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绿了脖子红了

不登大雅之堂不附弄风雅入不了主流的老中,用方块字码一码人世间的欢乐。
个人资料
正文

逾淮为枳 – 从北美北到北美南讨生活的故事 (2)

(2023-04-01 16:14:00) 下一个

(接上篇)

去面试的R&D 公司老板是MIT机械系教授KJ Bathe,该公司研发机械土木行业做结构力学分析的有限元软件。Bathe八十年代初就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海内外尤其是海外,名气不小。那时我年轻,和很多中国年轻的学人一样,喜欢崇拜名人,特别是Bathe这样全世界该行业的大拿。也难怪,Bathe的书,在U of A的图书馆,被当作圣经对待,任何人只能借出两小时,且不能拿出图书馆,只能在图书馆里阅读。八十年代初,中国很多大学的计算机上就装了他公司盗版的软件,中国大学大拿教授的经典中文专业书里,后来被我发现,大段大段抄写翻译他的著作,所以,在我三十五岁左右的时候,还不可能有象现在的思维,没有办法不崇拜他。

那个礼拜六早晨,该公司的一台湾裔员工把我从酒店拉到公司会议室,稍后,来了波兰裔经理和一法国裔员工,最后德国裔老板Bathe到场。Bathe一出现,《围城》作者钱钟书描述的那种名人效应立即发生在我身上。我吃了Bathe那只“母鸡”下的蛋,觉得特别好吃,因此很崇拜下蛋的“母鸡”。现在,终于在他的公司见到了他,格外激动,双手伸过去求握手,Bathe冷冷地但又不失礼貌地接住我伸过来的手,用一只手简单地握了握。

面试在寒暄五分钟后随即开始,一个德国老板,带着一个波兰人和一个法国人两伙计,将要决定一个前来求职老中的命运。面试从我做presentation开始,1998年的时候,好象用PPT做presentation还不太流行。我把做好的胶片,一张一张地往投影仪上放,三个人随时打断发问。大多数情况下,我都能给出令提问者满意的答案,但有时额头上也冒出细微的汗珠。两个多小时硬碰硬的面试过程中,老板的凶狠和德国人的严谨,在Bathe身上时不时地表露出来。在启程去面试以前,我曾和同学戏称,如果我在Bathe马前能走上三个回合,而不被挑下马 (老板可随时结束面试),就算是成功。可是没曾想,不仅三个回合,三十个回合过后,我依然在侃侃而谈。在把为波兰人布置的面试题目所准备的胶片present完毕后,我随口说了句,这只是我博士论文研究5%的内容。Bathe兴奋了:何不再说说你另外95%的博士论文内容?于是,在这三个人面前,我开始预演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在一个问题追赶着另一个问题的答辩中,我几乎回答了三个人所有的提问,特别是,当Bathe让我在白板上写出一个矩阵套矩阵、共有十几个矩阵的复杂公式,我居然八九不离十,凭着印象,几乎100%地写出来公式的全部。要知道,那是在毫无准备下回答的问题,反映的是扎实的功底,这一点毋容置疑。现在回忆起来,我自己都感到自豪,真的感谢自己那五年多废寝忘食的工作。是兴趣,让我自己周末和晚上,心甘情愿地加班加点干活。那时,作为一个学生,我复印任何文献,都是自己掏腰包,每页一毛钱。做博士论文期间,我自己付费复印的杂志论文,在后来搬家时就装了好几个纸箱子。

在我做完全部的presentation,并回答了所有问题以后,Bathe高兴地叫了我一声“Dr. Wang” 。在我看来,这个称呼最具赞赏性,含金量最高。求职面试过去三个礼拜后 ,在我的正式博士论文答辩结束时,我的大老板也提前叫了我一声”Dr. Wang “。两声不同场合下的”Dr. Wang”,让我记住了一辈子。

