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战友,踏征程... ...一样分别两样情... ...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 ...任重道远多艰辛... ...顶风逆水雄心在... ...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再相逢... ...”每每唱起电影《带手铐的旅客》中的这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插曲《送战友》时,总会让人想起“知音”二字。
说起知音,人们自然会想到志同道合的同志兄弟,想到比翼双飞的人生伴侣。
故往今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趣相投者,常常会一见如故,一见钟情,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喜悦、激动和收获。这种相遇也许是萍水相逢,也许是刻意安排,但无论如何,它会对一个人的一生带来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关羽和张飞三条英雄好,汉在朝政腐败,民不聊生的东汉末年不期而遇,情投意合。为匡扶汉室,达济天下,他们在桃花正盛的桃园中祭告天地,结为兄弟,共图大事,“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他们胆肝相照,叱咤风云,血战沙场,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伟业。“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邦”,这个耳熟能详的“桃园三结义”的典故从历史的角度诠释了知音的内涵。
1953年,因脍炙人口的浪漫爱情片《罗马假日》而一炮走红的国际影星格利高里.派克和奥黛丽.赫本(男女主人公演员)有幸相识、相知甚至相爱,格利高里主动让出26届奥斯卡金奖的机会给前途无量25岁的赫本,喜出望外的赫本手棒奖杯激动地说:“这是派克送给我的礼物。”后来,格利高里介绍他的好友,著名导演厄梅和赫本认识,成功撮合了她渴望的幸福婚姻。往后的日子虽然他们在美国和瑞士天各一方,双方都在各自的婚姻生活中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的日子,在日复一年的时光飞逝中,两个人的婚姻生活等都有所变迁,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心有灵犀,息息相通,彼此的挂念、守望和祝福,就像遥远天际中两颗时刻相互凝视的恒星。将近40年过去,当63岁的赫本因癌症在瑞士离开人间时,远在美国77岁的派克在妻子的陪同下千里迢迢专程破例赶来参加了赫本的葬礼。白发苍苍的派克老泪纵横,哽咽地说:“能在那个美丽的罗马之夏,作为赫本的第一个银幕情侣握着她的手翩翩起舞,那是我无比的幸运。”他低下头在赫本的棺木上轻轻一吻,深情地说道:“你是我一生中最爱的女人”。赫 本走了,派克送她作为结婚礼物的那枚蝴蝶胸针依然完好无损地珍藏在她的首饰盒里。赫本去世10年后的2003年4月24日,87岁高龄的派克亲自前往在赫本生前衣物、首饰慈善义卖活动买回了那枚陪伴赫本40年的蝴蝶胸针,一个多月后的2003年6月12日凌晨4点,派克在他的比弗利山庄的寓所里平静地离去... ...
派克和赫本这一对“灵魂伴侣”的佳话在演艺界乃至全世界广为流传,启迪人生:真正的知音不在于朝朝暮暮,形影不离,而是灵魂深处的共鸣,是彼此灵魂深处的那一束光芒,照亮温暖对方;真正的知音不一定是锦上添花的朋友,但一定是雪中送炭的使者。
纵观历史和现实,大凡事业有成,生活阳光而充实的个人或团体,要么有一个了不起的知己,要么有一批了不起的知音。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不同,不相为谋”。什么样的环境和人群造就什么样的知音,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你会选择置身于怎样的人群,又希望遇到什么样的知音呢?
(2/5/2023 Oakvi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