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08)
2016 (282)
2017 (172)
2018 (137)
2019 (122)
2020 (121)
2021 (93)
2022 (52)
前几天,四十岁多岁的堂兄来落地移民,小子国内一直以来混的风生水起,在一线城市有房且夫妻俩收入不菲。为了此行,他们做足了功课,人没到,先通过中介置下豪宅,对比之下,我们只有“惊讶”..... 想想当年咱出来,两个行李箱,装满了实用之物品 (锅碗瓢盆,切菜刀板,水杯,四季衣服....),揣着几百元大美钞,这就是全部之家当,自此开始海飘生活。刚出来时只有看房子和设计梦想的份,经过几年之后, 才发现经过努力也可成为地主, 也可有自己的 House.
比之现在出国移民的同仁, 明显的是彼此起点不同, 这也要感谢几十年来国内经济的腾飞。不过两者也没有什么可比性,各有所得,各有所失。对于早年出来的我们,经历会长一些,生活的改变是渐行渐进,能看出每一个阶段的努力与收获,这也许与我们出国前所经历的过程有关, 因而能随遇而安.....
之前说过,父母文革去干校,将我们送回农村老家生活了三年, 待他们结束“改造”回到原单位,下放之前的“大房子”已分配给不需改造的工农兵。不得已,老爸单位只在单身宿舍楼给安排了一间约二十平米的房子--类似筒子楼, 做饭在楼道边上开火,水房厕所公用,住在那里的大部分都是单身,时常搞的脏乱不堪。我们一家四口一住就是几年。 不大不小的房子,摆三张床,两个桌子,空间占得满满的,那时好羡慕能住单元房的小伙伴,他们起码吃喝拉撒睡都能在自家的空间完成,干净整洁。
后来有机会去大院里其他同学家玩耍,才发现并非想象,当然“工农兵”子女的家境除外,不少像俺父母去干校回来的住家不过如此,很多是一个两房的单元房住上两家,想想各家差不多都有两个孩子,比较之下他们的空间还真没有我们家大。不同的家庭同住一个屋檐下,难免磕磕碰碰,加上彼此习惯不同,咱家住的单身宿舍楼对面的家属宿舍楼,会常常传出争吵声,此起彼伏,打开窗户,就可免费享受知识分子放下身价的叫骂声-:)
快到粉碎“四人帮”时,或许是老邓出来工作的那时期, 大院终于多年后盖起来一栋宿舍楼,每单元统统两房三十平米。老爸算是有资历的,因而分得一套,我们全家终于搬进来单元房,可是我还得与姐姐同宿一房,好在人不大,还不懂得尴尬和“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过来几年,我们各自上了大学,情况才有所改变。进入大学,我们是八人一个宿舍上下铺,同学们好像没有什么不适, 也没有人抱怨, 相信各自家庭都是一样的经历, 估计想的都是“过去如此,现在如此, 将来亦如此”。 现在回顾起来,也是呵呵, 确实是一个没有生活质量的居住环境。
后来毕业留校工作,一心想着出国, 因而没有上心学校分配房子之事。个别同学结婚早,俩人都是外地的,学校也无房可供,只能挤在单身宿舍蜗居。有对同学挺搞的,要结婚,无处可住,最后只好暂住不常用的教研室,这都是什么生存空间....... 到咱出国的九十年代初, 全国住房情况大体如此, 公房私有, 商品房之类的好像还在“人大”的议案之中,因而我们早期出国之人, 就根本想不到多年后自己会是一房之主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可贸易战要大家回去咋办?
谁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