龙去脉自是当然。话说2500多年前吴王大兴土木筑姑苏台,越国进贡神木作为建筑材料,数年间木材堵塞了河道,遂称此地为"木渎",猜木渎的渎与今天的堵同义。北宋时期木渎的繁华促使建镇,长期归吴县管辖。清代的《姑苏繁华图》,可以说是《清明上河图》的姑苏版,着重描绘了这里的一村,一镇,一城,一街的繁荣景象,它们分别是山前村,木渎镇,苏州城,和山塘街,而木渎的画面占了整个画卷的一半,可见当时该镇是房间里的大象,连苏州城都望尘莫及。.

《姑苏繁华图》部分截图

 
木渎沿河而建,河上有数座石桥和亭桥,桥洞如月,苍松翠柳,花木扶苏,白墙黛瓦,大院深深。

 
斑剥的白墙上爬着青蔓,碰到文学爱好者不知作何感想。图右是天珍宝餐厅正门,门前的草地上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山珍宝 - 乾隆六次到过的地方"。

 
沿河行走,无论是建筑还是花草都让人浮想联翩。

 
几百年历史的古石桥和近期修复的亭桥

 
老碑亭中稍事歇息的游客,沿河餐座上午餐的情侣,给人一种气定神闲,文化浓郁的氛围。
 
 
"云想衣裳花想容",木渎古镇不但吸引游客,还"招蜂引蝶",旅游网红借此宝地向全国粉丝"实况转播"。李白这首诗虽是为杨贵妃而作,后三句放在这里并不违和:"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和任何当今中国的古镇一样,这里也有众多的餐馆和商店,但相当清洁整齐,不妨这样说,木渎是我走过的古镇中最喜欢的一个,这或许和下面说到的美食有关,吃人家的嘴短哈。

每次回来,国内的亲戚成了向导兼司机,这次也不例外。帮了我们许多忙,决定请他们在镇上撮一顿,他们也不客气,推荐了"石家饭店",当仁不让地为我们点了该餐厅的"松鼠桂鱼"。这道菜有个传说,据传清代乾隆帝下江南,一次南巡至苏州,微服私访来到观前街松鹤楼,要吃餐厅展出的镇店之鱼鲤鱼,为了不扫这位看起来气宇轩昂客人的兴,又不杀象征吉祥的神鱼,店主用鳜鱼烹制成松鼠状,使人分不出是什么鱼,又巧妙地与店招牌的松字相关联。乾隆食后甚是满意。后来有人把鳜改成桂,“松鼠桂鱼”流传了下来,成了苏帮菜中色香味俱全的代表作。
 
“松鼠桂鱼” ,油炸醋溜后的鱼肉没一根刺,脆香可口,入口三分化越嚼越香。左: 木渎石家饭店做的,右: 家附近一家餐厅做的。都是松鼠桂鱼,镇上大厨和城里师傅做的presentation不一样,一个是食物,一个是美丽的食物,但有个共同点,好吃!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风语空灵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过往的西' 的评论 :

完全同意!太商业化,极少有让人再访的冲动。
过往的西 回复 悄悄话 江南古镇同质化比较严重,千篇一律,连带卖的东西都几乎一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