我一听Bathe叫我“Dr. Wang”, 知道有戏了。早晨在从酒店到公司的车子里,那位台湾裔公司员工,除了拉我进公司面试以外,还拉了比我早一天、在礼拜五面试的另一个求职者,并暗示老板对他的面试表现满意。如果那天我的面试不出彩,老板多半就要和他签合同了。面试一结束,他对我说,你先休息休息,我们三个人出去讨论讨论,说完三个人走出会议室,去了另外一间办公室。不到十分钟,三个人就回来了,老板郑重宣布,我们决定雇佣你!然后开始和我谈薪水和各种benefit细节。一听到Bathe和我说的薪水,我做了很大努力才克制住自己,让自己没有笑出声来。因为那个数字,比当时我们同一个专业里的加拿大学生,博士毕业后在加拿大咨询公司里的初始薪水,数量上要高出差不多三分之一,更何况,Bathe开出的是美元。后来听说,MIT里一些助理教授,起薪当时也只有4万多。

双方只是谈好条件,但没有在合同上签字,因为合同文本在公司的秘书手里,礼拜六她不上班。Bathe向我保证,礼拜一就把他签好字的合同邮寄出去。那时,彼此间真的是相互信任啊,他们只知道我来自加拿大,老板可能还不知道(波兰经理知道)我来自加拿大的那所大学。当时合同的签订是根据我说的条件:我已经计划六月下旬博士论文答辩,并将申请参加七月份的入(加拿大)籍考试,然后宣誓入籍,九月份即可在过境时以加拿大公民的身份申请TN签证,前往波士顿工作。Bathe 相信我说的一切。在我回到爱民顿一个礼拜后,按照预期,收到了公司的合同。当时NAFTA条约生效不久,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公民在该条约下可以到其它两个国家工作,条件是,它国提供的工作机会,必须科技含量高薪水高。

在合同签完寄出后不久,在入籍考试宣誓的环节上出了一点差错。六月份阿尔伯塔省移民局官员的口头承诺有了变化,答应的让我七月份考试宣誓的许诺,必须向后延迟。在我三天两头跑移民局软磨硬泡以后,移民官终于答应,让我九月底考试宣誓。在多次纠缠中,我可能说了一些不礼貌的话,“考试通过以后,才有资格宣誓。”一个看上去很精干、年纪在40岁左右的女移民官恶狠狠地补充了这一句。说话的口气,好象是她不愿意看到我考试通过。Bathe的公司爽快地同意我延迟一个月,在十月一号正式上班。

从加拿大移民美国,又是由我打前站,太太女儿在加拿大扫尾。十月份在Logan机场见到她们娘俩时,我打趣地对女儿说,你和妈妈象被拴在我的裤腰带上,我走到哪里,你们就被带到哪里。从1998年10月开始,在美国的波斯顿,我们一家开始了新的“三人行”生活。上面这张照片中那栋褐色小楼的一楼,便成了我们在美国的第一个家,位于麻州Watertown。去年六月份,我和太太飞到波士顿,从那里出发坐游轮去加拿大蒙特利尔旅游。特地早去了一天,在波士顿故地重游,那张照片拍摄于当天。25年过去了,房子看上去没有任何变化,但早已物是人非。

我从北美北移民到北美南的故事大概就是这些了。从中国去加拿大,再从加拿大来美国,太太和我完全是白手起家,我们没有任何背景,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提携和帮助。如果在北美的这两个国家里,没有民主没有法治,没有随之而来的平等和公平竞争,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一切,这就是我崇尚的人类现代文明的精髓所在。

我在加拿大读书的五六年期间,拿了加拿大绿卡,然后又入了加拿大籍,没有为加拿大做过任何贡献,却最大限度地享受了加拿大的福利,最后还利用了NAFTA条约,从加拿大到了美国,说得不好听一点,我是在利用加拿大。那几年,阿尔伯塔省的石油工业利润很高,政府每年有可观的财政盈余(surplus),盈余部分每年都是按人口分摊。加拿大绿卡持有者享受同等的利润分成权利,只是不记得外国人是否也有机会。1998下半年或1999上半年的某一天,在麻州Watertown的我,收到了阿省政府的一封信,信上说经查明,你全家已经在1998年10月离开阿省,所以必须按比例退还该年10-12月份你家获得的财政盈余分配。收到信时有点尴尬,但一想到自己并不是故意隐瞒,心里也就变得坦然,遂按照要求,写了一张支票寄回。

