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上海,在芜湖长大,后又回到上海。我的记忆与上海颇有渊源。又有思乡的漂泊海外的上海读者给我悄悄话说喜欢看有关上海的文字。所以我打算写写我记忆中的上海的衣食住行。本篇为行篇,主要讲讲上海卓越的公共交通。姑且略过自行车、电动车等不最具上海特色的行的元素。
上海是全中国最具现代化的城市之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没有一个城市能出其右。庞大的城市,四通八达的道路被发达的公交网络所覆盖,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穿梭其间。即便在没有私家车、出租车、地铁的年代,上海的交通也很便利。
记得我80年代中后期在上海读大学时,公共汽车的票价是五分、一角和一角五分,拖着两条长“辫子”的无轨电车是四分、七分和一角三分,很经济。还有人有月票,经常坐车的话更加省钱。上了车人们一般都能自觉买票或者出示月票。车上人多拥挤时,乘客们会在购票着和售票员之间传递钱和票。
车有普通的站站停的,也有区间车、大站车和夜间车。一般间隔十分钟左右一班车,夜间车的间隔要长一些。在车的起始站人们排队井然有序,分坐队和立队。坐队比较慢,但能有座位,要坐比较多站点的人如果不赶时间一般会排坐队。
我那时最常坐的车是学校门口的49路公交车。坐这辆车途径淮海路和南京路,还记得的沿途站点有建国西路、复兴中路、常熟路、铜仁路等,最后停靠在离南京东路外滩不远处的汉口路上。到在虹口塘沽路的伯父家坐车到汉口路再到附近去转乘17路电车。我以前还常坐的车有43路,44路,淮海路上的126路等。后来淮海路上出现了911双层公共汽车。
后来我从芜湖的医院辞职到上海闯荡的初期也常坐公共汽车。喜欢在夜间坐在空落落的车上看窗外昏黄路灯照耀下移动的街景。
坐公交高峰时会很拥挤,有时车门都要费很大力气才能关上,下面的人会帮忙往上推人。车内更是挤得没有立足之地。但是人们一般能够遵守先上后下的规则。车上人多时要提前往车门处挪动。下雨天坐公交更添了麻烦,湿漉漉的。记忆中最不堪的是有时会在车上遇到色狼,借着拥挤占女人的便宜,很恶心。我曾经有几次这样的遭遇,不敢正面对抗,每次我都挪到车门口提前下车。
现在在上海的人出行的选择更多了,除了公交,还有已成网络的地铁、轻轨、出租车和私家车。我曾经住在地铁一号线万体馆站附近,出行很方便。现在又开通了好多条地铁,已经形成了网络,覆盖大部分城区和郊区。出租车上海人叫它为“差头”,最初10元起步,包三公里,三公里以后每公里两元,还是比较公道,后来涨过价,现在大概又涨价了吧。车也不好打了,尤其是下雨天。私家车这些年尽管受到摇号的控制,仍然是多了很多,交通也因此而拥堵。不下雨、不生病时在上海真的没必要开私家车,就像在纽约市,有车反而不方便。走路、坐公交不仅便利,而且健身、环保。
我已经好几年没回上海了。想念上海,想念上海发达的公交和地铁。
根据楼主说的情况妳应该是上医毕业的(现在归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