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08)
2016 (282)
2017 (172)
2018 (137)
2019 (122)
2020 (121)
2021 (93)
2022 (52)
近来一位朋友的父亲突然病倒, 被送进医院动了手术, 经过治疗见好。俺这两天抽空去探望他老人家,到那里一看医院干净整齐, 医护和家属井然有序, 不见喧哗, 不像国内医院那样人是乌泱乌泱的。走进去感觉不是在医院, 倒象是在宾馆里。医院根据个人的医保, 病房里住的人数目各不同,特殊情况下也有一间病房只住一位 ,病房里的设施是应有尽有。
我问老人家病情如何, 住的舒服不? 他说, 这医院的条件不错,挺人性化。病房里的设施很实用, 病床床面可以调成不同的角度,以适应病人或躺或坐的姿式。病房内有电视电话并配有紧急按钮。此外,病床还有称体重的功能,护士可以随时检测病人的体重。术后每天早晨住院医生带医学生查一次房,而主治医生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定时,但每天必到,他真诚的微笑,温暖的大手,总会带给朋友的父亲力量。虽然每次见面都很短暂,但他能够体会到整个治疗过程的每个细节都有他的影子。
在美国住院靠医疗保险, 而加拿大的医疗早就大锅饭了,病人住院无须掏一分钱,也不需要家属陪护。一提起护士,中国人脑海中会出现衣着洁白整齐,动作轻盈,身材娇小年轻女性群体。这里护士则有些不同,不仅她们普遍身材高大,年龄相差也悬殊。说其“衣着不整”,是因为她们没有统一服装,有穿花衣的,有穿白衣的,有穿护士服的,要不是她们每次接班后与病人见面先自我介绍,真不知道她们是干什么的。但这里的护士有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她们照料病人的一切, 甚至还要为重症和老年病人洗澡擦身、喂药喂水。无论病人把病床病房搞的多脏多乱,护士都毫无怨言,一丝不苟地为收拾打扫。
老人家又说“ 在这几天, 让我想起在国内住院时,要送红包, 要请护工, 而且是全家总动员, 总之一人住院全家人都常被弄得疲惫不堪, 真是病不起啊。" 最后他说“从医疗这个角度来看,还是在北美养老大家省心啊”。
1. 北京的大夫们比较颐指气使,基本上不太尊重病人。可能是习惯了,他们已经意识不到了。比如见了病人后,即使是首次见面,基本上没有人介绍自己。在美国,大夫们都会自己做简单介绍:我是某某某大夫,是这里的主管大夫。在中国,大夫究竟姓什么,是哪位大夫,病人都要自己上网对号或打听。对病人的称呼,也基本上都是用床号:比如15床,23床等,有些像监狱叫号。“赶快把鞋脱了”,连个“请”字都省了。
2. 绝大多数病人,都对大夫笑脸相迎。跟我握手时,好多病人都是伸出双手,点头哈腰,笑容可掬。而绝大多数大夫们,包括还没有出校门的实习大夫们,都表情淡漠,很少有笑脸(有人会说这是一丝不苟,不苟言笑)。唉,千金易找,一笑难求呀!
3. 即使是这么大的医院,病人的护理,甚至吃药,基本上都是家属来分管。护士的治疗任务,除了打针,就是发药给家属。如要输液,液体什么时候输完,家属需要盯着。再如吃药,在美国都是护士看着您吃完后做完登记才走。在北京,把药发给家属就完事了。稍微复杂一点的,医院就建议请护工,另外付钱(很贵)。
4. 即使是住了院,很多检查都需要家属自己去预约,自己转运病人(即使是瘫痪的病人),自己再去拿结果。曾经有一次,一位同事请我翻译一份国内的病历,有一个名词“取报告处”难住了我。我想了好久,也想不出美国对应的部门。
5. 大多数住院的病人,看起来跟正常人差不多,在美国通常就是门诊处理,根本不用住院。即使是手术前的准备,“先住上院再说”,成了一种习惯。住不上院,就干等。
我的总体印象(不牵涉医疗水平):
1. 在北京,医生与病人的地位差别,九天九地,比美国要大得多。没有办法,这只是一个等级社会的侧面。很多医院,都大肆宣扬医闹的害处,其实根本不提及,主要原因还是地位的不平等。
2. 在北京,如果住院病人行动不便,没有家属或亲友,基本上行不通。在美国,基本上一切都是医院包办。
因为加拿大在美国北面,所以简称北美 ---》 新解 -:) 典型的大国心理。
加拿大为什么要叫北美?连医疗制度都不那么自信?
因为加拿大在美国北面,所以简称北美,呵呵!
承蒙指教,原来加拿大人交税不是强制的。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自觉的人。
可见加拿大的医疗水平是靠纳税人的大量金钱维持着的。
中国人也愿意象加拿大人一样纳税吗?即不肯交高税金,又要求高水平的医疗,这就像出了路边摊的价钱、却要求吃到五星级酒店的大餐——那叫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