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東急就章(8)

(2024-02-25 17:50:36) 下一个

閉關尙不足以去其懮,不僅要“永行禁止流民,不許入境”,而且定限逐之,“寄居奉天府流民,設法行遣,定限十年,令其陸續回籍”。提醒一下,當時的奉天府與遼陽府是兩個地區,遼陽府的移民不在此定限之列,他們是合法移民,當然可以繼續生活在那裏,那是得到滿清皇帝允許的。雖然關是閉了,但關東之誘惑卻因此次移民而傳之中原,特别是山東、河北及河南等諸省。

流民是什麽?按大陸在民國以降的學界中大多對華夏古代流民的定義有三種,一、?失土地而無所依歸的農民;二、因饑荒年歲或兵燹而流亡他鄉的農民;三、四出求乞的農民。所謂的流民按今天正式的説法應該是移民,移民有多種類型,有長期遷移的,亦有短期居住的,還有流動的。華夏大地一直到民國時期除去幾個商業城市外都是農耕社會,因此人都是粘附在土地上而生存的。那麽按這三個定義以今天的説法實質上就是一種“難民”。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在學界的定義中有很多的名詞是從古代的文獻中繼承下來的,比如“流民”和“流人”在滿清時是不同的人羣。“流人”指的是因各種原因被朝廷發往流放地的罪人,關於“流人”在關東的生活及對社會的影響,我將於相關聯的地點和時間再引入進來談談。

此次關東移民對齊魯及燕趙文化侵入關東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文化的侵入要有兩個基础,一是侵入的人羣要有一定的數量或是依靠政治權力強制推廣,二是侵入後能够滯留一定的時間。通常外來文化都會被本土文化所抵制,如果是移民自發引入的文化,在與本土文化的交滙中會産生對抗,這種對抗大多是與經濟有關的,總體而言,文化的交融過程如果不涉及宗教,經過一定的磨合後就會取長補短,不會是一種文化的被滅絶。但如果文化侵略是依靠政治權力強制推行的話,那就一定會有滅絶發生,因爲權力只在少數人手中,文化産生於人民,而少數人的文化僅是個人或小集體的愛憎,比如簡體字的強制推廣,禁止或取消少數民族語言走進民族學校的課堂等等。自漢代起遼東地區一直是文化交鋒之處,朝代的變更一直未曾打破過華夏的長城之封,關外旣是化外,不管是漢與高麗、扶余之爭,還是接續的隋、唐、宋、明與韃靼、契丹、遼、金、蒙古之戰,遼東都是互動之地,中原來、外寇至,你來我走,你去我還,遼東之民如水中浮萍逐波而流,因而留下了兩河文化和紅山文化交融的遺跡。而此次移民因滿清二百多年的統治才得以把中原文化,亦就是兩河文化在遼東扎下營寨,並進而擴充至關東各地。按正規的理解,關東是因滿清入鼎大寶而隨之成爲華夏之土且使兩河文化扎下根基。所謂的兩河文化是一種高大上的説法,如果按實質而言不過就是農耕文化,旣使在滿清時期兩河文化也只不過逹到了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階段。而當時關東社會的形態是落後於兩河之農耕文化的,其中存在著相當大的游牧成份,這是不庸諱言的。

漢族移民的涌入,自然會産生與當地民族的交流。關東民族的文化交流主要是在滿、漢之間進行。因爲來到關東的漢人只有二種,一個是經濟“難民”,生活無著才出走關東;二是戰爭“難民”,被八旗所擄。這兩種人的宗教歸屬感是很薄弱的,因此他們帶到關東的文化中就少有宗教的成份,這就使文化的對抗性減弱了。滿洲貴族入主中原以前,就採取高壓政策,強迫關東的漢族“滿化”。其最有成果的是成立了漢軍八旗,原從龍入關打天下的漢人兵丁都被歸到漢軍,成為了滿族化的漢人。但在中原的漢人面前,這個政策根本沒有實行的可能。為固守滿族“純正”風俗,朝廷不得不採取“閉關”政策,但從實際的結果看這並不能完全奏效。以致“闖關東”者有禁不止,滿族固有的社會文化傳統因此逐漸受到“侵蝕”。而且“棄置本姓沿用漢習者”所在多有,因闖關“流民漸多,屯居者已漸習漢語”也不鮮見。

當時從朝廷的角度看來,漢文化侵襲滿文化,漢人引導滿人的趨勢正在形成,事實也是如此。因為關東的地方官和旗人對中原來的流民也是非常歡迎的,從各方面考量,滿人在勞動力的使用和朝廷的科舉入仕上看到了漢人移民的長處。因此他們不但不積極執行閉關政策,反而向移民借墊牛糧籽種,白住房屋,能下田的下田,能伐木的伐木,能種菜的種菜,放羊的去放羊,餵豬的餵豬,鐵匠送到鐵匠爐,木匠進了木匠鋪,念過書的功名人,則畱在府中,教少東人唸書且伴老東家清談。這裏所述的“念過書的功名人”是關東滿人受惠最大之處,在念過書的功名人中,流人亦即被流放者占了大多數。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