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弢先生的《记郁达夫》: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同听鲁迅先生讲故事 (鲁迅先生和郁达夫、林语堂、唐弢等人一起吃饭),第二天会面的时候,他(郁达夫)说:
“鲁迅厉害。他讲的故事,我翻了许多书找不到出处。不象钱武肃王还有方志可查,这回是大海捞针,更加不着边际了。”
“也许在什么笔记里吧?”
“也许。你不觉得这故事和《泰绮思》有点相似吗?可是思想完全不同。真有趣。”
鲁迅先生讲的故事是这样的:
某地有位高僧,洁身苦行,德高望重,远近几百里的人都仰慕和敬佩他。临死时,因为他一生未近女色,抱憾没有见过女人阴户,辗转反侧,不能死去。徒弟们见他折腾得苦,决定出钱雇个妓女,让他见识见识。等到妓女脱下裤子,高僧看了,恍然大悟道:“喔,原来是和尼姑的一样的呵!”说完就断了气。
我们都佩服这个故事含义的深刻。】
对上面这个故事可以见仁见智。一般人看了就当是几个男人酒酣饭饱之际的荤段子。可是唐弢、郁达夫都是著名的作家(不知也在场的林语堂是怎么说的?)却能看出深刻的含义。当然他们并没有细说到底是什么深刻含义。 不过,名人的言行总是不缺乏主动来做注解的人的。新浪网有位博主就此事写下如下理解:
“鲁迅的这个故事,在我看来应该分三个层面来理解。首先:高僧看了,恍然大悟说了一句“哦,原来是和尼姑一样的啊!“ 看似简短的一句话,其中暗藏的信息量和余留的想象空间确海量的。”和尼姑一样的“说明了高僧圆寂前是看到过尼姑的阴户的。鲁迅先生讲的含蓄,若他当时直接了当直喻此意,定当哗然,弄不好要被冠以亵渎佛法的罪名了。但抽丝剥茧除去文字故意制造的迷雾气氛,岂不就是明明白白的这个意思——和尚看了尼姑的阴户。这个结论一下,问题就大了。和尚和尼姑都是佛法修行之人,戒色戒淫是必修之道,更何况和尚和尼姑所居处所都是分开的,大家各自修行,平素是不相往来的。此语一出,像是一个男人跑到了女厕所,他不光是跑了进去,而且还看了,而且看的是关键的部位。说到这里就不由的不让人浮想联翩了。你说这个和尚和尼姑是怎么相见的,在哪里相见的,他们相见就相见吧,相见时逃禅辩佛切磋一下高深的佛学思想也无可厚非,可是竟...匪夷所思啊??忽然就想起来了娱乐圈的“潜规则”来了,莫不是这个佛法之地也是有我们不知道的规则的??想到这里我开始鄙夷自己了,万不能有这样的念头,大不敬了,我等乃“出山之泉”——想浊了。
转而进入第二个层面了,“和尼姑一样”的感叹和鲁迅先生故事开头的“抱憾没有见过女人的阴户”那是相矛盾的。为了更清晰的解剖矛盾的两大对立面,精简归纳这两句话后大意应该是这样的:高僧是看到过尼姑的阴户的,但是他没有见到过女人的阴户。写下这几个字之后,我自己都愕然,“尼姑的阴户”非“女人的阴户”进而言下之意再明显不过了“尼姑”非“女人”。这个结论一得出,我心顿时敞然,对那位得道高僧的修为也油然而生敬意,高僧是在我们不得知的情况下看到了尼姑的阴户,但是那又如何呢,在他的眼里,那尼姑的阴户和他天天敲击的木鱼,日日诵念的佛经一样,不过是一个物件罢了,看是看了,并没有半点的欲念。想到冯唐小说《不二》开篇时玄机尼姑大呼一声”你想看我的胴体吗?",结果导致弘忍大师意淫,(当然那只是小说中的情节,弘忍大师乃佛教禅宗第五祖,不是我辈可以妄自揣测的)相比之下鲁迅先生所说的这位高僧修行可见一斑。尼姑不是女人,更甚者,尼姑不是人,只是每日参禅的物件,何来“色”“淫”之扰呢。高,实在是“高”啊。苦行至此,确实令人崇敬之情如滔滔江水...
转念又来了,既然这位得道高僧佛法如此精深了,为何死之前又因为没有见过“女人的阴户”,竟导致“辗转反侧,不能死去”。这也是我不太能解的第三个层面了。我揣度良久,想大约应该是这样的:在他修炼得如水纯净的眼里,尼姑是块木头,但是在他去皮剥核后的心的萌动处,恐怕还是残留了一丝人的本能吧。和尚也是人,一样有着人最初最原始的本能,高僧日日礼佛,参悟佛法,年复一年,戒嗔痴戒淫色净六根,要做的无非是一点一点一步一步的泯灭人性中的“恶”的欲念,压抑人性的本能,什么时候这种压抑控制能做到随心随性,不起波澜不露痕迹了,那便是得道,“度已”成功后进而“度人”再劝解别人放下欲念,立地成佛。从最初的”压抑控制“到最终的“随心随性”“度己度人”这个参悟的过程应该是痛苦的,矛盾的,残忍的,煎熬的吧。禅宗上素有“顿悟”和“渐悟”两种不同的说法和流派。大师的“入世”修行如同于当年的神秀,所谓“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最后纵观整个故事,鲁迅先生讲的这个高僧,苦苦修行,终于臻至“花非花,雾非雾,尼姑非女人”的高深境界,只是临死前却回光返照,要看一眼“女人的阴户”,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看”,唯看而已,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我忽然想起大师们常念念有词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高僧临死前的一看又岂非不是“色即是空”呢。参悟佛法,拂拭内心,约束行为,摈弃欲念,一心向佛。高僧的修为让我为之肃然起敬,即便他最后临死的那一看也让我动容,一点真性情而已,无它“色即是空”呀!!那一眼后,怕是连这佛学里的最最深奥一点,最最非常人能及的一点禅机也被高僧参悟到了吧!“哦!原来是和尼姑一样的啊!“又岂非不是”花还是花,雾还是雾,尼姑还是女人”的最高境界呢。从“入世”到“出世”就在那一眼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故事郁达夫也讲了找不到出处,也很有可能是鲁迅自己即兴编的。深刻含义或只是个荤段子,元芳自有看法。我倒觉得,世界文学史上有名的《十日谈》里很多著名的故事,像那个‘把魔鬼打入地狱’的故事,可能一开始也只不过是村夫蠢妇们的荤段子罢了,后来竟演变成了文学名著,呵呵。世事难料啊!