在加拿大读书时的大老板NR  Morgenstern,也是一个具有世界名望的大拿。在中国的时候我在书本上学到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式,在现实中又看到他本人并且直接接受他的指导,在课堂上他对学生讲解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式。正因为和两个大拿有零距离的接触,我才有机会理解,世界级大师也是凡人,有着他们极其普通的一面。在西方文明社会强烈的平等意识影响下,我最后终于理解并十分同意,国际大师的荣誉只是光环,他们本质上和一般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今后若有兴致,再写写 “国际大师“光环下两个普通人的本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2)
评论
Armwea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格利' 的评论 : 俺现在干的活,还依然是俺当年所学专业的延伸,但那门炉火纯青的手艺现在几乎不用了。:)

俺现在做的和工程实践更紧密,离过去的纯理论研究远不少。人生就是一个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换个角度说,它也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句话俺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课里学到的,有它的道理。俺现在所在大学的环境,也不允许俺做以前的纯理论研究。

谢谢关注!:) :)
格利 回复 悄悄话 太厉害了。大拿,你就是一名在专业上的大拿。对专业始终保持兴趣和热爱的人不多,你是其中之一。还有一位懂你的夫人,还有千金一位。幸福家庭。祝王博士的事业蒸蒸日上。
Armwea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文学城大拿菲儿点赞。 我只是奋斗的命,但情感肯定缺失。 :)

情感篇下面不久前贴了一张我昔日暗恋的照片。菲儿如果留言,肯定增色不少。 :)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人参花' 的评论 : +1

上,下篇一起点赞。奋斗篇一点都不亚于你的情感篇:)
Armwea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人参花' 的评论 : 谢谢!生活中被叫“王博士”的次数少之又少。园姐是第一个,你是第二个。 :)倒是天天有人叫俺“Dr. Wang",但发音是“Dr. Wan”。 :)
人参花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好!赞好几个。跟着园姐喊你王博士。
Armwea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hniu' 的评论 : 谢谢留言。
Armwea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清漪园' 的评论 : 谢谢园姐的到场。我把第一篇挂出去以后就在想,园姐肯定会读俺写的字。挂第二篇的时候想,园姐肯定会风度翩翩地亮相。:) 这不,一切都在俺的预料之中。:)谢谢美言,我把园姐当作第三个称呼我 “Dr. Wang”的人。 :)

人老了,慢慢地就开始喜欢回忆,尤其是我。照片中褐色房子左边的那栋房子里,二十五年前,只住着一个70岁左右的老头,只要路上有树叶落下,他就会出来扫,我上班下班经过他家门口时,他多半在路上拿着扫把扫树叶。去年,我站在那里拍照时,再也见不着那老头的身影了。

上个礼拜去LA开了一次会,这是Covid pandemic以后,俺第一次出去开会散心。有一老中同事见到我惊呼,老王的头发全白了!:) :)
ahniu 回复 悄悄话 thx for sharing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红脖老弟原来脖子一点也不红,读书的年头太多,把胳膊上的肌肉都读没了,哈哈!你的留学就业经历是老留一代不少人都经历过的,真是“忆往昔当年岁月稠”。相信这篇大作会引起相当多的老留和中留们发思古之幽情。

“我们没有任何背景,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提携和帮助。如果在北美的这两个国家里,没有民主没有法治,没有随之而来的平等和公平竞争,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一切,这就是我崇尚的人类现代文明的精髓所在。”----王博士金句!
Armweak 回复 悄悄话 谢谢美言!

我出身贫寒并坦然面对,从不隐瞒,因此,在性格上我就少了人们常见的自卑。时刻不断提醒自己,只有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实,这是规律,文中我提到的两个老板,都是hardworking 之人。

Bathe开公司挣大钱,自己却很少消费,连打高尔夫都没有兴趣。她的女儿当初和老爸对着干,凭着“兴趣”发展,但到后来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她妈妈偷偷地接济她。俺觉得,与其说凭兴趣去从事艺术,还不如说,对什么都没有太大的兴趣,最后弄一个简单、自己能鼓捣几下的玩意儿装装门面。如果真的感兴趣,肯定会去working hard,并把它当乐趣,然后,社会不至于不承认她的任何价值,自己走到穷困潦倒的地步。:)

这是俺对“兴趣”的个人看法。:)
———
越live越精彩 发表评论于 2023-04-02 02:47:21
越live越精彩 回复 悄悄话 逐字逐句读完了你写的两篇文章,写得太好了,点个大赞。你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学到的知识,真正地改变了命运,佩服。祝福你们全家在异国生活幸福,一切安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