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越古老,它越亲近动物题材,以地域为区分的人群,都会用神化了的动物认同信仰。
神化了的动物们,给早期文明时代的人类带来了许多精神慰藉,也促使人们创造出了许多不朽的艺术品。
青铜艺术便是最好的见证!尤其青铜器上的纹饰更是美不胜收。那么,各类青铜器有何区别?饕餮纹是否等同于兽面纹呢?夔纹和凤鸟纹有哪些区别?
“青铜器纹饰一瞥”
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蟠虺纹、蟠虫离纹)、鸟纹、凤纹、波纹等青铜纹样。
◆ ◆ ◆
饕餮纹
饕餮纹
饕餮纹名称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
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牺牲品”。
上面图中,大家看出兽面纹与饕餮纹的区别了吗?
其实,饕餮纹是兽面纹的旧称,《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北宋人将青铜器上表现兽的头部、或以兽的头部为主的纹饰都称饕餮纹。
兽面纹一般装饰于器物的主要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
一些典型的兽面纹,如下图:
商代早期的最简单的仅有一对双目,而将其他各部分都省略了;西周后期以后逐渐失去主题纹饰的突出地位,常用作器耳或器足上的装饰;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夔龙纹
夔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说文:“夔,神也,如龙一足。”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
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
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龙纹
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作为青铜器纹饰,龙的形象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蛇纹
蛇纹是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
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
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凤鸟纹
凤鸟纹也是商周两代共有的青铜器纹饰,其发展衍变中出现的变异具有断代的意义。
称为凤鸟纹的一类,头有华冠,有的有角,尾羽纷披,常用于主要的装饰面。
商晚期至西周时期流行长尾的鸟纹和小鸟纹,多用于装饰带或作辅助性纹饰。
其它纹饰——
“该如何区别青铜器上的纹饰?”
小编在此主要说一下夔龙纹与凤鸟纹的区别,想要了解更多,请关注我们河南博物院中原国学讲坛文物考古类讲座——
夔纹,是龙纹的旧称。小编觉得有必要打一下该字的拼音——夔(Kui 二声)
其实在搜集研究了这么多夔龙纹的资料,小编发现了一个规律:一般来说,在青铜纹饰中,凡是蜿蜒形体躯的动物,都可归于龙纹类。
比如,这个——
爬行龙纹:
爬行龙纹,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 。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
大多作对称排列。
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多饰于器物的颈部,连续的几个缠绕一周;也有在器物下腹部,由两条组成三角形或蕉叶形。
再如——
卷体龙纹:
卷体龙纹,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龙头很大,上有两角,躯体盘绕弯曲,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
《仪礼·玉藻》:“龙卷以祭。”郑玄注:“画龙于衣。”
孔颖达疏:“龙卷以祭者,卷谓卷曲,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
还有——
交体龙纹:两条或两条以上龙的躯干相互交缠的纹饰。
双身龙纹:亦称“双尾龙纹”。以龙首为中心,两边体躯向两侧展开。以龙首为中心,两边体躯向两侧展开。
盛行于商末周初。
凤鸟纹
包括凤纹和各种鸟纹。
它与龙纹的区别在于鸟纹的尖喙是闭合的弯形,而龙纹则为张口分出上下唇的。
凤鸟纹
1、凤纹:头上有华丽的冠,长冠垂于颈后,长的可达背部;尾有长尾和宽尾下垂两种,盛行于西周。
2、鸟纹:
绝大部分鸟喙是闭合的弯钩形,头顶有角,有时因图案结构需要,体部有作长条卷尾形的,类似鸟首龙体,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
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
下图,鸱鸮纹——
小编最后推介一下:
河南博物院文创产品——“鸮傲江湖”系列即是根据商代妇好墓出土的文物“妇好鸮尊”开发出来的文化衍生品。
知道吗?该文物中主体纹饰就是上图中鸱鸮纹。
如图:
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