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两岸的村民,有许多人是世代以捕鱼为生的。特别是在阳朔兴坪一带,他们除了使用传统的撒网工具捕鱼外,还训练鸬鹚(又名鱼鹰)来帮助捕鱼。据说,训练有素的鱼鹰潜入江中时,就像海底蛟龙一样追赶鱼群,而且嘴到擒来从不失手。另外,这里的渔夫捕鱼时使用竹筏而不是用木船作为捕鱼的工具,这也算是一种地方特色吧。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渔业已经以人工养殖为主,渔夫若仅靠打鱼为生,基本难以糊口。生产方式的改变,迫使许多渔家弃船上岸,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大多外出务工或经商。现在,漓江上已经没有多少真正的捕鱼筏了。只是,老一代渔夫的日常生活还是跟漓江密切相关的,靠跟旅游资源有关的活动来赚钱维持生计了。他们有的用训练好的鱼鹰供游客拍摄赚钱,有的利用竹筏运载游客游览漓江风景,只有少数的渔夫还在漓江中撒网、利用鱼鹰到江中捕鱼,或者给各地来的旅游摄影团当模特赚钱。
1. 据说,阳朔兴坪一带,有白髯的摆谱渔夫有三位,他是其中之一。问了下摆渡道人才知道,这渔夫大名鼎鼎,他的照片已经上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他会根据摄友的要求,摆出各种造型姿势,优雅娴熟,非常老道,且不厌其烦。嗯,很有职业模特的范。关键是,不捏捏作态,神情自若,让摆拍拍出随拍的效果。
2. 一冉小白髯,是漓江渔夫名牌标准。听闻,摄影界只认这。若你拍的渔夫没有白髯,那他一定不是真正的漓江渔夫,假嘢 — 那些资深的摄友告诫我。
数码时代,摄影已经成为种时尚:不分男女老幼,越来越多的人扛起了沉重的单反相机,其中又以大叔大妈们为主力。几乎,全国每一个让人看得上眼的疙瘩地,都拥挤着他们的身影。那些形形色色的旅游摄影团,让摄影从一门艺术,很快地变成了一项全民运动。这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阳朔,它的奇特溶岩地貌及其映衬下的兴坪渔火,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丰富的文化遗产(古镇、古桥、银杏乡等)点缀其间,更使阳朔成为旅游摄影团的朝圣之地。而阳朔漓江上的渔夫,则必是重中之重。不拍漓江渔夫,谁都不好意思吆喝组什么摄影团。
我猜测,漓江渔夫与旅游摄影团之间,应该有某钟默契,外人不大容易直接联系到渔夫的。曾经在漓江边碰到一位来自德国的职业摄影师,他问我明天能否雇到位渔夫做他的模特。我想当然地告诉他,白髯摆谱渔夫的档期是很满的,要预约 ... 呵呵呵,其实,我真不知道渔夫们的档期是如何预约的。
3. 蓑衣,斗笠,竹筏,汽灯,鱼鹰,大概就是渔夫们演出的标配道具了。
4. 渔夫在捕鱼前,先用一根绳子梱挷着鱼鹰的脖子,不让鱼鹰把鱼吃掉。
5. 晚上捕鱼,渔夫会点燃带来的汽灯:灯光既可以吸引鱼,也方便鱼鹰捉到鱼。漓江上传统的点点渔火的大场面非常有名,但要拍到这情景,只有在每年金秋时节举办的渔火节才有可能。
6。 撒网捕鱼。把网撒好,要抛的高,网完全张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让摄友们满意,他,就连撒了好几次。
7. 摄友们赞网撒得漂亮,让他兴起,连来了几把,很是意犹未尽的意思。
8. 渔夫用桨拍打水面,并不停地吆喝着,使水中的魚儿发慌乱窜,也让鱼鹰兴奋,以期捕获到更多的鱼。
9. 鱼鹰终于叼起了一条鱼,大家很高兴。渔夫,也是很得意的样子。
10. 在漓江钓鱼,难有斩获。这鱼,可是渔夫从市场上买来的。嗯,也算是件道具吧。
11. 这条鱼是准备拿来喂鱼鹰的。
12. 鱼鹰劳累一天,是要犒劳的,否则,它们会闹情绪,不好好表演。
13. 摆个招牌谱。
14. 渔夫悠闲自在地抽烟。其实,这也是摄友们要求的。好像,大家也觉得鱼夫不抽口烟,就不够味道。只是不知,他平常是否抽这烟,还是仅仅为了表演?
15. 这位告诉我们,二十多年前他就开始靠替游客摆谱为生了。如今,五十出个头,脸上满是生活的沧桑。
16. 这两位还是亲戚:姐夫和妻弟。大概因为姐夫更有名,两人的表演,总是姐夫为主,妻弟像是个跑龙套的。常常,龙套登场时,似乎更加卖力。无奈,姐夫还是更吸引大家的眼球。
17. 夕阳余晖下,两人一天的劳碌也该结束了。
18. 姐夫总是占着舞台的中心位置。
19. 一壶老酒好消乏。
20. 阳朔山水甲桂林固然不假,只是其沿漓江但凡有点景色之处,都是游人如织,有点像个大游乐场。相比之下,拍拍渔夫,似乎还是不错的选择。
21. 中国式的摄影:各风景点挤满的大叔和大妈为主体的摄影团。在我看来,正是他们,让这些几近被生活淘汰的漓江渔夫们,得以残喘下来。
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新机会,让鱼夫们告别了从前在竹林中那些简陋、低矮的房子,在漓江两岸建起了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楼。如果没有蜂拥而至的游客,和慕名而来的大大小小旅游摄影团,漓江渔夫必被时代淘汰,成为历史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