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玉米穗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腥风血雨里的南明短命王朝(九)

(2023-03-09 08:37:02) 下一个

南明弘光朝廷在人力,物力方面相较于清廷和大顺政权占据着优势。它占据着半壁江山,淮河以南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可是,弘光朝廷腐朽不堪,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倾轧纷争,尤其是军队完全蜕化成了将领们维护和扩张各自山头的工具,他们怯于公战,勇于私斗,遇到农民军或清军则不战而溃,望风而逃;遇百姓却视如俎上之肉,敲骨吸髓,穷凶极恶。

弘光朝在军事上无所作为,军费开支却极度膨胀。财政入不敷出,户部就变相加征。地方官吏假公济私横征暴敛,剥民自肥。为了供应四镇和左良玉的兵马,江南百姓被压榨得髓干血尽。这些军阀在清军南下以前盘剥百姓鱼肉人民,一旦清军南征,又几乎个个望风而降,充当清廷镇压,征服各地抗清斗争的帮凶,从而加速了南明朝廷的覆亡。

弘光帝朱由菘本人是一个不以国事为重,成天荒淫好色,追欢逐乐之君。他登上帝位宝座后不理朝政,把军国大事委托给大学士马士英,自己则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修建宫殿,四处购买珠宝,派出内官在南京,苏州,杭州等地挑选“淑女”。他以大婚为名,把搜索民间绝色闺女,当成头等大事。他又好酒贪杯,经常沉湎于醉乡之中。他的内廷悬挂着一副对联,“万事不如杯在手,百年几见月当头”。

而被弘光帝委托以朝廷大事的马士英,阮大铖等人则利用手中权力卖官鬻爵,聚敛财物。当时民间流传的词中说,“弓箭不如私荐,人才怎比钱财?吏兵两部挂招牌,文武官员出卖。四镇按兵不举,东奴西寇齐来。虚传阁部过江淮,天子烧刀醉坏。”弘光朝廷之腐败由此可见一般。

建立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弘光朝,如此不知振作,文恬武嬉醉生梦死,清兵一旦南下立刻土崩瓦解,是毫不为怪的。

 

清廷在畿辅一带站稳脚跟后,多尔衮于十月间命令清军兵分两路征服全国。一路由英亲王阿济格,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统兵取道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进攻陕北,得手后向南推进,准备一举摧毁以西安为中心的大顺军政权。另一路由豫亲王多铎,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率领南下,消灭弘光朝廷。

然而由于西路清军,在河南怀庆地区被大顺军击败,多尔衮意识到同时两路出击的危险性,遂及时改变策略,命令原本计划南征的多铎部改南下为西进,先去沁阳解救被大顺军围困的清军,然后进攻潼关,打开入陕门户,与阿济格所率清军南北合击大顺军。

多铎部清军暂缓南下,使得南明弘光朝得到苟延残喘的机会。当时在阿济格,多铎两大清军主力全部集中在陕西与大顺军一决雌雄的时候,清廷在畿辅,山东,豫东的兵力非常薄弱,只有肃亲王豪格率为数不多的人马扼守黄河。多尔衮知道自己当时在整个华北地区势单力薄,不敢轻举妄动,避免同南明军队正面冲突。当时弘光朝的总督王永吉和袁继咸曾经积极建议弘光朝乘虚而入出兵北上收取山东等地,但大学士马士英,史可法等人生怕出兵黄河流域夺取山东等地会触怒清廷,引火烧身,遂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看清廷全力以赴剿灭大顺农民军。多尔衮正是笃定吃准了南明弘光朝惧怕清廷,不敢出兵,才敢于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孤注一掷,把几乎全部主力投入西北一隅,与大顺军决战。东线无战事,给清廷提供了利用汉族阶级矛盾各个击破大顺军和南明朝廷的大好机会。弘光朝一厢情愿消极避战的“借虏平寇”政策,其结果是导致了自身的灭亡。(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玉米穗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uren_1970' 的评论 : 谢谢博友。
luren_1970 回复 悄悄话 南明确实软弱腐朽。但是如果选择在清军和闯军厮杀的时候北伐,也未必能夺取领土,反而会引起清军的注意力。以南明的实力,自保都有问题,更不要说主动出击了。不要说南明,就是大明还在的时候,跟清军打也是负多胜少,野战更加是从来没有胜迹。 不过,如果南明能认识到局势的严重,来一个全民总动员,总备战,也许能搞一个隔江对峙。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