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兒收集了約莫二萬件的收藏品,十足呈現台灣手工彩繪碗盤的特色。
全世界唯一的碗盤主題博物館
2012年成立,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的碗盤主題博物館,館內展示由創辦人所收集的2萬多件台灣及世界各國碗盤、陶瓷和相關藝術品。博物館創辦人簡陽同說,吃飯的碗盤,不論是市井小民或家財萬貫的富翁,每天三餐都會使用到,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戰後三十年,台灣的手工彩繪碗盤興盛,極具台灣在地特色,像是魚蝦、椰風海景,或是梅蘭竹菊、福祿壽等吉祥圖案,都反映當時的社會文化。
博物館位於宜蘭縣員山鄉,枕山頭休閒農業區內,緊鄰風景秀麗的雷公埤旁,由「喜互惠」總部大門進入,場面寬廣舒適,以台灣碗盤陶瓷典藏展示為主,提供全台灣獨一無二的碗盤文化展示,碗盤彩繪DIY體驗,地方美味小吃,咖啡飲料服務,碗盤文創紀念品。
館內展示以50年前台灣一般民眾使用的碗盤為主軸,這年代正是簡楊同個人的成長記憶,也是台灣陶瓷蓬勃發展時期。
盤字寫灑脫。?
一進門,馬上被這超大的魚仔盤給驚豔到。?
展示櫃沿著弧度,所以是一路欣賞過去。?
吃飽也未?有著濃濃歷史風情的碗盤文化。?
剛剛是碗牆,現在換盤子牆。掛在牆上,整個很壯觀,超怕掉下來。?
世界各國碗盤大集合,快來瞧瞧。?
別說有專屬的玻璃櫃收藏著,連接近天花版的牆壁也是盤子的展覽區喔。?
展示一隅。?
陶瓷六大品類。?
早期鏤空盤。?
早期手繪小碗。?
早期噴繪葉紋碗。?
硘仔(陶瓷) 的故事:stoneware VS china
陶瓷又稱作「硘仔」,分作以黏土燒製的陶器與高嶺土燒製的瓷器,二者需要的溫度與原料不同,施釉與厚實度也不同,卻同樣看中火的窯燒技術與土的原料運用。因為台灣不產高嶺土,早年多選用北投、鶯歌等地的泥土做為製碗原料,直到60年代黏土資源逐漸枯竭與禁採政令(這也是先民用的老碗盤多為陶器的原因),才開啟大批高嶺土進口,白瓷正式跳上時代的舞台,從原料看見人與土地的關係,收藏碗盤的動力遂不在其經濟價值,而是背後的台灣情感了。
簡楊同指出,碗盤對於這塊土地的連結還不只於此,早從大航海時代,因中國沿海採海禁政策,自產高嶺土的日本取代中國,成為滿足西方世界對瓷器需求的另個窗口,台灣即是最重要的轉運站;而40、50年代台灣碗盤出產量到達顛峰期,一來兩岸封閉、日本關稅提高的大環境,二則政府鼓勵自產陶器,以及釉下彩技術大進步與公開傳授,環境因素影響多多,碗盤背後的故事殊堪回味。
「陶瓷是火與土的藝術,火是指燒窯等技術,土是原料的運用。台灣不產高嶺土,自古即以陶土製作窯燒,屬於古樸的stoneware;直到近50年,運用進口的瓷土,才開始生產潔白的磁器china。」
「別看台灣不大,繁盛時期鶯歌有三百多家店在做碗盤,這些早期的碗盤呈現出台灣的社會文化,例如肥美的龍蝦代表對客人的熱情,椰子樹代表我們是海島國家,雖然做工略為粗糙,卻是先民走過困苦歲月的歷史記憶,是極為珍貴的文化資產,有著另一種古樸素雅的風情,不但呈現台灣特有的辦桌文化、飲食觀念,更是一種共同的生活記憶。」
畫有美麗椰子樹林的碗盤,代表台灣特有的海島文化。?
五十年代的時候,很喜歡在盤子上畫魚蝦等圖形因為當時的物資艱辛,這些圖案代表著吃的可是山珍海味!?
遇到街坊鄰居辦桌、宴客,這時侯就會跟附近鄰居借個碗盤,盤上寫上名字以便辨別。?
碗盤訴說著在地生活的故事
民以食為天,吃飯的碗盤,是與民眾最密切的生活文化器皿,也是台灣常民生活的重要記憶。這些不同年代、彩繪風格的碗盤都來自於簡楊同一點一滴得來的收藏,訴說著一個個台灣在地生活的故事。簡楊同期待著藉由此民生器皿的展示,讓後代能了解台灣早期的時空環境,以及生活哲理。
一整面彩繪魚蝦的碗盤:這種手工彩繪碗盤最能表現出台灣在地的特色,第一是因為台灣是海島型國家,海鮮出名,所以畫在上面的大都是龍蝦;其次是因為台灣早期可以餐餐吃魚吃蝦的家庭並不多,而且這種碗盤大都是做為請客之用,把魚蝦畫在碗盤裡也就更能達到好看及裝飾的效果。畫有美麗椰子樹林的碗盤,代表台灣特有的海島文化。
金光閃閃、金馬奔騰—台灣曾經流行過的閃光釉,金色的光澤相當討喜,符合早期生活普遍貧困時,對「捧金飯碗」的一種期望!不過閃光釉容易褪色,不易保存,所以流行的時間非常短,能收集如此一櫃,著實不簡單。
館內的路徑做的挺曲折,看樣子是有特別設計。
以前人經濟比較拮据,所以對於碗盤都會比較節約。?
如蜈蚣爬行、補釘過後的水缸,見證了先民修補碗盤的技法,以及台灣早期社會的樸實生活。?
小小的展示,訴說著湯匙製作從無洞到有洞的燒製技術的改變。?
宜蘭碗:平安順興
「平安順興」宜蘭碗,由在銘傳、輔大等學校授課的畫家林耀堂所設計,以臺灣傳統工法,委請老碗窯師父,採半手工方式,釉下青花燒製,加入蘭陽溪的黑黏土,寓意來自大地的祝福,生活平安,事業順興。碗口直徑分別為12.2公分小碗及14.6公分小碗公兩個尺寸,是博物館最佳的遊客伴手禮。
平安順興宜蘭碗。?
转帖
喜欢这样的专题博物馆。现在国内这类的博物馆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